Google 因為工程師 Damore 發表的生理性別決定論,決定將其開除,此一事件在網路上引發熱議,也再度掀起生理性別決定論的爭辯。

今年七月,Google 工程師 James Damore 撰寫了一封〈Google 的意識形態回音室〉Google's Ideological Echo Chamber (註一)的內部備忘錄,長達十頁的文章指出,Google 的多元化政策和「左傾」意識形態壓抑了保守派員工與不同意見,反造成「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回聲」;作者也嘗試論證性別差距(gender gap)並不等於性別歧視(sexism),該文迅速在矽谷引起熱議。


James Damore
圖片來源:Business Insider

文章在公開網路上流傳不到一個月,本月8日 Google 即以「違反員工行為守則」開除 James Damore。Damore 自己則向媒體表示,公司開除他的原因是「延續性別刻板印象」,他似乎覺得委屈,正尋求可能的法律行動討回公道。

Google 開除 Damore 的消息傳開後,有關討論在網絡迅速蔓延。Google 行政總裁 Sundar Pichai 早前亦曾向員工發文:「認為部分員工因為生物學特徵而不能勝任工作的觀點,是冒犯亦是錯誤。」指出 Damore 的備忘錄鼓吹對公司文化有害的性別定型,違反員工行為守則,踩上公司底線。


Sundar Pichai
圖片來源:Wikipedia

Damore 撰寫的備忘錄最大爭議在於,他試圖以生物學角度解釋男女的生理性別對於意向、個性、偏好、能力、動機上擁有差異影響,以此論證薪水和職級的性別差距屬於「自然的」性別差距(gender gap)而非「社會建構的」性別歧視(sexism)。他提出相應的處理辦法例如:

1. 一般女性更能包容情感,相對男性而言,她們對人的興趣比對物更大。科技業可營造更多協作空間,增加人際合作。
2. 一般女性表現得更合群,態度更合作。Google 應設法讓合作態度得到回報,但亦不應抹殺競爭。
3. 一般女性更「神經質」,較容易緊張、受壓。Google 可繼續安排減壓課程和褔利。
4. 由於社會傳統,一般男性會更重視社會地位。社會需要擴闊對男性角色的定義和思考。

James Damore 的生理性別決定論是否合理?合理之處在哪,不合理的原因又是什麼?事實上,相似的討論早非第一次,2008 年金融海嘯過後,媒體輿論就曾倒向「生理男性才會闖禍」的結論。

睪固酮搞出來的金融海嘯?

記得 2008 年雷曼兄弟破產、緊接金融海嘯、全球經濟跌宕谷底的那幾年嗎?

當時的輿論除了對次級房貸與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重新省視與檢討之外,全球各地的研究機構也致力於尋找更「根本性」的原因。

大約在 2008-09 年左右,歐美的報紙、新聞與社論上頻頻出現一種說法:「金融海嘯是睪固酮搞出來的,該由女性統領世界經濟」。

這類型文章往往從生理學角度出發,佐以研究證稱是男人的「生理機制」促成了金融海嘯發生:男性擁有的雄性激素與睪固酮,使得生理男更傾向於做出魯莽與冒險的判斷;相對而言,沒有睪固酮且擁有較多雌性激素的女性,其生理構造使得女性在下決定時較為謹慎、思慮較周。

這種說法的結論往往以「提拔更多比例的女性進入管理階層」作為解決經濟問題的終極處方,在當時受到熱議,看起來也似乎頗大快人心,許多男人甚至認為這是女性勢力的反撲,可是女性主義者卻不作此想。

生理決定論有什麼問題?

針對上述說法,女性主義者率先提出諸多質疑。

首先是生理決定論的效果問題,「睪固酮搞壞世界經濟」的說法在金融海嘯發生當下看似對女性友善,其實不然。

當全球熱錢開始流動、股票交易市場活絡起來,「謹慎」與「思慮周全」在金融業就不再是值得追求的特質,反而可能加深並強化對女性行事作風的刻板評價。

我們也不得不認清一個事實,在資本主義的金融世界,比起「保守」,「冒險」往往是金融產業透過政策、獎金、紅利與制度鼓勵的特質與行事作風。

於是,乍看對女性友善的言論將在金融海嘯的風頭一過,轉而成為限制女性職涯發展、危害女性工作權的言論。

生物學實驗難道不是絕對真理?

不論是 2008 年金融海嘯時期的「睪固酮」社論,或是這兩個月受到熱議的 Google 前員工備忘錄,兩者皆引用生物學角度來證成性別確實影響兩性的行動。

經過 18 世紀啟蒙,人類漸由宗教迷信逐漸轉為科學迷信,凡是聲稱「經過實驗」,人們容易全盤接受。破解科學迷信也是當代的重要課題之一。

研究者都該曉得,實驗是否擁有證明能力,必須講求信度與效度,以及基本的問題意識與設定是否帶有偏見。問題意識的邏輯太簡化,結果必然偏頗。

以「金融海嘯的發生是否與性別相關」的研究問題舉例,當實驗僅將「睪固酮」設定為混淆變項,而非生理男性的成長環境與教育習得,決定性因素必然受限於「睪固酮」選項。任何實驗皆須從現實世界挑選對象,當受試者已經過社會意識形態洗禮,社會環境、成長背景、家庭教育卻不被放入實驗加以評量,將人的元素簡化為基因,或許過於天真。

此外,實驗的樣本數、來源,實驗手段與操作,乃至結論使用的邏輯推演方式,皆會影響一個實驗是否可能接近客觀、接近真實。

從 2008 到 2017,九年過去了,科技不斷進步,但涉及性別特質的討論,邏輯思考似乎仍停滯不前。以生物決定論來證成男女在行為、能力、動機上擁有差異,是又犯下迷信科學、缺乏嚴謹精神的怠惰毛病。

不要逃避,別將複雜問題簡化由生理解決

男性與女性與身體確實有所不同,但若要細究,不同種族的身體也不太相似(例如歐美人皮膚較白、臉部輪廓較深)。不只是 XY 染色體,任何微小的基因變異都會決定人們身體內外部的構造。

若僅考量生理多樣性,將全球 75 億人口按二元生理性別分成兩大類,並以此作為兩種人在行動、能力與意念上的判斷標準。開個玩笑地說,這樣的二分法甚至可能比 4 種血型、12 生肖乃至 12 星座還更為武斷粗暴。

生理決定論將所有重心放在生殖器官,忽略了生理性別不僅有男女兩種,也將其他性別排除在外,並且完全忽視心理性別與個人的性別認同一事。

此外,生理決定論也使得部分男性感到不舒服,亦有男性在事件新聞底下留言表示:「我是男生,我覺得『一般女性更包容情感和美學,相對男性而言,她們對人的興趣比對物更大』對我也是一種冒犯。最近幾年的時間這種說法一直使我困擾,我覺得我僅僅因為一個完全隨機的性別身份而被安在了一個框框裡。」(註二)

Damore 的備忘錄毫無價值?

再回過頭來看 Damore 備忘錄所提出的解決方案,事實上若拿掉第一句「因為一般女性更⋯⋯,所以⋯⋯」的錯誤因果起手式,他的建言其實頗具建設性,例如科技業可營造更多協作空間,增加人際合作;Google 應設法讓合作態度得到回報,但亦不應抹殺競爭;可繼續安排減壓課程和褔利;以及最重要的,社會需要擴展對男性角色的定義和思考。

Damore 注意到了某些現象:「科技產業忽視了陰性氣質的優點」,只可惜他做出過於簡化的錯誤歸因。

將「陽剛氣質」作為 default 值的職場環境,確實較少關注陰性氣質的男女或是其他性別的需求。

除了開除員工 Damore 以明志,Google 確實可以做得更好,因為 Damore 的聲音確實重要,他的備忘錄顯示了部分員工面對職場推行性別平等過程,可能產生的疑惑。

將視野穿透 Damore 備忘錄簡化的生理性別歸因,聽見不同屬性員工的聲音及其焦慮,Damore 備忘錄事件帶人們發現,制式與教條化的政治正確宣告有其極限,增加溝通以及公司內部的性別教育或學習機會,認識多元性別而非強化單一答案的賞罰,不僅可能實現性別友善且平等的工作環境,也將有助於提高團體合作的效率,這確實是 Damore 事件帶來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