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哪,您的故事可以治好聾子。」莎士比亞,《暴風雨》

Your tale, sir, would cure deafness. Shakespeare, The Tempest, 1. 2

 

九歌秉持著從孩子角度的出發,不斷推出創新的故事,啓發孩子想像力。過去的作品涵蓋中國傳統故事,兒童文學名著,積極開拓台灣兒童戲劇國際化,亦是九歌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今年九歌首次將莎士比亞的經典文學搬上舞台,並融合東西方藝術精華,賦予《暴風雨》現代新意和人文關懷。

 

《暴風雨》寫於1611年,是英國文豪莎士比亞最後一部傳奇作品。當是的新聞時事即可能是莎士比亞重要的靈感來源。1609年初夏,英國『海洋冒險號』與艦隊在前往美洲途中音訊全無,然而,在隔年的五月,竟有兩搜小艇載著全數存活的海洋冒險號人員,奇蹟似抵達目的地。原來,一行人遇到船難後,無意間登陸百慕達島,才發現那是人間仙境。這段奇異旅程也成了文學中常見的奇幻島主題。

 

莎士比亞《暴風雨》故事發生在一座美麗島嶼上,描寫米蘭公爵普洛斯波被弟弟安東尼奧奪去爵位,帶著女兒米蘭達和魔術書流亡到一座荒島,在那裡調遣精靈,呼風喚雨。一次,普洛斯波喚來風暴,將船上曾經迫害過他的親人、朋友帶到荒島上。通過魔法和精靈幫忙,魔法師最終喚醒仇敵的良知並且原諒他們,同時也為自己的女兒創造幸福。這部劇傳達了愛與原諒,一場類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風暴在寬恕感化中終於風平浪靜。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贊美了純樸的愛情,譴責了自私的陰謀,肯定了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並讓觀眾學習寬恕與自我接納,及思考自身與大自然的關係。劇中人物的描述歷久彌新,即使轉換了時空與服裝,人性的相似性沒有界線。導演西米奇表示,不論大人、小孩都是世界的一份子,《暴風雨》是對孩子訴說成人世界實話的故事,「真實世界有美好,也有醜陋,有很多成長難題必須學習處理,但不要忘記,愛與誠實,永遠可以戰勝謊言和背叛。」

 

 

 

 

延續 2010-2012 年「台克藝術交流三部曲」計劃,且慶賀九歌兒童劇團創團二十五週年,九歌邀請到東歐克羅埃西亞享譽盛名的Mala Scena劇團藝術總監依維察‧西米奇 (Ivica Šimić) 來台合作,共同創意激盪、編導製作。導演米西爾分享自己過去擔任演員到現在擔任導演的心路歷程,他說自己雖然在戲劇表演上的角色有所轉變,但仍是戰戰兢兢地對待每一次演出。他在此劇處理的手法上,秉持著「兒童劇就是戲劇,而戲劇就是藝術」,用對成人演出的方式來表演給兒童看,表達對兒童的敬意。舞台設計上他化繁為簡,用簡單的五顆球表現出暴風雨的狂傲肅殺,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效果與劇場感動。

 

 

暴風雨寫於1610年左右,也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最後一部獨自完成的戲劇,又被稱作是「傳奇劇」。不同於莎士比亞其他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等等,暴風雨展現了莎士比亞自我安慰的夢幻。雖然主角同樣遭遇被竄王位的悲劇,但這齣劇卻讓主角具有正義憐憫之心與法術,讓惡徒有悔改的機會,並讓他女兒得到幸福。他與篡奪王位的弟弟相遇後說:「我饒恕了你最卑劣的罪惡,一切全不計較了,單單我要向你討還我的公園。」他說得話表明了他的心境:「我寧願壓伏我的忿恨聽從我更高尚的理性。要是他們已經悔過,我唯一的目的也就達到終點,我不再有任何的憤恨。去把他們釋放了吧!」這故事呈現莎士比亞渴望的圓滿:惡人悔改義人不死公道還回。每個人在迷失本性的時候,也重新尋回了自己。

 

 

 

 

九歌兒童劇團的《暴風雨》融合喜劇、幻想與現實於一體,並保留莎士比亞富有詩意的臺詞。本劇最大特色就是將故事時空背景從西方轉換到東方,將京劇裝扮和唱腔、中國宮庭,更融入了台灣的人文藝術元素,也將臺灣原住民服飾融入作品裡。舞台上五棵象徵希望的藍綠色種籽創造出島嶼的幻境、搭配演員的肢體與舞蹈掀起極具震撼的暴風雨場面。『只要心中有夢,風浪之中永遠都會看見希望的燈塔。』暴風雨是對圓滿的嚮往,就像魔法師普洛斯波所說:「我們都是夢中的人物,我門的一生,是在酣睡之中!」這是莎士比亞之夢,也是對人性美好期待的表現。今年夏天,九歌兒童劇團用戲劇閱讀經典文學,演出一齣愛與原諒的故事,將距離現在超過四百年的劇本,重新呈給台灣的大朋友小朋友。

 

 

 

 

《暴風雨》演出訊息相關連結:九歌兒童劇團

 

 

 

本文作者:womany 編輯部 / 藍巧紋 ChiaoWen Lan

圖片、資料來源:The Dicksonian九歌兒童劇團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