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他人的意見時,你得先釐清自己內心的感受,誠實地表達自己,理解他人給予的意見可能與你的想法迥異,別讓溝通成了種壓力!

遇到難題時,總是會希望身旁有人能成為你的明燈,給予一些建議,然而很多時候,溝通的過程卻經常不如想像中的順利,甚至還可能引發更多的焦慮、衝突,尤其在資訊繁多的時代,四周充斥著太多嘈雜的訊息,以致於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反倒變得悄然無聲。

關於「尋求建議」這件事,有幾個提點或許也適合你,在接受建議前多思考幾秒,適時地讓這些善意成為有效的助力,而非加倍焦慮的阻力!

尋求建議

尋求建議前,先與自己來場對話

想找人聊聊、希望對方給點建議,往往是遇到難題的時候,但在這之前,你真的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嗎?還有,你瞭解自己尋求建議的目的嗎?在聆聽他人建議前,應該先靜下心來釐清自己的想法:你是已經做好決定,想要得到一個肯定?或是陷入選擇困境裡,想要有個局外人幫你分析現況?亦或是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想要有個人能幫你做決定呢?

推薦閱讀:覺察情緒與有效溝通:別讓立場,阻止溝通

在尋求建議前,不妨先與自己來場對話,問問自己在意的是什麼?不在意的是什麼?考量的因素是什麼?沒有人能為你承擔選擇的後果,而你若不想被他人的價值觀牽著鼻子走,先釐清自己的內心或許是個很好的練習!

找到適當的表達方式,讓對方更懂你

許多時候向家人、朋友尋求建議,最終總會不可避免地落入了「你不懂我在想什麼」的迴圈裡,即便這樣的情況可能源自於根本的觀念差異,但不可否認「表達方式」仍扮演了關鍵角色。

一個適當的表達方式,能大幅降低彼此間的資訊落差,也能讓對方更「懂」你的處境;換個角度想,若是連你都無法完整的表達自己,別人該如何理解你,並且給予出他們認為適合你的建議呢?另一方面,在尋求建議前,也應該先自問:「我想揭露多少程度的自己?」若不想要將心事全盤托出,或許也別錯怪對方給的建議不夠切實。

推薦閱讀:張瑋軒行筆:你的溝通,決定了你是誰

尋求建議

謹慎地吸收「有影響力的人」給的建議

有影響力的人分為 2 類:第一類是為人熟知的成功人士、意見領袖、特定領域的權威等,簡單來說就是那些較有「名氣」的人;第二類則是在與你互動的過程中,總能夠以一兩句話、一個行為、一個反應撼動你的人,包括了:家人、朋友、情人等。

成功人士的建議可能存在的「倖存者偏差」

第一類有影響力的人,因為自身的經歷或見解,在某個領域擁有較高的話語權,雖然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得到與他們接觸的機會,但大眾仍然能夠從媒體、網路、書籍、演講等不同管道得到來自他們的「建議」,例如這些經常在網路上看到的文章:婚姻專家教你如何經營婚姻、兩性專家交朋友的秘訣、理財專家的忠告等。

然而,他們的建議真的是成功的秘訣嗎?在〈Why you shouldn't trust successful people's advice〉的影片中對這個問題有了詳細的解說,當中用了股市、婚姻的例子告訴大家,這些來自成功人士的建議不一定是絕對正確的,當中很可能存在著極高「倖存者偏差」。但這並不表示,成功人士的建議都毫無參考價值,只要適度平衡不同的聲音、思考不同的情境可能發生的狀況,依然能從他們的經驗裡得到收穫!

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一針見血,不如溫柔溝通

When listening to the advice of successful people, be skeptical and make sure you aren’t getting fooled. Instead, consider the failures and perhaps you’ll learn more.

放下善意卻不屬於你的建議

相較於第一類型的成功人士,事實上,第二類有影響力的人,也就是在真實生活中與你親近的人,他們給的建議,是更具有威力的。

身為十分親密的家人朋友,在給建議時總會帶入「為了你好」、「我怎麼可能會害你」的情境,若這些建議剛好是你需要的,那麼將會構成一次完美的意見交流;而若是這些建議並不完全適合你,甚至與你的想法有極大的落差時,反倒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壓力,讓你開始在他人期待與自我之間拉扯,陷入更深的焦慮中。越親近的人給的建議會帶來越大的影響力,因此,更要謹慎面對。很多時候,善意的建議可能是出自良善,但也有可能是期待的另一種展現,不見得能實質地幫助到自己。

推薦閱讀:【丁菱娟專欄】一針見血,不如溫柔溝通

傾聽自己的聲音、堅定自我,先釐清問題的癥結點,再剔除那些不適合自己的建議。在接受建議前先拋下成見,客觀明確地訴說問題,不落入「倖存者偏差」的桎梏,也別讓「不適合的善意」替自己做主。畢竟與你再親近的人,都不足以代表你;而忠言逆耳,再難聽的話,或許也總有幾分值得學習的經驗。未來面對問題時,別急著在第一時間接受所有建議,為自己爭取獨立判斷思考的緩衝,讓這些建議真實地成為找到解答的助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