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重磅親職性別專欄,邀請《親子共學性別研究社》的 Christine 與我們分享生活中的性別實踐。第一堂課,打開孩子認識性別的觸角。

每個人都是陪伴孩子「『性/別』日常生活化」的大環境

隨著阿兜過了一歲生日、阿皮過了三歲生日,我們四人組成的核心家庭也扎扎實實地過了快滿三年非常有「性別意識」的親子共學生活,回想當初被共學夥伴鼓勵成立「親子共學性別研究社」迄今兩年多,而因不忍許多用「家長」姿態獨尊傳統保守固舊價值言論團體成為唯一聲音、支持「多元性別無礙、有愛順理成家」成員匯聚的「進步教育家庭聯盟」也成立一年了。

與其說這些圍繞著「性/別」的各種自主共學活動、社團議題討論發酵和倡議聯盟集結,是在「教孩子『性/別』」,倒不如說我們這一群親職,是在跟著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讓『性』日常生活化」同時,順勢培養出一個陪伴孩子的大環境,這個大環境,其實就是:媽媽、爸爸、阿北、婆婆、公公、舅舅、姨婆、嬤嬤、社區物管、爸爸公司同事、音樂律動課老師、共學團媽爸、倡議團體的同溫層、大眾交通工具工作人員、台北市政府公務員、公園遊戲場景觀廠商、鄰里兒童圖書館使用親子等等,這個清單可以很長。當然還有,現在正在閱讀本文的你。

此時此刻的台灣大環境:「性/別」被極端化地異常處理

每一個個體,都是各種脈絡背景下的有機生成物;每一個家庭,都是各類意識形態萌芽生長的培養皿;每一個社會,都有迥異多元的價值取向在同時蓬勃發展或衰退凋零;每一個世代,都有層出迭起的思想議題在被批判思辨並引起對話討論。

然而,我們此時此刻身處的台灣這個大環境,面臨的是許多專制威權的決定自己人生幸福與否仍不滿足,要介入下一代幫他們定義什麼才是唯一幸福的「家長」、是許多霸道獨斷跟孩子聲稱自己是以保護家庭價值之名,卻行使禁錮孩子身心靈之實的「家長」、是許多虛應謊稱孩子眼前所見的黑白蒙蔽,就是雨水和陽光交合才能看見的彩虹、是許多設下既定歧視框架讓孩子放棄或扭曲自我認同,要以得勝之姿才是人生唯一成就結果的「家長」。

這時候,戰戰兢兢地避免、轟轟烈烈地抵制「性/別」被極端化地異常處理的「家庭一份子」如我如你,是因為孩子才成為媽媽的你或成為父職的你,絕對不希望「家長」名銜淪為「孩子教育、家長決定」這種非得事事順我們的心、如我們的意的「一家之長」單一定義,而是要積極負起親職義務及責任,陪伴孩子去面對去迎向變化莫測、多元多采世界的各種真實存在面貌,例如同性性傾向的真實存在、無性戀者的真實存在、跨性別的真實存在,以及他們真實存在但卻不被尊重、不獲平權的面貌。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老師幹嘛露奶?小孩與大人的性別再教育之路

親職如我們,僅僅只能聲稱自己早生一步,但是要力求跟孩子積極對話,形成民主、平等、「『性/別』日常生活化」且擁抱進步價值終極關懷的家庭環境。

刻意不學?刻意教學?還是要不經意地從日常生活中習得?

對我的孩子阿皮和阿兜而言,「性/別」沒有刻意地「被教」,反倒只是日常生活中重要不可或缺但也時常僅僅枝微末節的一部分而已。

看著媽爸稀鬆平常地跟他們一起裸體洗澡、掀衣親餵母奶、褲子一脫上廁所大小便、闔家看著電影中伴侶性交畫面反應就像看到伴侶一同去超市購物,就像呼吸吃喝拉撒睡醒玩一般,也不會有因為「性/別」衍伸出的固著刻板印象(例如,男性穿著粉紅色就會被笑,所以不能穿自己喜歡的顏色;或是,非得再三確認對方為女性後,用「姊姊」或「妹妹」來稱呼一個有其名姓的人)來規定、訓示、教導甚至責罰孩子,而忘記了「性/別」只是身為生物及人類的一個重要元素,任何文化用社會建構的方式來貶抑任何性/別,使其成為從屬的劣勢地位,或逐漸扭曲異化其存在,都是我們努力排除在「『性/別』日常生活化」之外的。

對照於以上開明態度,許多極端保守或坐擁特殊因素的家庭,「性/別」反而是刻意地迴避「被不教」或刻意地「被教成某種樣貌」,像是不要認識、碰觸和購買保險套就不會「鼓勵」性行為,但真的到了做愛時卻對安全防護措施一無所知,於是增加懷孕可能及染病風險、或是,女性要穿裙子坐要有坐相,要雙腿併攏,否則會被性騷擾,保護自己不被侵犯是女性自己的責任,貞潔只有守住才是乾淨美德,否則被性侵就是自己骯髒不遵婦道,將「性/別」給羞恥化、妖魔化、罪惡化、純潔化、神聖化或是禁錮化。

同場加映:教孩子前先教自己!從課綱談起,給自己上一堂《性別平等教育》

雖然說來都是每個家庭自主意識形態價值取向,但如此大費周章的圍堵或偏激做法,極有可能要同時搭配為數可觀的「似是而非、藉口羅織」來約束管制孩子,對「性/別」的無端擔憂恐懼而言行舉止長悽悽,耗盡親職照護者反而坦蕩蕩後能夠拿來和孩子輕鬆愉悅共處同樂的精氣神心力靈。

性/別,就只是開始據實以告地和孩子如實對話討論而已

舉例來這麼說吧!上個月時,我的月經在一個微涼的早晨來了,睡醒發現經血弄得我的內褲都濕透,趕忙跳起身到廁所沖洗,結果被我窸窸窣窣吵醒的阿皮看到我那狼狽樣子之後,輕輕「哎喲」了一聲,揉揉眼睛起身下床,就陪我去廁所脫內褲、換新內褲,拿衛生棉條和衛生棉。

我坐在免治馬桶上沖洗外陰部的同時,他睡眼惺忪地仍自告奮勇幫我拆開衛生棉包裝,同時還有心思問我:「李美艷,你怎麼沒有用月亮杯?」

我回答說:『喔!因為今天早上我們要出門的行程有點趕,上個月我塞月亮杯進陰道塞了好久,你記得嗎?還弄得腳踏墊都是血⋯』

阿皮:「呦~~~我記得!」順手把拆封好的衛生棉拿給我,我接著想塞一點教育意義,就多說了一句:『不過,用衛生棉還是很不環保,為了保護地球,下次我還是會用月亮杯啦!』阿皮點點頭。

沒想到,下一秒,他竟戳戳我充血腫脹的凸出小腹,反唇相譏說:「你有小杯比了喔?!」我悻悻然地回答:『我不想再有小杯比了啦!有兩個已經夠了!而且,月經來了怎麼會有小杯比!卵巢排卵沒有遇到精子,就不會變成受精卵,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出血,變成月經流出陰道了⋯』

阿皮:「然後就流血在衛生棉了⋯」我點點頭。不久,阿兜被聲響弄醒,我幫他換下包了一整夜的尿片,他歡欣地翻身到床的另一端,笑盈盈地摸著扯著陰莖讓自己覺得舒服,我問道:『阿兜,你摸完陰莖就來包尿片了,好不好?』然後等待,而阿皮則在一旁不以為意、習以為常地玩他的玩具,等待我完成阿兜的基本照護,準備一起到客廳做早餐、吃早餐。

這就是「『性/別』日常生活化」之下,一日之始的再普通不過的尋常對話。

對所有看不到內容物或華美不實的包裝,保持批判性警覺

若是對「性/別」反而刻意地「不教」或「教成某種樣貌」,不論目的是將「性/別」給羞恥化、妖魔化、罪惡化、純潔化、神聖化或是禁錮化,親子之間永遠在某些時刻打上馬賽克,無法坦承以對、親密相依偎,孩子的身心靈健全來自滿滿的愛和知能充足的「性/別意識」,避免「性/別歧視」透過各類教育形式移植入腦入心,而不是洗澡時總有一塊浴巾遮著、更衣時總要遮掩躲藏、觀影時總提心吊膽遇到即便是蓋著棉被的床戲、100% 全面防堵、保密防諜得心驚膽顫。

或是,要在想像力的層面花上十倍百倍的力氣,例如找到類比女性生殖器官的花朵,然後告訴自己有女性生殖器官的孩子,他本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百合花,月經來了就變身成為血根草,被開苞前要記得自己是顆含羞草,被開苞了的話又會變身成為捕蠅草,因為追求者如蒼蠅般飛來之類的現代童話故事。

推薦閱讀:一位媽媽眼中的多元性別教育:身而為人,不用活在框框裡

倒不如,認真地花這些心思氣力去思考推動,要怎麼抿除所有無意有意的性別偏見及刻板印象,像是「讓玩具就是玩具、讓繪本故事就是繪本故事」,不需要讓廠商用誰適合什麼來推薦行銷給你差別待遇意識,沒有女性就該玩啥讀啥、男性就該玩啥讀啥,類似這樣的「翻轉故舊思維運動」,就能把深陷「性/別無法自主」教養煉獄的親職救出來,救一個媽媽就為大環境增加一名生力軍,救一個爸爸就為大環境增添一個好隊友,讓我們轉移「教孩子『性/別』」這種視角,用培養一個陪伴孩子的大環境的立場,讓自己成為滿滿「『性/別』日常生活化」大平台。

性別平等是:進步開放、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多元共融

再一次,放棄十分無奈又萬分辛苦的為難自己和孩子吧,「刻意不教」或刻意「教成某種樣貌」的家長回頭是岸,不如就讓「性/別」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出現,讓親子對話討論能夠踏實又如實,讓親職負起責任義務的是陪伴孩子面對真實,讓整個大環境都能在燈光打亮、氣氛融合、輕鬆自在又無拘無束的狀態之下,用進步開放的言語行為來為我們的孩子,營造一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社會,迎向「性/別平等」、多元共融的未來台灣大環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