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雞精】用沈澱千年的古典文學,為你熬煮一罐古早味雞精。女人迷作者半寧布衣最新專欄,讓我們用古典文學渡人生的難。

母親在教養我的時候,大約是吃了很多苦頭的。

從小我便與眾不同,好問、反應快的我,自以為的「討論」聽在大人耳裡像頂嘴;身材較同年齡的人高大,卻肢體不甚協調,於是端湯湯灑、夾菜菜滑,看在長輩眼中就是沒規矩。更糟的是,母親從不替我檢查功課,每逢大考小考交作業,光粗心就能讓我少掉十分。在我們這樣一個習慣用兒女的表現來衡量母親是否盡責的社會裡,帶著這樣一個橫衝直撞的野孩子,我想我一定讓母親默默嚥了許多眼淚和委屈。

我曾經問過她為什麼不從小就管制我,用打用罵、彈臉頰捏耳朵、拿藤條少一分抽一下小腿,身邊同儕多少吃過這樣的苦頭,迅速地從野孩子蛻變為乖孩子。母親笑說,希望讓我長成一棵大樹、而不是被修剪成一顆盆栽,此後根深葉茂、海闊天空,長成自己該有的模樣,因而坦然自若、無畏無懼。

像我母親這樣硬撐著旁人「妳把孩子教壞了」批評的人畢竟少,更多時候我們的社會並不容許母親讓孩子長成與眾不同的樣子。虎媽之所以悲歌,有時是別無選擇。

漢代第一虎媽:高祖皇后呂雉

說起漢代的呂后,很多人聯想起的是誅殺功臣的狠絕、是大封娘家的跋扈,以及凌虐情敵戚夫人的殘忍。如果能夠撇開偏見,重讀《史記》裡關於呂后的段落,其實她真是個愛孩子的母親。

那年,皇帝丈夫又再一次想要廢掉兒子的太子之位。被廢的太子失的不僅是權位,而是從此失了主宰自己生死的權力。呂后日夜憂懼不安,聽聞朝臣當廷反駁皇帝時,她以后位之尊向臣子跪下致謝:謝謝他,救了自己的孩子。

那年,匈奴單于擁兵三十萬,數次騷擾北境。丈夫決定遣女兒和親,用女兒的終生幸福換一個有漢家血脈的匈奴王。被項羽捉去揚言要烹了都沒哭的呂后,日夜悲泣,哭得早已變心的丈夫居然也硬不下心腸,只得另選他人代嫁。

那年,丈夫死了,她終於掌權。她破壞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約定,立了好幾個女婿親族的異姓王,只為了自幼失怙的外孫能多點親眷扶持。她恩威並施,嚇得庶長子齊王、曾經的帝位競爭者趙王不敢造次,保得兒子的地位安安穩穩。

在母親的職分上,她盡力了。

重讀〈呂太后本紀〉,赫然發現《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最為殘忍的,不是把呂后刻畫成殘忍善妒的權謀家,而是用她的孩子給她狠狠一擊:

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使人請太后曰:「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

惠帝見到被呂后割去四肢、戳瞎雙眼、弄聾弄啞丟在茅廁中的昔日情敵戚夫人時,嚇得大哭重病,一年多還未能康復。命人傳話給自己的母親說:「這不是人能做出來的事,我是你的兒子,哪有資格治理天下。」此後他日夜宴樂,不肯執掌朝政,後來就病重了。

當代的母親能不能對教養子女有更多想像?

《史記》在不同人物的傳記裡數次提到劉邦想要改立太子,呂后憂泣、功臣力抗,動之以情、說之以理、威之以勢,那段時期的動盪和危機躍然紙上。如果沒有呂后跟劉邦一起打天下以來累積的人脈和勢力,如果沒有她不怕示弱、不怕堅持地保衛,惠帝被廢後的下場恐怕相當悲慘。

後人無從得知幾度差點被廢又被媽媽的暴虐嚇破膽的惠帝真實的性格到底是什麼,但大約是和果敢的母親相距甚遠吧。如果呂后生在現代,也許她可以踹下變心的丈夫自己作主、也許她可以要求分好財產離婚;但在漢代,她唯一的籌碼是將兒子拱上帝位,以絕對的權力保自己、保兒子、保女兒的平安。


圖片來源

中國電視劇《美人心計》為呂后和惠帝關係做了微妙的改編。當惠帝流著淚告訴母親自己既不想當皇帝、也不適應宮廷時,呂后選擇了放手,讓兒子假死脫身。這大約是當代人對這對性格特質、人生追求都迥然不同的母子所能做的最溫柔的詮釋。

當女人不再是丈夫的附庸、不再靠著兒子才能立足,那麼對於人生規劃、生命情懷的種種想像,是不是能夠多元一點,而母子/母女之間的關係,也因而能夠更自由、更放鬆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