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購物細節看科技革命,當小農經濟碰上共享食物 App,帶來多元創新的文化衝擊與餐桌上的新關係。

不知大家對食物的採買習慣方式為何?是輕鬆動動手指的線上網購呢?還是愛逛賣場超巿呢?或者直接殺去自產自銷的商家討價還價呢?也許,很多你沒看見的購物細節正好也反應了社會中的多元價值觀及生活中不同輩份的文化衝擊。

推薦閱讀:科技讓我們更孤獨?研究顯示...

另外,隨著就業及消費市場的人口遷徙及飽和,有一波新型態的科技革命正也悄悄的改變了家庭分工的角色與定位,還有農業產銷型態的重新洗牌,強調縮短產地到餐桌距離的飲食文化,帶領了人們對健康的省思,除了講究高效率的中央廚房和加工食品的美味外,我們是否該再度珍惜古早味的手作和慢食等較符合人性的原生價值?

慢食運動(Slow Food)是由義大利人卡爾洛.佩特里尼提出,目的是對抗日益盛行的快餐。運動提倡維持單個生態區的飲食文化,使用與之相關的蔬果、促進當地飼養業及農業。

慢食於台灣地區而言有一部分代表著父母輩對於傳統倫理之於飲食文化的食物的選購來源及家庭自煮的部分。而生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通常指 7 年級生以後的青年)卻多偏好較西式的速食。

推薦閱讀:專訪翟九翟保融:為傳統好味道,注入靈魂和溫度餐飲事業第二代接班人的麵食藝術。

就如同我和媽媽之間,總有一條難以跨越的鴻溝,對於食物的喜好,我喜歡外食,若真的要自煮,我總是愛求方便,那種超市賣的,強調只要加熱就可食用的袋裝速成包最得我歡欣,因為省去了撿菜、挑菜的麻煩工續,還可以一次吃完,不會有剩菜分類冰凍的麻煩事;但媽媽認為去傳統市場買菜才能挑到真正新鮮的食材,而且在買東西時還可以順便搏感情,享受一下撿到便宜貨的快感。雖然做菜時間因撿菜、挑菜而拉長了,但如果全家人可以因為更長時間的做菜方式吃得更健康,她認為這樣是值得的。

不過,也因如此,我們家冰箱總是滿到快溢出來,因為總有吃不完的存貨,還有熱心小販多推銷的其他副產品,加上一堆塑膠袋。也許,這也是很多台灣家庭成長的縮影,媽媽們的身影總和廚房脫離不了關係,而因為心繫家人,她們或多或少都有些許囤積癖,但對於食材的挑剔成度,可說是快、狠、準,熱衷有機又在地化的農牧產品。

慢食與自煮難適用於雙薪家庭: 結構性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已非主流;祖父母成為家庭輔助單位

「妳都不知道結婚後買什麼東西都雙倍,有小孩更慘,以前會殺紅眼的美妝產品現在都自動忽略,只能帶媽媽包出門。」同事T小姐在茶水間不忘吐槽一下自己人妻生活的大轉變,並提醒未婚人士們好好珍惜「一人份」的生活。

「結婚前罩子放亮些,另外找個可以一起做菜的另一伴才是王道。」另外一位資深同事M小姐也附和,想必她對自身的另一伴及婚姻有了深刻的體悟。

「我們家都是男主廚當家,我家女王也很喜歡吃我煮的菜,但每天上班那麼晚,回家也不知幾點了,所以大部分也都是外食居多。」也許受不了身邊女同事的吐槽,另一位同事A君忍不住強調他也是很入得廚房,出得廳堂的現代男性,只是主廚只限訂於週末不用工作的日子。

推薦閱讀:一人的 me time,兩人的甜蜜!把品吃感動還給所有人的餐廳 SEASON

以上的對話雖然玩笑性質居多,但也已反應出很多身陷職場與家庭的職業男女,又或者是對父職及母職有著高度期許的在職父母,除了對自身婚姻關係的調適,比方說家務分工及家用開銷的分擔規化都需一一磨合,更遑論對於下一代的健康飲食,就算知道自行開伙的好處,但若想要遵循上一代的自煮模式,卻怕時間不夠用,影響了工作績效。

所以現在其實有很多以小家庭為經濟單位的個體戶,又紛紛回歸三代同堂的傳統家庭單位,就算不住在一起,但在工作日中對於家有幼兒的父母,最好也最便捷的托育對象便是自己的父母親,因為有誰比有帶大自己的父母更適合育兒兼家庭開伙的人選呢?(事實上政府對帶孫的祖父母也有津貼補助)

但這樣的家庭結構也只適用身體康健的祖父母,對於那些沒有原生家庭支援的夫妻或單親家庭,慢食與自煮更是一種不可達成的奢望。美國智庫「新美國基金會」的執行長,也是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的重要幕僚安.瑪莉.史勞特在出版的超越性別議題的著作 《未境之業: 為何我們無法兼顧所有》中提到了這個世代對 「以家庭為中心」的思想有了對社會結構性職場與家庭難兩全的革命性啟發,她強調舊時以辦公室為主體或單一公司行號的工作型態會轉向更彈性、個人化的開放式工作模式,當然,這也包含了某種家庭支援系統有了另一種外包模式,一種新型態的科技變革。

推薦閱讀:中國性別觀察:女人「兼顧」的是誰的一切?

小農經濟+共享食物 App,新的食物鏈科技革命帶動餐桌上的新關係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地圖導航和支付軟體的進化、年輕人對於工作的觀念改變,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讓人們在現實壓力下尋找額外收入等背景之下,「隨選經濟」(on-demand economy)熱潮也開始邁向人類最原始的需求: 食物與餐飲的數位化行銷與配送。

最明顯的小農經濟就是宅配及臉書粉絲團的經營。不同於傳統農業需經過大盤商等層層卡關,農產品價格可直接回饋給小農,對消費者而言更是實惠。更多小農們結合食材原味與文創商機,如稻米包裝成婚宴伴手禮,相較於傳統的囍餅,既迎合了年輕人對伴手禮創新的喜好,年長者也樂於嚐試更健康取向的米食文化。

另外,因應在地食材的推廣,傳統的農夫市集也從不少強調量販與電子配送的服務中又反璞歸真了。也許近年歷經了不少食安風暴,消費者寧願多花時間和金錢在強調手作與純釀的天然原味上,可移動式的攤位結合傳統市場的在地農產品選擇,加上農民自產自銷,結合在地農會的活動補助,比起一般市場,促銷方案更多元,也更符合消費者喜好。

「彈性兼職、小眾顧客取向」也是隨選經濟的另一項特質,人們不再拘泥於在家煮或外食這兩種選項,還有一種全新的共享食物新經濟正在上班族及來不及給小孩準備便當的父母流傳開來。那就是有時間的在家工作者,可開發新的菜色並提供便當外包來增加額外收入。這種外包和一般團膳的中央廚房不太一樣,它的規模較小也有區域性的限制,另外便當菜色因人數較少而較有彈性也更講究健康。很多已退休但身體康健又有時間的年長者,也因為加入自煮供餐,發展了事業第二春,生活也因和年輕一輩有連結而更有意義。

推薦閱讀:厭倦行銷的廣告人,與小農共寫土地故事:謝碧鶴

不過這種搭伙的模式在台灣還未有法律保障,而在大陸北京,這種SOHO自煮服務社區型小眾顧客模式已成為一種風潮,並結合手機App,做成線上搭伙服務。另外,也有不少家庭之間吹起了像是留學生之間的食物交換風潮(英文叫 pot luck),即每人提供一道菜的共食活動,強調剩食不浪費,還可以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而我,也許受到不少身邊朋友與長輩的耳濡目染,從十指不沾陽春水到對手作與料理有了興趣,也開始自己做便當。對於媽媽喜歡採買的特性,我送了她一個超大容量的伸縮購物袋,防水耐磨且有滾輪,這樣她可提可背還可拖行,重點是不用每次買東西就使用一堆塑膠袋。相較於媽媽總是愛和小販殺價,我更在意市場中攤位的清潔衛生。雖然在逛完一圈後,手中沒什麼戰力品,但心中總像充了電般元氣滿滿。

餐桌上的家庭味,也許不一定代表著舊時男女對烹飪的性別刻板分工,因為全新的食物供需有科技支援,做菜與買菜更有彈性了。另外,對於食物的選擇,我們除了要有基本的營養知識外,慢食(包含對原食材及土地的關心)及自煮(對料理講求自然不加工、還有全家人一起吃飯的倫理與親情互動)更代表了家庭在一場科技變革後反璞歸真的全新體悟,不論你現在處於單身、情侶、或已婚的狀態,原生家庭永遠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對家庭的重視,也代表了對工作重視,更是對生活的一種熱情,對自己,對家庭,都是一種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