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活,從前著重學科教育,談感情似乎不在追尋的目標裡。直至二十世紀,戀愛成了大學時代裡青春的代名詞,人們在感情裡學會體諒包容、挫敗療傷,而這些成就了當年的青春,也造就往後成熟的心智,面對起伏無常的人生。

90 年代或 2000 年早期,上學的一般美國人在「性成熟」與「定下來」之間大約有 15 年,假設他們確實定下來。從 2010 年起,女性初婚的平均年齡是 27 歲以上,男性則是 29 歲以上,而越來越多人根本沒有結婚的打算。

20 世紀初期中學與大學教育的普及,創造了介於童年與工作和婚姻之間的一段曖昧期。似乎有越來越多千禧世代停留於其中。

1910 年都市的高中入學率幾乎百分之百,到了 1930 年,就讀大學的比例比 1900 年成長 3 倍。高中與大學都延長了心理學家所謂的「初始成年期」。

一個擁有成年人所有自由、卻沒有成年人該負責任的階段,自然而然成為諷刺作品的最佳題材。

1912 年的暢銷校園小說《耶魯的斯托弗》( Stover at Yale ) 開心地傳唱一首流行歌曲的副歌:「喔,付錢的是老爸老媽,玩樂的是我!」然而,上大學並非只是隨心所欲的自我放縱。隨著美國從工業化邁向以消費與服務為導向的社會,大學提供必要的全新訓練。

推薦閱讀:劉同的畢業演說: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

售貨女郎和女侍必須在職場中經營自己,爭取最大的成功機會。20 年代到 30 年代,一群更好命的年輕人進入校園,去練習同樣的技巧。

20 世紀大學興起與男女合校的普遍化,也塑造了約會的歷史。踏進 4 年制大學、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們開始以全新方式相遇、相處。他們對求愛的看法也有別於以往:視之為一種學習過程。

時至今日,朋友們會再三告訴我們,即使最枯燥乏味的約會、最慘絕人寰的分手過程,都可以教我們些什麼。如今很多男男女女已經揚棄以往婚前性行為伴隨的污名,即使我們不打算跟伴侶結婚,通常也會「突破最後防線」,不必擔心遭到逮捕或受人譴責。

只要是為了學習,你什麼界線都願意跨過去。

對於那些有幸能在宿舍住上 4 年的大學生而言,校園生活更是如此。在外界看來,大學求愛模式狀似混亂,人們普遍覺得,大學生約會歷史有多久,這種現象就持續多久。事實上,它只是學校提供的延伸教育。招生手冊上說,最重要的學習往往發生在教室外。

很多學生表現得彷彿「出去玩」才是上大學的目的。他們意識到,在大學時期出去玩,會跟他們人生的其他時期——或其他情境——有所不同,這點很正確。由於學校挑選學生的機制,以及學生們生活與讀書的環境相對雷同又可預期,意味著出去玩的體驗會跟到地下酒館或來者不拒的酒吧大異其趣。大學生的玩樂似乎比較安全,即使那份安全感只是幻覺。(根據最近的統計數字,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在大學期間曾經遭受性攻擊。)

過去放蕩生活留下的回憶,將來可能會成為上班族的慰藉,幫助他們挨過年復一年的朝九晚五生活。你必須選擇長大,他們若有所思地想。你放縱的青春歲月太過瘋狂,持續不了太久。

推薦閱讀:感謝每個過去的荒唐,成就現在的自己

可是,表面上看起來最無法無天的求愛行為,卻能訓練學生去遵守鉅細靡遺的人生劇本。能不能通曉這些劇本,對他們的愛情影響不大,對日後成就影響比較大。售貨女郎與女侍必須學習調情技巧,才有機會在職場上出人頭地。那些出身比較好的學生們則可以在校園或學聯會裡慢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