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貼上你標籤時,你只允許自己往大家都走的那條路開去,卻忘了路都是人探索出來的,永遠沒有一個標準公式能讓你套用人生。

回想起我懷孕 4 個月的時候,一直很想從醫生口中知道孩子的性別,但醫生一再拖延,總是說「下次來再跟妳說」。然而一次又一次,一次何其多,在等候叫號的空檔,我終於忍不住問護理站的護理師,「要到什麼時候醫師才願意跟我講啊?」護理師就告訴我,其實現在醫院的醫師,是不會主動告知家長孩子性別,因為曾有過這樣的案例,想要男孩的家庭知道懷的是女兒,很有可能,這個嬰孩,就沒有見天日的那一刻了。所以基於醫院保護嬰孩不主動告知的原則,護士讓我們很技巧地問醫生:「要幫孩子準備衣服,不知道要準備褲子還是裙子?」或是「要買粉紅色或是藍色?」

醫師一貫不帶表情地回了我「褲子」,於是我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我懷的是個「穿褲子的」。

當下,我先生聽到這答案,並沒有非常開心。我就納悶他為何愁煩?他說身為長子,他知道頭一胎是男生,必須承擔家裡多大的期待與壓力,必須要做其他兄弟姊妹的表率,要承擔很多社會眼光。而我腦中卻浮現,只要第一胎生了男孩,在家族裡就不用承受太多傳宗接代的壓力,間單的說「我 pass 了」!

而後,孩子降臨,這些隱藏在我們生活周遭,有形無形對「性別」的框架,一直在介入我們的生活。

我先生看了兒童癌症基金會需要孩童頭髮做假髮的消息,就希望兒子能夠保留頭髮,將來做有益他人的事。但留頭髮的期間,我卻多次跟先生起爭執,因為只要外出,就會有人問「他是男生還是女生?男生喔,那怎麼頭髮留這麼長,好像女孩子喔!」我心裡其實一直犯嘀咕,如果一直妹妹、妹妹的叫下去,將來兒子自我認同出問題怎麼辦?

推薦閱讀:【插畫專欄】我們的身體裡,有男孩與女孩的靈魂

但我先生反問我「妳不覺得,台灣人對幼兒的性別認知太狹隘了嗎?長頭髮就是女生,短頭髮就是男生?穿裙子就是女生,穿褲子就是男生?」我想想也對,為什麼在性別的框架下,選擇這麼單一?

前外表坊時驗團團長、現任布拉瑞揚舞團 BDC 技術總監李建常,最近發表了一篇名為「定位」的短文。

他用 GPS 的概念描述了現代人的處境,在很多程度上,自我定位不過是讓別人檢驗我們有沒有走偏的一種怪東西,一但我們標記了「女性」就會被一千個關於女性的標準套用,男性亦然。GPS 會在我們突然想要加油的時候,不斷提醒我們要迴轉,停下來上廁所時,就被說是偏離航道。

定位,讓通往羅馬只剩一條路

難道我們都太害怕迷路,所以只給自己跟別人一條路?

推薦閱讀:致 2017 的職場筆記:別把自己活成一張美好標籤

與其談論性別的解放,不如討論,為何很多問題只有一個答案。

這是多元並呈的台灣歷史該有的結果嗎?不,這是威權體制下的結果,沒有解殖的思想禁錮,不斷的用「標準答案」在綁架我們的潛意識。

然而社會的型態是流動的,從體力為重的農業、狩獵時代,轉到工業時代,再到科技時代。網路已經抹平了國界,年紀,更何況是性別。人在被歸類為「男性/女性」之前,必須先求「人」這個身分成立,不被歧視,不被漠視的,以一己之長站立在這個社會,過著平等的生活。所有為著「便於管理」而產生的分類,都該被好好細想,這樣上下從屬的控制關係,左右角力的性別分野,到底得利了誰?不活在框框裡,又礙著了誰?

回到一個媽媽的角色,我盡可能的讓孩子適性發展,照他的個性發掘他所喜愛的事物。當然地,我也要提醒自己,不刻意地替他分類「什麼是男孩子喜歡的」而什麼又不是。

孩子在性別認知最主要的範本,其實就是他的父親,孩子的父親不走一般男性被賦予的社會期待,他煮菜、顧家、彈性上班之餘花很多的時間帶小孩。他沒有高大的體格、沒有濃密的鬍鬚、也不刻意壓低聲音製造父親的權威感。孩子從他身上,很小就耳濡目染,吃東西要乾乾淨淨、一滴湯滴在桌上也要擦拭整潔、洗完澡要幫忙刷洗地板、衣服髒濕了要立即更換、早上要澆花、晚上要收拾玩具、媽媽切水果時一定在旁觀看。

推薦閱讀:性別觀察:從被趕下公車的母親,看台灣爸爸去哪兒?

兩歲多的男孩,在這樣非典型的家庭結構中,在他眼中的「性別分工」,早已跳脫媽媽在家做家事,爸爸回家看報紙的刻板形象,或許這才是一個「暖男」的良好養成環境。

小孩常常開口喊我「爸爸」,我不太清楚他是口誤,還是他覺得我比較像卡通裡演的爸爸?還是樓下的阿公阿嬤家,出門上班的是阿公,在家做飯的是阿嬤,但是上了樓怎麼就反過來了?

家計不是爸爸一肩扛,家事不是媽媽一人掌,或許,孩子小小的腦袋也正在定位著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