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is love made visible. 女人迷一直相信,工作是愛的具象,來瞧瞧我們的工作現場,聽編輯說。

2016 年年底,北京一場教育高峰論壇,家長在論壇上紛紛提出希望孩子上北大上清華,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的副主任徐凱文給父母教了一頭冷水。他說明:「在北京大學一屆新生中,超過 30% 的學生存在厭學情緒,認為學習沒有意義;更有 40.4% 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推薦你看:職場筆記:你為自己做的選擇,都是最好的

徐教授針對學生的心理壓力與行動提出「空心病」一詞,他說現在的北大學生,來心理諮詢的經驗越增,心理問題不再是單純個案,更是一種群體現象。「空心病」引起以學霸為道的中國教育市場一片譁然,也指出單一成功價值背後當代人對未來的迷茫。他進一步歸納出空心病症狀(以下參考來源:wiki):

  1. 貌似憂鬱症,其實不是:從症狀上來講它可能是符合憂鬱症診斷,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但不同的是,症狀表現並不非常嚴重,外表上看起來可能跟其他同學或其他大多數人並沒有差別。
  2. 人際關係的困難:他們會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通常人際關係良好,卻不擁有深交或談心朋友。
  3. 不想活也不敢死:有強烈的自殺意念。這種自殺意念並不是因為現實中的困難、痛苦和挫折,用他們的話來講就是「我不是那麼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為什麼還要活著。」
  4. 非典型憂鬱者:對生物治療不敏感,甚至無效。傳統心理治療療效不佳。他們的問題大概不是通過改變負性認知就可以解決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們原生家庭的問題,不是早期創傷可以解決的——你會發現他們和父母的關係不錯,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是總的來說不是那種典型父母離異、早期依戀、早期寄養的問題。

空心病的核心問題,是資本主義的競爭機制下衍生出「缺乏個人目標」只追求「普遍成功感」,中國的功利體制教育自然篩選掉了「擁有個人意志」的族群。他們是別人眼中的好老闆、好員工、好妻子、好女兒,但在「自己」的眼裡,他們什麼也不是。用盡力氣滿足他人期待,卻不敢為自己放手一博。

身為一個會考試會討好會看臉色的人,體制給的紅利已經夠多了,而這些人,卻未曾為自己真心做過點什麼。

這樣的一代是主流價值的菁英,卻不知道人生還能做什麼有意義的事;這樣的一代追著學歷與 KPI 跑,不曾追逐自己的理想;這樣的一代關注經濟需求,未曾專注自己的內心。

為什麼這 30% 的北京大學學生厭學且厭世?因為他們要學習的目標從來是教育發出的指令,因為這樣的學習永遠只有標準答案,他們怕,怕把自己活成了複製人,擁有一流的知識,但世界並不稀罕他。怕自己只有一張張的紙卻毫無活著的經驗值,怕自己的虛無很快就要被看穿。

我讀《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作者點名時代造就的罪犯與精神患者,背後有階級壁壘分明、虛擬時代來臨、符號情感的失落。我們活在一個缺乏「自我與存在」的當代,時代很熱鬧,人卻異常孤獨。或許每個人的生命都該有一刻,背離社會而馳,不問他人要什麼,不問經濟與體制的需求是什麼,只談:我做什麼感到飽滿?

許多人常說,島外努力的人這麼多,我還在這裡做什麼?與其質疑自己還要多努力,不如問問,自己為什麼前進?不要因為急功近利錯過自己的一生,別用假性勤奮來欺騙自己,別再聲稱為誰犧牲為誰忙、但到頭來只是用窮忙來搪塞自己的虛妄。

如果你這麼成功但是你不快樂,那麼,活著究竟為了什麼?如果你是體制裡的乖小孩但你卻討厭自己,那麼,你用功圖的是什麼?

別再按部就班別人的邏輯活下去,治療空心病,從走出確定的答案開始吧。不再遵守競爭式的「向上精神」,去享受世界的不確定,別經營只有人脈沒有朋友的關係,去擁有真實的人際關係。我們需要一個容許失敗、兼容差異、因此燦爛的社會。

飽滿的人儘管有千萬人阻擋也不輕易為理念投降,聰明的人只做自己給自己的功課,紮實的人前頭沒有分數只有想超越的自我。活得有滋有味的故事,總得有別出心裁的插曲或撼動人心的堅持。

不談高大上的浪漫情懷,找自己做自己的命題也已經陳腔濫調,無論身在職場或是活在江湖,我們都需要一份轉身的勇氣,一點敢於不同的氣魄,一種拋棄掌聲的率性。

女人迷編輯 Abby

若你是脫韁的野馬,不必別人餵你吃草,你能奔闖出自己的草原。

你會喜歡:職場筆記:不工作的時候,我專心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