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歡獨處嗎?獨處很棒的地方在於,你可以將注意力奪回,放在自己身上,遠離世界的紛擾塵囂,感受發自內心的寧靜和能量。嘿!獨處是很迷人的。你可以試試在週末假日,空下時間陪陪自己,也讓自己陪陪你,或許你會發現自己好像很久沒有和內心的小孩說說話了。

孤獨是為了讓自己自由

我不認為因為是無法改變的宿命,就只能悲觀看待。

之所以會有這種感覺,只是出於條件反射,就算這種感覺不夠完美,也能靠自己的思考做某種程度的修改。

也就是說,「寂寞」之所以不好的理由,只是因為讓人聯想到死亡,只要明白死亡的真貌,就不會那麼恐懼了。

好比有人能心平氣和地觀賞暴力血腥的電影,就是因為不管再怎麼恐怖的場面,他們也能視為一種樂趣。

雖然有人認為虛構的寂寞,與自身體驗到的寂寞截然不同,但後者根源於我們腦中對於死亡的模糊想像與預感,這不也是一種虛構嗎?

或許有人覺得為了排遣寂寞,必須做點什麼,於是為此傷神、勞苦,這不也是一種實質損害嗎?但如果你認為這股寂寞感是虛構的,便能以轉換心情的方式,輕鬆解決這問題。

藉由深度思考,可以克服束縛自我的莫名情感,而且愈思考,心情愈愉快,也就讓自己越自由。我想,這大概是我最想強調的一點,也是本書最重要的一個主題。

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美化友情的連續劇、小說和漫畫,只是因為這題材比較容易創作。像是如何自我救贖,好比個人興趣、哲學及知識等,都是比較難以戲劇方式呈現的題材,畢竟自我救贖只是一種象徵,戲劇還是要有角色登場,否則難以打造成一齣戲。

想想那些偉大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吧。物理學和數學是讓他們活躍的舞台(現實),也代表他們的人生。

思考對他們而言,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有著一般人無法體驗到的莫大樂趣。我之所以敢提出這番見解,是因為我在研究過程中,也曾體驗過類似感覺。

在這樣的情境中,不需要「他人」存在,蘊含獨自一人才能體驗到的感動,確信這是只有人類才能達到的幸福境界。雖然過程中難免波折起伏,低潮時,一切是如此虛幻,但當自己達成一項目標,找到前所未有的新發現時,又讓人喜不自勝。

雖然我不曉得該如何說明這種感覺,但我敢斷言,這是就算和朋友玩樂、和親密愛人在一起,也遠遠不及的莫大喜悅。

不懂得思考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

科學家和數學家懷抱著「一般人無法理解」的孤獨感,獨佔這份樂趣。

雖然這種情況極少發生,但當你感受到這般樂趣時,會覺得所有人、世上萬事萬物是如此美好,一切的一切是那麼快樂。

這種感覺實在很難表達,就算拍一部關於某位學者生平的紀錄片,最重要的部分也會因為一般人無法理解而刪掉,成了只是在描述學者的日常生活、家人與瑣事的片子。

那些終其一生鑽研學問的學者,為何能成就一番偉業?因為他們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嗎?

不,純粹是因為他們享受鑽研學問的樂趣,縱使犧牲性命、犧牲其他事物,也想追求這個燦爛光輝的樂趣。

這是一般人無法理解的事,也很難拍成戲劇,況且世人對於這類型之人的既定印象往往是「雖然他們成就很高,卻犧牲家庭生活」,或是「他們私底下恐怕過得很寂寞吧」,這樣的解讀顯然大錯特錯。

很多人都是用這樣的話語定論別人的人生,而我總是抱持不以為然的態度。

妄自評論別人「是個很寂寞的人」,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擅自將獨自一人與寂寞劃上等號的結果,就是認為寂寞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以同樣的價值觀換個角度來想,會這麼認為的人,才是最寂寞的人,不是嗎?

我絕不會陷入這樣的價值觀,因為我非常喜歡寂寞的感覺,喜歡飄散一股寂寥感的場所,享受獨處的時間。

當然偶爾有人陪伴也很好,但我覺得偶爾就夠了。當人在思考時,任誰都是一個人,發想、創作一事本來就是個人活動,所以絕對需要「孤獨」,畢竟在吵嚷喧囂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創作出什麼好東西。

但也有例外,獨自煩惱苦思時,藉由熱鬧氣氛轉換一下情緒,反而能浮現靈感。

當然,我不是鼓吹大家無視別人的存在,畢竟個人的智慧能力有限,還是有很多東西必須從與別人的互動中汲取,但大部分情報知識還是能透過書籍吸收,尤其是閱讀,還是一個人靜靜地倘佯書海比較好。

其實我們早就明白這道理,無論用哪一種語言、文化,都能闡述獨處時間的可貴,相信不少人早就認識如此奢侈貴重的時光。

然而,資訊發達的現今社會,卻讓我們有點忘了這種感覺,不是嗎?因為現在是個透過網際網路,便能輕易干涉別人生活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總是處於「連線」狀態,遠離了珍貴的孤獨。

拒絕大量生產的感動

正因為孤獨一事難以拍成戲劇,難以令人感動,所以我們長年忽略宣導孤獨的重要性(尤其對於孩子們)。

打造人氣吉祥物、採用當紅偶像明星達到宣傳效果、創造各種娛樂話題,任何一種方式都是強調「關連性」,因為這麼做才能創造商業利益。無奈現今時代的孩子們就是沉浸在這樣的氛圍,也就自然被洗腦了。

孩子們被灌輸必須和大家做同樣的事,必須在學校結交朋友,集眾人之力成就一件事有多麼美妙,就連感動也是大家一起創造出來的東西,這就是現今時代造就出來的「好孩子」。無奈絕大多數孩子對於感動的反應,卻是像小雞般張大嘴,完全不明白自己腦中湧現出來的「感動」究竟為何,更遑論他們能在沒有半個人的地方,一整天只是靜靜地觀察一隻蟲,感受這種美妙體驗。

於是,被洗腦的孩子們「恐懼孤獨,渴求與別人有所連結的感動」,成了只會購買「大量生產出來的感動」的「乖乖牌消費者」,而企業要的就是這樣的普羅大眾,而且愈多愈好。

唯有社會變成這樣,企業才能將消費者當作小雞飼養,賺取利益,這和飼養家畜有何兩樣。可嘆的是,絕大多數人彷彿睡著似的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

若從極度赤裸裸的觀點來看,就是這麼一回事。但就某種意思來說,家畜或許很幸福,因為當事者要是沒有半點認知,也就不知「寂寞」為何,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我無法苟同。

有極少數的御宅族被視為家畜,還被嘲笑:「那傢伙肯定很寂寞吧!」與其說嘲笑者的見解有誤,不如說他們滑稽得令人可笑。

問題不在於哪種人比較寂寞,順從自己的心意而活,才是最重要的事。

也許我的主張有些偏激,但要是不下點猛藥,無法吸引更多人注意我提出的質疑。因為這世間的潛規則就是多數人總是否定少數人,少數人被迫認同多數人,我只是想點出這樣的謬誤。

從商業觀點來看,「寂寞」與「沒有賣點」劃上等號,也是攸關經營死活的問題,這就是商業生死感,所以必須盡量演繹「一點也不寂寞」的感覺。

或許舉這例子不太妥當,好比運動選手為了贏得勝利而努力,本來就是極度個人化的活動,必須面對孤獨。但當選手贏得勝利,接受採訪時,卻不會說:「我是靠自己的勤勉努力,一路挺過來的。」而是表示:「都是拜大家為我加油打氣之賜。」於是,聽到這番話的孩子們,囫圇吞棗地將這番話解讀成「感動」,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受到大家的矚目」。

畢竟運動選手的背後潛藏著莫大商機,只能說出如此吸睛的宣傳性說詞。但別忘了,隨著年歲漸增,不明事理的小毛頭,也會有不吃這套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