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luTimes 哲學家專欄,認識「哲學史上第一個非證成批判主義哲學」的波普,他深信「有可能被推翻」的理論,才是科學理論!要如何證明「真實」?波普認為真正的科學必須符合一個判準: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 也稱可證偽性)。也就是說,一個理論必須可以被證明是錯的,才能算是科學理論。想要了解他的哲學思考,我們一起讀下去!

波普(Karl Popper)很可能是五零年代一些科學家最喜歡的哲學家,因為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想法,這個想法看起來很有機會一次解決兩個難纏的問題:歸納法和偽科學。

讓我們從下面兩個例子開始談:

A.所有單身漢都單身。
B.所有天鵝都是白的。

(A)顯然是真的,因為「單身漢」的定義就包含了「單身」。然而,要確認(B)是否為真,我們似乎得要把所有的天鵝一隻隻抓來檢查,才能肯定。然而,只要多想幾秒鐘,你就會發現這個任務甚至比乍看之下更困難:「所有的天鵝」是哪些天鵝啊?(B)可不只是在談木柵動物園裡的天鵝或臺灣的天鵝,而是全世界橫跨過去與未來的所有的天鵝!

哲學家會輕描淡寫的說:(A)這種語句叫做分析語句,可以依照定義來判斷它是否為真;(B)這種語句叫做綜合語句,我們得要觀察世界,才有機會知道它是否為真。然而,科學家接到的任務卻不是那麼簡單:觀察世界?我們怎麼有辦法觀察到全世界橫跨過去與未來的所有天鵝呢?

推薦閱讀:倫敦政經學院的觀察筆記:期待世界上有標準答案是一種懶惰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家能做的最靠譜的事情,似乎就是盡力找天鵝:每當我們登記一隻白色的天鵝,(B)可靠的程度就提昇了一些。然而,也就是這樣而已,不管重複幾次,你都沒辦法依靠「看,又一隻白天鵝!」來百分之一百確認(B)為真。科學家把這種依靠累積證據來增加理論可靠程度的方法叫做歸納法(induction)。而歸納法的問題也如你所見:不管你「歸納」得再怎麼順利,也沒辦法確認你的理論是真的。

當時科學家的一個問題是歸納法似乎不合期待,另二個問題則是:以歸納法來看,科學家好像很難把自己跟他們不喜歡的偽科學區分開來。例如說,就跟科學家一樣,占星師也可以宣稱自己的理論和預測是奠基在觀察證據上,因此即便礙於歸納法的限制(該死!)並不是百分百為真,也算是有一定的可靠程度。

波普能提出兩個問題一次解決的點子,箇中秘訣在於他把科學家對歸納法的期待反過來看:要是科學家不試圖為自己的理論尋找證據,而是尋找反例,那會怎麼樣?

 

波普認為,經驗科學理論的重要特色在於「有可能被反例推翻」,以哲學術語來說,經驗科學理論必須有「可否證性」(falsifiability)。在這種看法底下,科學家的任務,是尋找自己手上理論的「潛在否證者」(potential falsifiers),也就是「如果它出現了,那我的理論就被推翻」的那些東西。例如,要測試「所有天鵝都是白的」,就去尋找其他顏色的天鵝;要測試「在真空當中,所有東西落得一樣快」,就去尋找那些在真空當中和其他東西落得不一樣快的東西。(延伸閱讀:)

在波普的否證論(falsificationism)視野下,科學家用來取得知識進展的方法並不是歸納法,而是否證法。波普認為這個理論也可以在科學和偽科學之間提供清楚的劃界:跟科學相反,偽科學的特色在於「不會反例推翻」,例如說,當事情的發展不如占星師的預期,他可以從複雜綿密的占星理論當中找尋新的理由來說明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個樣子。乍看之下這好像是顯示占星理論的高明,但以否證論的角度來看,反而代表占星術不可靠,因為怎麼說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