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社會企業是什麼嗎?又或者,你好奇社會企業都用什麼賺錢嗎?其實台灣已經有個統合網站在幫大家匯整資料,形成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平台。他們靠著最初的熱忱,就算不知道到底會有多少人看,也一直努力,維持專業。到現在,已經成為一個舉辦過近 100 場活動的平台。

林以涵,社企流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你可以用顯赫的背景認識她,她出現在遠見雜誌 2013 年 100 位平民英雄榜、她是 2014 年經貿國是會議最年輕顧問。你也可以只用一句話認識她:「我們不做別人已經在做的事,因為沒有意義。」

社會企業是什麼,你我都可以更理解一點

大家注意到社會企業,可能都是從不同的層面切入的。我們一般認知的傳統企業,可能都是創造財物價值之餘,也要將股東的利益最大化。也有些人觀注社會企業,是由費利普茲開始。費利普茲想要改善社會問題,可是卻過度仰賴政府的補助、民間的捐款,所以其實財務的自主性不是很高。 

社會企業很像是在兩條平行線的一個交集點。它的定義可以非常複雜,也有很多一般大眾不理解的操作規定,譬如說:社會企業的盈餘不能分配等等。但是這些社會企業的定義會這麼複雜不易懂,都是因為大家都用不一樣的方向在定義。

但是無論任何提倡社會企業的派系,都會同意的就是:社會企業是以改善社會為目的。透過自己企業販賣產品與服務,以達到財務自主性來運作的組織。

理解社會企業的好,也理解帶到台灣的重要性

我在念碩士的時候,修了一門有關「社會企業創業」的課,我覺得很有趣。而在碩一升碩二的暑假,我回到台灣,而正好那時候台灣正在提倡「社會企業」,所以我就投了社會企業發展相關的實習。也開始了我人生的這條不歸路。

因為修過相關課程與在相關單位實習過,我發現「社會企業」的確是一個有趣的概念。我在美國念碩士的時候,修習這門「社會企業創業」課的學生,一半是來自商學院的,另一半就跟我一樣,屬於社會科學院的人。現在我所擁有的商業營運概念,其實都是透過實習、修課才學到的。

碩二的時候,我在美國又申請了另外一份實習工作,也是一間主打社會企業的公司。這家公司的老闆是一個很酷的人,我們其實也沒有辦公室,大家都在不一樣的地方各自完成工作,有需要開會的時候才會聚在一起。

因為在課堂上,我必須研究美國的健保問題,漸漸的我發現,自己與美國這塊土地有越來越多的連結;

而當自己因為要延伸閱讀,而回頭看看台灣的健保議題時,我更發覺,原來我的所知、所學都跟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跟我的家鄉有這麼緊密的關連。

所以我就決定,碩士畢業後要回到台灣試試看,實踐我在這裡得到的所有知識與經驗。最起初的設定是:我至少要進入一個非營利組織工作。但是在美國的這份實習,老闆沒有打算要放我走的意思,他跟我說:「回到台灣,在你還不知道自己確切要做什麼之前,不如就繼續幫我工作吧。等到你找到了方向,我就放你走。」這樣彈性的條件,我當然說 OK 啊!

推薦閱讀:25 歲後的生活態度,養成你的生活風格

從小處著眼,發現需求後創造自己另一個可能

因為美國老闆給的工作量不大,工作時間又彈性,所以我有很多時間可以去認識台灣各地的社會企業,進而慢慢發展我想要做的一份專案。

但是每當我想跟朋友分享我正在做什麼的時候,我都很像在講古。每碰到一個不同的朋友,我都要從我的研究所、我的工作等等一步步慢慢解釋,有時候我都會覺得自己很像是外星人,從事的職業是特務。因為大家都聽不懂。

為甚麼會這樣呢?台灣各地都有在推廣社會企業,這類的資料在網路上應該是很容易獲得的,怎麼會幾乎沒有人聽懂我在說什麼呢?後來我發現,原來有關社會企業的相關資料,大多都是英文的,導致大家閱讀意願降低;但是中文的資料也沒有發展的很完全,大家東看一點,西看一點,也不見得可以理解真正的社會企業。

於是我發現了大家的需求:一個整合的中文網站,明明白白告訴大家「社會企業」是什麼,又是在做什麼。

因為正在美國的社會企業工作,協助公司管理 Facebook、Twitter,所以我知道在歐美大概有哪些社會企業;也因為回到台灣後,彈性的工作時間讓我得以深入了解台灣的社會企業。擁有這些基本資訊,加上自己會一點點架網站的技巧,還有自己的英文能力足以翻譯一些資料。於是,我開始把自己的工作經驗、看到的相關資料翻譯成中文,讓我有個記錄的地方,也讓我的朋友們慢慢理解「社會企業」。

推薦閱讀:社會企業,不等於慈善團體

可以努力突破 0 分到 60 分, 但 60 分推到 80 分需要更多努力

經營久了之後,我發覺身邊也有一些朋友對這個有興趣。於是我們成了一群有共識的團體,大約五、六個人,想要發展成一個更正式的網站,更全面性地介紹社會企業,就像是社會企業的入口網站,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因為我們的網站,更了解社會企業的各方資訊。

在那個 Facebook 粉絲專業還不能設定時間自動發文的時候,在我們根本不知道台灣會有誰對這一塊有興趣的時候,我們的社群推播策略,就是沒有策略。我們採用亂槍打鳥的方式,去測試哪些貼文反映比較好,哪些比較不好。雖然一直不能確定到底有多少人會有興趣,我們仍秉持著「專業」的心態,去顧及我們的每一則貼文。

如果我們想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用心與堅持,我們就必須一直保持著粉絲頁的活動性。如果我們怠惰了,那麼之前的努力可能就會在大量資訊中被掩蓋,好不容易開始關注我們的人,可能馬上就會忘記我們的存在。

推薦閱讀:堅持下去,成功會來找你

累積一群忠實讀者後,我們開始收到讀者對於實體活動的期待。我們在人力極少的狀況舉辦了這個活動。結果令我非常訝異的是,我們的活動資訊沒有任何一處告訴大家來當志工,卻有很多人來詢問要怎麼當我們的活動志工。那一次的活動,我們收到了 80 個想當志工的人,非常驚人。

因為實體活動帶來的效益真的很震撼,遠遠超越我們對讀者的想像。也因此,我們就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動,到現在大約已經辦了 100 場,除了第一年的參加人數只有 800 人,之後每一年都是 1500 人。

而每一次的活動都讓我深刻體會到:曾經用心的經營,到現在堅持的心情,都是會被大眾看見的。

當我們把事情從 0 分做到了 60 分,我們要肯定自己很努力。但是當我們要把這件事情再從 60 分推到 80、90 分,看似聚離不遠,實際上卻需要投注相同的努力,甚至是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