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這個詞大概沒有人不喜歡,它讓我們聯想起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無壓生活,像穿了一件最舒適的棉 T 徜徉在林間。但是,你想過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追求不同,因此需要的自由也不相同嗎?

什麼叫做真正的自由?這個問題拿去問一百個人,大概會出現一百零一種答案,因為依據每個人的價值觀,以及渴望的生活型態不同,對於自由的想像當然也就不一而足。

以工作層面為例,有人覺得能夠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出門工作為五斗米折腰,才是真自由;然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會覺得擁有一份穩定工作,確保個人財務自主才稱得上是自由。

生活層面來說,有人覺得能夠隨時揹起行囊四處去旅行,是一種自由;但對於喜歡尋求穩定關係的人來說,唯有跟心愛的人共同打造一個家庭,內心才會得到真正的紓解,進而感受自由。

你會喜歡:愛是保有孤獨的自由!愛上獨立女子你該知道的九件事

又或者,基於更深層複雜的心理因素,使得有些人對於「自由」的形式定義,遠超乎一般人的理解範疇。

有位年輕藝術家,自小因為父母親離異,成長過程中都是跟著母親一起生活。童年得到的關愛不多,加上求學時期曾經被霸凌過,使得他打從內心深處認定自己不值得被愛。

長大以後,為了贏得家人和他人的愛,他開始無止盡追尋外在成就,以至於無論贏得多少掌聲和肯定,快樂的心情都宛如曇花一現,很快就又被成就焦慮給淹沒,陷入低潮。

為了逃避內在焦慮奪命似的催逼,生性熱愛無拘無束的他,一度寧可犧牲行動自由,選擇住進了規範嚴格的照護機構,因為每天早上醒來,有人告訴他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反而讓他感到釋放,無須再急著想方設法做些額外追求。

因為被限制而感到自由,肯定是多數人抓破腦袋也無法理解的一種悖論,但人性的運作確實就是這麼微妙。至於你,關於「自由」,你的個人定義又是什麼?是否想過什麼是你真正想要追求的自由型態呢?

若是這樣的問法太抽象,讓你一下子也說不上來或摸不著頭緒,那麼不妨以「焦慮感」作為指標,先關注在那些會讓你感到焦慮的處境,因為那正是人生受控制之所在,也是造成你感覺不自由的源頭。

推薦給你:「被討厭的勇氣」練習:學習與焦慮共處

焦慮感受宛如一顆沉重的大石頭,一旦被拋擲進心湖,便會泛起一波波漣漪,威力之大甚至足以引發湖水倒灌,癱瘓心靈的運作。

易言之,若是不先找出引發焦慮的源頭(可能不只一個),同時學習有效的因應之道,即便躲到了天涯海角,或是天天處在世外桃源,心,這個被焦慮綁架的人質依然不得解脫。

認清想要的自由,才有機會擁有

一則出自德國作家海因里希·伯爾(Heinrich Boll,1917-1985)筆下的故事,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或許可用來具體說明上述的概念。

其內容大致描述,一位極具商業頭腦的遊客,到歐洲西海岸的一個小漁港觀光時,遇到一位正在打盹兒的漁夫。遊客不解,為什麼太陽高高掛,海象穩定,一身寒酸衣著的漁夫卻沒有出海捕魚,便開口詢問,「天氣這麼好,你不出海捕魚嗎?」

面對突如其來的攪擾,漁夫醒來後似乎有些不悅,只是搖頭回應。

「那你是身體不舒服嗎?」遊客不死心地繼續追問。

「我的身體好得很,」舉起雙臂,用力展了展身子,漁夫接著說,「今天一大早的時候,我就已經出海捕過魚了。」

「那魚獲量多嗎?」

「好極了,我不只捕到了四隻大龍蝦,還有二十多條魚呢!」漁夫一臉得意。

接下來的對話重點,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不外就是遊客試圖貢獻商業點子,說服漁夫每天多出海補幾次魚,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換購一艘大船,並且從事機械化的大型捕魚作業,直到累積更多財富之後,就可以安安穩穩地在海邊打盹兒,或盡情眺望美麗的海景…。

遊客串珠般的建議,讓漁夫聽了有些啼笑皆非,最後反問,「我現在不就已經在這麼做了嗎?」

故事在此畫下句點。無論是德國作家原創,還是網路上那些被改寫過的版本,幾乎都是以漁夫的經典答覆作為結尾,目的在於點出類似「幸福不必遠求」的道理,但我之所以引用這則故事,是因為它也很適合說明「內在自由」的概念。

延伸閱讀:享受簡單生活,找到獨處的快樂

遊客跟漁夫對於生活型態的追求,正好呼應了「自由的定義因人而異」這句話。進一步以這個角度重新作詮釋,便可以理解到,遊客未必如我們先前以為的那般不懂得享受當下。

如果那位遊客是一位天性就熱衷開創的人,太過安於當下,反而會讓他陷入一種焦慮,這種焦慮只有一小部分是跟渴望取得成就有關,比較大的重點還是在於個人的自我實現,這一類的人,常常必須藉由不斷地開創和前進,才能真正體驗到存在的自由。

光是在我個人的身上,就曾經歷過漁夫跟遊客這兩種心態的轉換。剛跨過三十歲的頭一兩年,我離開了穩定的新聞工作,展開實驗性的人生。

看過我的書的讀者就知道,當時為了尋求接下來的生涯方向,我在台灣偏遠離島當了將近一個月的志工。每天睜開眼,不是進廣播室主持節目,就是窩在鄰海的小圖書館看書,看累了,抬頭就能望見一片蔚藍海洋,愜意極了!

也因為太享受那樣的日子,一個月後重返都市還一度適應不良,每天都覺得心裡空空的,一心盼著回到原始小島過生活。

然而心境,往往會左右一個人如何感受環境。之後,不管前往離島旅行幾次,美麗海景的依舊,心情卻已不如先前那般觸動,原因是我已經從漁夫狀態切換成遊客,想追求的生命自由也跟著不同。

後來的我想要的是,藉由多元學習來開發內在潛力,同時透過某些社會角色的扮演,發揮更多正向的影響力,因此無論離島的景緻再美、生活再愜意,還是會讓我陷入無所事事的焦慮跟空虛。

同場加映:追尋神隱少女腳步!日本佐渡島:挖金礦、打太鼓、賞鬼舞

那段歷程讓我認識到,比起外在形式上的自由,我更渴望的是內在自由,也就是藉由自身的開創能力來握有生命主導權,因此就算忙碌,我也忙得很快樂。

焦點回到每天穿梭在辦公大樓的你,還在羨慕著別人可以返鄉開民宿嗎?選擇自行創業的你,還在哀怨沒有公務員的安穩保障嗎?

醒一醒吧!歷經那麼多年的自我探索和成長,差不多該是時候好好地認清,真正想要的「自由生活型態」究竟為何,接著好好朝著那個方向去開創,才可能在三十五歲之後的人生,擁有真心想要的自由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