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喀飛,寫下「台灣真正需要的愛滋教育」專文。由心態調整,不再把愛滋患者視為他者,檢討愛滋教育格局。

作者:喀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理事、愛滋修法聯盟成員)

國防大學將感染 HIV 的學生退學,引發社會譁然。儘管校方否認歧視,但從當事人一再遭校方各種隔離、刁難的情節,很清楚看見校方做出的差別待遇就是因為當事人的感染者身份。

在批判與責罰、侵權維護與司法訴訟之外,更值得探究的是,國防大學這些處置,顯現對愛滋的陌生、誤解,這現象在台灣並不罕見,從醫療現場、媒體報導,到感染者日常生活,經常上演。在愛滋出現 30 多年後、醫藥與治療不斷進步,為什麼許多人的觀念卻仍停留在 2、30 年前?台灣的愛滋教育究竟怎麼了?主管愛滋教育的衛福部疾管署、曾經參與愛滋政策和宣導執行的專家,實在應該徹底檢討過去以來愛滋教育的缺失。

推薦閱讀:奪下美國加碼小姐后冠的愛滋病患:「我重頭學習怎麼愛自己」

在愛滋演講時,我常在一開始請來賓就這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再請大家分享自己的答案,還有,為什麼這樣決定的理由。

  1. 如果你是感染者,你會告訴伴侶嗎?
  2. 如果你的伴侶告訴你他是感染者,你的反應是?
  3. 如果你是感染者,會和伴侶做愛嗎?
  4. 如果你的伴侶是感染者,會和他做愛嗎?

練習回答這些問題是為了拉近與愛滋的距離,也讓大家體會感染者生活中經常因為偏見而被迫要面對各種決定的煎熬。過去大家談愛滋,總是把它當作「那是感染者的事」,用帶有隔閡的眼光或是高高在上的態度,談論著「他者」。一旦愛滋變成自己必須面對的問題,或是和自己息息相關的時候,思考和看待的角度才會完全不同。

這種不再把愛滋當成「他者」的同理心訓練,正是台灣當前愛滋教育最缺乏的一環。

常見的愛滋教育,總喜歡在「我們非感染者」與「他們感染者」之間畫一條深溝,用各種帶有訓誡或警告意味的口吻,把愛滋說成極度可怕、恐怖的疾病,也把所有非婚姻關係的性行為通通描述成「只要一次約炮,就很可能感染」,藉以殷殷教悔社會大眾,千萬不要跨過鴻溝變成「他們感染者」,不然就會「悔恨終生」。


(圖片來源:Shih-Shiuan Kao,C,C)

這類教育思維,讓一般人不願意去思考或面對「如果有一天我感染了」、「如果有一天我的生活和感染者有關」的真實生活處境,嚴重的後遺症就是讓大眾更逃離愛滋、更逃離認識愛滋的機會。

建構愛滋的恐怖圖像、以極端案例打造愛滋相關的刻板印象、在不同性行為中區分性道德的優劣,這些常見的愛滋教育手段經過長年累積,已然根深蒂固把各種偏見和誤解傳到許多人的腦海裡。

於是我們很容易看到以下這些常見的愛滋誤解:

一、愛滋是絕症,感染會立刻面臨死亡威脅

二、感染後工作、課業一定會受影響,人生無望,悔恨終生

二、怕被傳染,將感染者用過的東西消毒、衣服分開洗

四、會感染都是因為常亂搞、性伴侶很多

五、感染者不能有性行為

或許在遙遠的過去,愛滋曾經讓人類手足無措,也曾經席捲淹沒許多生命,過了30多年,在研究者努力之下,愛滋的醫藥和治療已經改變這疾病的死亡威脅,感染 HIV 早已被視為慢性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無法治癒,但可以透過藥物控制病情。

定期監測病毒量和 CD4(檢視免疫力變化的指標,數值越大代表免疫力越好),照顧好身體,其實感染者和非感染者一樣,都可以正常上班工作或上學,生活裡多一個愛滋議題,但絕對不會「人生無望」!更不用說,HIV 病毒脆弱得無法離開血液和體液,只要暴露在空氣中短時間內即刻死亡。和感染者一起生活、同桌吃飯、共飲一杯水,都不會有感染的風險。


圖片來源: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近年來,醫界普遍證實,感染者只要穩定服藥,半年後就測不到 HIV 病毒。換言之,一個穩定服藥而測不到病毒的感染者,比一個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否感染的人,傳染給別人的風險來得低!瞭解這樣的治療新知,過去許多刻板印象和偏見建構的想像和恐懼,早該被打破!

對愛滋的偏見、誤解和落伍的知識,製造了許多民眾對愛滋不必要的恐懼和焦慮,經過反覆傳播和偏見複製,糾結纏繞出一張巨網,受害最大的就是感染者。還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是感染者,也一樣被偏見和誤解擠壓得喘不過氣來,時時擔心著自己是否感染。

全面檢討愛滋教育,不該停在「檢討有沒有」的低階層次,而是要提升到探究「教了什麼」、「為什麼這樣教」的格局。藉著同理心訓練、交流討論議題,讓上課的人有機會深入理解感染者的生活樣貌、社會處境,才有可能扭轉改變汙名烙印已深、愛滋焦慮惡性蔓延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