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是人永遠的依歸。忙碌的台北,在他們心中卻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老故事,一起走進台北城、走進這座不眠的夢鄉。

我的老家在台北。

從小就無法感受我家門前有小河的意境,倒是我家門前有南京東路,她不是河,到不了出海口,但她真的是條大路,孕育我長大,並連結到四面八方。

邊寫文章,邊在 Google map 打入「南京東路」,跳出的是上海黃浦區那緊臨外灘、五光十色有歐式鐘塔妝點的商業大道,頓時使我筆中的南京東路相形見絀。台北南京東路的名氣當然不敵上海,其繁華程度也不如早年被百貨龍頭Sogo欽點的忠孝東路,是全球各大品牌的必爭之地;也不像北面的民生東路,在信義區還是雜草叢生時,就已傲視群雄,成為外商林立的據所,至今則發展出許多小區特色。   

南京東路,我生活30餘年的地方,一條講出來似乎沒什麼故事的路段。爸媽在產業急速發展的那個年代,在南京東路五段紮根。那時的五段,名符其實就是這條幹道的尾巴了,再過去上了麥帥橋與正氣橋,便分流到基隆路、內湖與汐止去了。


(以前的正氣橋,也曾是公車司機載我去高中的必經路線,於1999年拆除。圖片由陳碧岩老師授權使用。)

從歷史遷移的方向來看,台北市的發展正是由西向東,所以當年,這裡正是不少外地北上的新住民選擇的落腳處。聽說爺爺親自從新竹上來,看中了這裡的房子。我就在這裡出生長大、在這裡上小學。因為曾是學校合唱團團員,所以到現在還記得校歌這樣唱的:

南京東路,基隆河畔,我校西松,氣象不凡。」

的確,綜觀台北市東西橫向道路,北有三民(民族、民權、民生)、南有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惟獨中間這一條,是以中國城市(當年國民政府首都)命名的路。

南京東路的榮衰起落

南京東路西接南京西路,東從一段開始、一路鋪設到五段(現有六段),是國民政府來台後,繼續接受美國貸款援助建立的九條道路之一。美援道路完成後,原本以萬華為首的商業與人潮,逐漸向東湧進。至今與南京東路相交的每一處大交叉口,都承載著戰後商業行為的發展歷程。

南京東路一段從中山北路開始,與林森北路匯集出來的中山商圈,是在台日本人聚集的地方。從七條通~九條通酒店街的發展,到前幾年仍舊有大倉久和飯店進駐,與日本的高關聯度可見一斑。周圍的晶華、老爺與國賓飯店,也是日本人來台北出差、旅遊首選的住房地點。在新光三越還沒建立起南西商圈百貨帝國前,二段更有與日商東急集團合資的永琦東急百貨(現為燦坤賣場),是台北人的共同回憶,聽說是全台最早引進專櫃小姐等服務的百貨公司,也是外婆最喜歡帶我來買玩具的地方。

推薦閱讀:留學書單:食物是家鄉的記憶

再往下走經過新生高架橋、吉林路後,開始出現台灣集團早期的總部與大樓,走在騎樓下,抬起頭也依然看到不少老字號旅行社、貿易商的招牌。這裡的辦公大樓實在老舊,甚或可用殘破來形容了,放眼望去是一片灰霧,分不清是灰塵的灰、還是磚牆的灰。以前也曾因為工作關係入內幾棟老辦公樓,那電梯那樓板還會吱嘎作響,那外牆總有架了又拆、拆了又架的銅字招牌的鑿洞痕跡,坑坑疤疤記錄著近半世紀的商業風華。受限於以前松山機場的航高限制,南京東路的樓房井然有序地應該不超過20層樓,好像是在軍紀嚴令時期規矩行事排好的新兵,一般高的拙樣,然經過了將近半世紀,早已看透窗外腳下的一片紅塵。

沿途可看到眾多老企業如台肥、台玻、台豐、和泰、味全、華航等,金融業如兆豐金、聯邦金、富邦金、新光人壽、國華人壽等大樓,愈往東走到三、四段,也出現愈多新型態的玻璃帷幕大樓。時不時也有幾排的三四層平房穿插之中,被左右的巨人壓迫,在路邊形成一個大凹字,可能不見得一定要長高,卻得接受都更的命運。除了財團大樓本身,整條南京東路更是大概每走十步就有一家銀行,頗有台北華爾街之稱。

來到復興北路口,因為約莫20年前就有當初的捷運木柵線(現為文湖線)經過,算是整片比較現代化的地方了。路口的兄弟飯店,在一樓的棕色大玻璃窗的背後,過去有曾經盛極一時的兄弟象隊專賣店,如今球隊售出,二樓的飲茶與台菜餐廳,依然排著絡繹不絕的老饕客,這景是越老越有味道。再來到了整條路最高檔的敦化北路交叉口,也是外縣市朋友認得的小巨蛋地標,唯獨只有台北人知道,斜對角IKEA樓上那一棟的名字曾經是環亞。在經歷過環亞、富邦等集團的經營後,現在則變成微風集團整修中的微風南京。

重回西區、聞到小時候熟悉的味道

一路走來,我總覺得我成長於一條非常汲汲營營、毫無人文氣息、市容絕無美麗的地方。我們的爸媽是在巷弄做生意賣老實的生意人,講白,就是在銅臭味裡長大。我們離中正區和大安區等的人文薈萃非常遠,早年這裡的學區大概除了被家長擠破頭的敦化國中和介壽國中之外,沒唸到的就各自放牛吃草,當混混、唸私校、或被送出國。

我們隨著南京東路每一次的挖路鋪路、經歷過還沒有公車專用道時307公車的經典飆速、從佳德鳳梨酥只是十坪不到的小麵包店開始、到現在還難以置信因為捷運松山線開通後的店租看漲,我們長大了。我們和這條幹道一起和台北市各區加速接軌、相依相存。

這條橫跨市中心的主要幹道也與忠孝東路和信義路一樣,都經歷過捷運開挖的黑暗十年。終於捷運通了,路面沒有工地了,我反而更愛坐上公車,在地面平移。有次因為工作需要用到些資材,於是坐上直行南京東路的公車,在南京西路下車。稍微走個幾分鐘後右拐,回到了太原路,不知不覺走了一趟時空之旅。

同場加映:外國人愛上台北的20個理由

回到,是因為這也是我幼年生活的地方。

自父親北上開始做小本生意以來,就是在舊市區─大同區的太原路開始。太原路是五金、塑膠、橡膠零件等批發商的聚集地,現在也有不少紙類、瓶瓶罐罐、化學器皿等的店家,非常適合前來挖寶。我對位於小巷裡的爸爸的店印象還是在的,有可以沿著木梯子爬上爬下的閣樓,有時候爸爸會牽著我的手到巷口雜貨店買東西。店裡國台語交雜,那時候作生意好像一定要抽菸似的,我坐在辦公桌底下仰頭看著白煙裡的大人。中午聞著濃厚的橡膠味道、在閣樓裡汗流浹背地入睡,等到天黑再坐在摩托車前方我專屬的小椅子上,被爸媽載著、吹著風回到南京東路的家。

那是個自家車還未盛行,沒有安全帽政策,扛著小幼兒騎摩托車,父母也沒在驚的80年代。

我回到那條巷子,站在那裡,用成人的身高與視線,像個不速之客快速環視一周。巷子比我印象中短了好幾米、窄了好幾呎。我以為會有當年的街坊鄰居覺得我眼熟,但才發現我過度緊張,甚至是種捉不到的情緒。事隔將近30年,其實變化的也不大,因為相片裡,還是爸媽熟悉的店家名字。變的是巷子外的人事物,那大馬路、那樓房、那門面。

變的是我吧。

台北,就這麼一丁點大。台北的巷弄,更是迷你的人文風景。在一東一西的移動中,我依然繼續住在這條路上。也許我小孩以後可以跟我上同個小學呢,我會很驕傲的說,儘管不是什麼明星學校,你學到的是樸實、是兼容並蓄,是將近80年校齡的母校的海量包容。你的阿公阿嬤,對面的阿伯阿婆,都是北上白手起家的長輩,你要多聽他們的故事。

推薦閱讀:美國大兵以相機記錄1957年的寶島台灣

你要知道,南京東路的每條巷每條弄,即使是老的醜的舊的,都是段美麗的歷史。爾後就用這樣的感念,去走去旅行,去在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