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曾說:「質樸卻比巧妙的言辭更能打動我的心。」待人最重要的真誠,是無論你聰明與否都需要具備的能力。

煩擾我許久的創業簡報總算在今日告一段落。

進來名校以前,其實我對名校還是帶有一點迷思和幻想。我想像在這裡的人都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我會和他們一起合作、一起學習、一起競爭。我期待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

推薦閱讀:一個面試官的殘酷告白:會唸書不代表能夠找到好工作

進來之後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學校還是好的,我還是喜歡這裡的風氣和我的課程。但是我開始對於所謂的優秀的人產生了一些懷疑。

什麼叫做「優秀」的人呢?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說文解字不行,但望文生義還是能夠做到的,優,代表一種相對比較性,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的概念,而秀的字義也很多,但大體而言放在這裡也是一個相對好的概念。所以優秀兩個字放在一起,體現的是一更好的人。

什麼叫做更好的人?每個人定義可能不同,加上價值觀和信仰的東西不同,很難界定出一個普世認同的標準。但我以為所謂的更好,取決於心,也取決於行為。中國古代文學其實對於什麼叫做「更好」的人有一個簡單又明確的名詞,你一看就明白,那個名詞管叫「聖人」。

聽起來很偉大是不是?但聖人是所謂好人的極致狀態,用統計學角度來說,叫做 outlier,非常人所能達到,估計幾萬人裡面出不了一個,可能也需要某種程度的心理變態。但聖人是修出來的,它是一個極致的目標,而往聖人方向前進的道路,我個人認為就是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過程。

所謂的好,或許很直覺得來看,是很接近善的概念,一個善良的人從許多方面來看都會是一個好人。但善良並不等於好,許多時候,殘忍的惡行往往是善念所促成的。

所以對我來說,所謂的好,是言行一致。而什麼是言行一致,就是真。

同場加映:《真善美》:當你擁有真善,就能擁有美

孔子曾經說:「吾始於人,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之於人,聽其言而觀其行。」行為比言語重要,但言語往往都比行為動聽,連孔子都曾經被騙過。

反觀回來,這一年下來,對我來說,在名校所認識的同學、合作的夥伴,或許我不會說他們是「優秀」的人,而是比較聰明的人。但舉凡聰明的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腦筋動得快,做什麼事情都比較有效率。當然,做壞事也會做得很有效率。

所以聰明的人其實很危險。而聰明的人,更需要一套準則。或許也需要更高的道德標準。他們更需要自知,要知道他們言行的後果,他們需要知道言語的力量,也要知道行為的重量。

但我們社會開始要求聰明的人往另外一個方向前進。我們要求人們要巧言善道,談笑生風。我們期待一個成功、優秀的人口才要好。說這件事情變得相當重要,我們要簡報、要會演講、要學會談判、要懂得說服。我們要知道怎麼說故事,我們需要變得 convincing。 

當我們過於重視說,我們就慢慢忽略了行為的重要。孔子也曾經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樣米養百樣人,大道也是包容的,我們不可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是好人。但我希望的是成為一個言行一致人,成為一個真人。

所以脫去名校的外衣,我的同學,和我,都不過是聰明一點的普通人。小奸小惡,會說謊會偷懶,會占別人便宜,喜歡講話不做事的人。

推薦閱讀:「貪小便宜」居然是美德?香港寸嘴女作家王迪詩點評社會三大怪現象

所以學校還是學校,人還是人。我們沒有比誰優秀,充其量,我們或許比較聰明,但不是真正的好人。或許這個世界需要的不是更多會說話的人,也需要不是更多聰明的人。而是需要更多往聖人的道路上前進的人。

推薦你看:真正能改變台灣的,是大多數人願意做微小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