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痛,能不能不要成為新生家庭裡的陰影?正另組家庭的我們,其實值得重新擁抱不同的選擇。

分享親子教養文章以來,陸續收到很多讀者朋友的來信。有些朋友期待可以討論教養議題,有些則是希望可以獲知專業成長課程或心理諮商資源相關資訊,以協助自己走出早年來自原生家庭成長經驗的創痛。

推薦閱讀:愛的表達,才是溝通的第一順位

通常,我都很樂意提供訊息。正如同我所堅信的:父母幼時的傷痛若經療癒,是孩子的福份。並樂見:無論是為自己、為孩子,只要願意動起來,都值得拍手叫好!

因為,我們常常帶著20歲以前的傷痛,以及傷痛裡扭曲的經驗與情緒,走過30、來到40。

30歲,也許有了伴侶,或是有了婚姻。然後,創傷,反映在與伴侶的關係上。

40歲,或許妳選擇成為母親。然後,創傷,反映在與孩子的關係上。

就像,我印象很深刻的這封來信。

揮之不去、如同詛咒般的話語

「謝謝老師分享的文章,雖然近兩年來自己已透過醫院裡的心理治療,幫助自己好了很多!但看到您的文字,都還是很有畫面、還是很痛。這些年,我花了很長時間,對抗自己的憂鬱,很累,但我知道為了孩子,再累我還是要撐下去,也慶幸自己撐過來了。

不過,要跟您分享的是從小深深影響我的另一句話:若不是因為妳。

一直到開始接受心理治療之後,我才明白自己被這句話給害慘了!從我有記憶以來,媽媽就不斷告訴我:『當年,如果不是因為意外懷了妳,我怎麼會嫁給他(指我爸)』當我慢慢長大、懂事些後,我知道媽媽過得並不好(一天到晚被暴力相向,怎麼會好?),爸爸雖然不曾打過我,但是光每次看著媽媽被打的景象,我就常嚇到全身發抖。所以只要看到爸爸醉醺醺的回來,我就知道慘了!

同場加映:受害者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傷害你的人

您說,我怎麼可能不同情媽媽?可是,當我希望自己這個做女兒的,可以做些什麼而開始靠近媽媽時,她又常把『如果不是因為妳,我早就離開他了』掛在嘴邊,我一整個心就糾結到不行、自責到了極點。

那種靠近也不是、不靠近也不是的心情,怎麼說、怎麼做好像都不對的濃烈無力感,我相信老師您懂。直到,我終於受不了!上大學、有機會離家生活後,完全不想再回到這個讓我充滿矛盾情緒的家。

只是沒想到,憂鬱,卻反倒悄悄地找上門,打亂我的求學、就業,甚至婚姻、育兒……」

因為愛,所以無設限;因為年幼,所以無法拒絕

看著文字,我為這顆受傷的心,捏了好幾把冷汗。我慶幸,我有機會看到這樣的一封信;但也思忖著:還來不及寫信或沒力氣寫信、等不及看到回信,就隕落的心,有多少?

我知道:不是每顆心,在得不到愛、甚至受傷後,都還能有足夠的能量與勇氣,一直跳動而不會破碎。

但是親愛的,關於幼年時期,我們內心微弱的渴望,總是期盼著大人給我們更多的愛,卻往往盼不到時,很多時候,不是他們「不願意給」,而是他們「沒能力給」或「給不起」。

因為,他們可能也不曾被好好愛過,甚至受傷了!所以他們一邊焦慮、無助,一邊急於為自己心理的傷、承受的苦,找到一個往外歸因、合理解釋的出口,好說服自己「我也不願意,但我沒得選擇」。

然而,是真的「沒得選擇」嗎?還是其實是不想面對「選擇後的結果與責任」,而急於轉移到他人身上、以讓自己好過些?

而你,只是因為與他們最靠近、最愛他們而無設限,所以最受傷,而且因著年幼,還不懂拒絕、也還沒能力分辨,照單全收,如此而已。

推薦閱讀:單親家庭,那些說不出口的願望與難過

30/40的我們,值得重新擁抱不同選擇

但是,看看現在的自己:我們,已經長大!不再只是過去那個只能默默承受、照單全收的小孩,我們有能力決定收下什麼、不收什麼。

於是,我們漸漸長出自己喜歡與悅納的樣貌,而非像我們的父母所說:「我沒得選擇。」並且在有了能量、逐漸療癒之後,回過頭去好好疼惜那個20歲以前、遍體鱗傷的自己。


(來看四月專題,回顧那條 20,30,40 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