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為了「目標」努力,回頭來卻發現,忘記了自己努力的原因?社會期待總是令我們追逐一個「熱門」的目標,但我們該思考的是,這個「熱門目標」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人會選擇思考怎麼寫、什麼時候發,要提前做什麼準備,預期得到什麼樣的回應,之後如何做跟進⋯⋯

這些選擇看起來都很小,但正是這一封封郵件、一則則訊息、一件件小事的「品質」在建立或者破壞信任,直至我們看到的
「大」結果。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在每一個小選擇裡改變思維方式,鍛鍊能力,獲得對應的成長。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這樣理解:我做每一件事情都比別人更努力一點,就會走向上升之路。

這聽起來合理,但是如果很多人都這麼想,社會不就會形成「內卷」了嗎?

如何破解呢?

我們要理解,其實努力不只是「更拚」、「更投入」,而是提高我們的整體認知,選擇做當下最適合自己、最值得做的事。

內卷是因為大家都在朝著一個看似「熱門」但並不一定適合自己的目標在努力,這時候很多努力反而可能徒勞無功,甚至會有反效果。

你會喜歡:生命的本質是有限的時間:善用八二法則,將時間運用在最重要的二成事物


圖片|Photo by Kato Blackmore on Unsplash

如何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事」?

這取決於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自我認知,我們在後面章節會聊到。

關於機會:你永遠不會準備好

我拿到麥肯錫工作 offer 是 2004 年 12 月,當時知道入職時間是 2005 年 7 月。

我覺得有好多時間可以為工作做準備,於是向一個早一年進麥肯錫的前輩諮詢:我有七個月的時間,能不能給我一點建議,能做什麼準備,這樣我可以在開始工作的時候準備好。

當時他給了我一個建議,到現在我一直受益。

他說:「一諾,你放心吧,你永遠不會覺得你準備好了。就像開車一樣,你讀再多的書,做再多的練習,直到你坐到駕駛座開始,你才會開車。你之前做很多準備,性價比很低。」

所以,他建議我這七個月什麼也不用想,該玩玩、該吃吃,工作的時候再說。

於是,我有了七個月的幸福生活。

這次是我有七個月的「等待」時間,得到的建議是「不要為了『準備』做什麼事花太多時間」,但生活和工作裡更常見的情況是相反的—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

專案、客戶、機會,這些都是「說來就來」的,你需要馬上決定「要不要去做『沒做過也沒把握』的事」。

這時候我們往往會打退堂鼓,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而這裡的真相同樣是:你永遠不會「先準備好」。

延伸閱讀:為何我們總愛與他人比較?比較不是錯,選擇性比較才讓你痛

首先,我們是透過做事來「準備」的,而不是透過「準備」來做事的,所以如果心儀的機會來了,就不要用自己「沒準備好」作為理由推脫參與。

其次,其實別人也沒「準備好」,不止你一個人有這種心理。

大家看到我好像做了很多事,其實我開始做的事有更多,有不少是「有始無終」的。

但回頭來看,其實都沒關係,不是嗎?


圖片|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所以有機會就接住,不要被「等完美準備好」的想像綁住了手腳。

記得我剛讀博士的時候,聽說過這是一個極其痛苦的過程,很多事情會脫離你的掌控。

後來有一個特別睿智的高年級博士生告訴我:「你知道嗎,一般從專案開始到最後能發論文,這個比例是8:1,所以你開始進行八個專案,最後可能只有一個能完成。」

那我就明白了,你要想發四篇論文,就得開始三十二個專案。

很簡單,是吧?所以,有時候把這個心理預期調整好了,就沒關係了。

面對機會,沒準備好不是問題,要勇敢把握,多「做」幾次就好了。

最後,長遠看,多做就會有更多「手感」,累積經驗,提高判斷力,以後的「勝算」就會提高。

一旦有了這樣的心理準備,你所謂的失敗就不是失敗了,只是過程中的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