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學習理財的你,是否也對他人的財商之路感到好奇?今天就來看看 Podcast 節目《人生實用商學院》主持人吳淡如,如何擺脫多年來的理財黑歷史,持續向富有人生邁進!

擁有法律、文學、商學背景的作家吳淡如,現在也是 Podcast 節目《人生實用商學院》的主持人,2020 年至今就擁有超過兩億的下載量,日日更新、陪伴聽眾在財商領域共同成長。

過去對錢一竅不通的她,曾踩過許多理財上的「坑」:好心借錢給別人,卻總是有去無回;把錢交給媽媽處理,卻被拿去買保險,受益人竟然還是親戚;自己拼命學習、精挑細選買進的股票,最後居然下市了⋯⋯

儘管付出了許多沉沒成本,然而每一次挫敗,都讓她的理財之路更進一步,現在也過上了物質和心靈都富足的快樂人生。

如果你也想了解吳淡如的理財成長史、找出自己的金錢迷思,就繼續看下去吧!


圖片|好房網 提供

永遠不要因為錢,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女人迷深知理財規劃對人生的重要性,因此開設「錢錢與它的產地」專欄,我們曾提到:「理財,就是分配手上暫時剩餘的生存資源」

但是,對於收入不多的社會新鮮人、小資族,和平均薪資較低的族群來說,扣掉林林總總的日常開銷,真正能運用的錢便所剩無幾,許多人也會為了較高或較穩定的薪水,去做自己不太有興趣的事。

以這樣的社會觀察為前提,我們把握訪談機會、殷切地詢問淡如姊:她年輕時,是否也有同樣的困境?

淡如姊說,自己出身普通家庭,本身對經濟的顧慮較少、物慾較低,求學路上選的一直是自己喜歡的文組領域,沒有為錢改變自己的學習志向。

大學畢業後,就算還在唸研究所,也從來没有跟家裡拿一毛錢,「雖然有一段時間窮過,但是我從來不覺得自己窮苦過。」

21 歲出書,一出社會就擔任報社記者、撰稿維生,三萬多塊的月薪和正職之外的稿費收入,很快就讓她年薪突破百萬,甚至在三十歲那年成為暢銷作家,收入逾一千兩百萬。


圖片|吳淡如 臉書

聽到這樣的數字,許多人可能會驚訝得掉下巴,但在淡如姊的眼裡,一切絕非理所當然。

「有稿子我就寫,因為我只會寫稿。當時為了多賺一點,下班後我當報社廣告部的文案小妹,他們給我的稿費甚至比我的本薪還高,也累積了我的第一桶金。」

「雖然這筆錢去歐洲遊學一年花光了,但這份難得的經驗,培養了我的基礎商業文案能力、熟悉供需雙方需求,也對後來我做生意有很大的助益。」

做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用心打磨、提升自己的價值,這就是淡如姊數十年來的致富基本功。

「不管你做任何行業,只要你做得好,那麼就會有人給你比較高的薪水,像我就一點也不適合去無塵室工作——我很敬佩他們,但從來没有因為薪水羨慕過誰。」

「你要想辦法精進自己的專業,不管是多麼冷門的科系,我相信就算你好好專研甲骨文,也會很有出息。永遠不要因為錢,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淡如姊鼓勵我們,跟隨本心、做喜歡的事,並且做到專業上的極致,以自己為出發點,才能真正發揮自身的價值。

延伸閱讀:錢錢與它的產地|女人買房該考慮什麼?吳淡如:5 個問題,找到最適合你的家

理財先理腦,腦袋空空什麼都理不好

近期淡如姊推出新書《人生實用商學院:富有是一種選擇》,我們好奇淡如姊在慢慢「變富」的路上,做過最重要的選擇是什麼?

「如果我的回答是去讀書、多讀書,我認為每個人都會昏倒。但這是真的!多讀書、建立理財邏輯,理財先理腦才是最重要的。許多人夢想瞬間致富,但這是不可能的。」

淡如姊舉了股神巴菲特為例,「巴菲特最大的財富,是五十歲之後才賺到的,而他的金玉良言,就是要你不要急著變有錢。」

40 歲,淡如姊為了學理財,跑去讀了商學院,「我在唸商學院之前,做任何財務決定都用感性,理由聽來很奇怪,也難怪會失敗!」

然而,念著念著她才發覺,其實一個人理財的成功與否,跟讀不讀商學院沒有太大關係,「其實商學院裡,理財理得好的教授也不多!」

不過商學院系統性的訓練,確實改變了她長年以來的思考慣性。她在就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博士班時候,鑽研深感興趣的宏觀經濟學,讓她學會用新的視角去看待整個商業世界。

商學院並不是致富的必備之路,但「理腦」卻是變有錢的開始,是每個人隨時都可以開始的行動。

淡如姊也分享,如果一個人想學理財,好好閱讀大眾理財書籍就可以有很好收獲,像是她特別推薦的《致富心態》一書,內容出自在金融圈打滾多年的有錢人,就算是理財新手,也能受用一生的致富觀念。

「讀書使你不人云亦云,對於市場波動比較波瀾不驚,有自己的看法和積蓄財富的步調很重要。對我來說,保守而緩慢,並且讓自己健康活得長,才是對的。」

猜你想看:錢錢與它的產地|把儲蓄當訂 Netflix!每月存錢「自動扣款」,安心花剩下的錢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

我們想知道,如果時間可以重來,她會希望年輕的自己如何理財呢?

淡如姐回答,我會要求自己做到兩件事:

1. 將理財和生活帳戶分開,先扣下要存的錢,剩下再花。

2. 有紀律的投資。每月將 20% 以上的收入投進理財帳戶,並以定期定額存股或買基金、有配息就再存入;如果手邊没有太多錢時,就先不投資個股。

她進一步以巴菲特的波克夏公司為例(不配股,所以比較好觀察變化):

從她大學畢業至今的三十多年(從一股 2500 美金到超過四十萬美金),如果當年買了一萬元,現在就是 165 萬,而若是定期定額投入,財富勢必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有耐心、有方法、不要管短期波動,你就可以財務自由。人類世界是必須往前走的,而通膨是持續的(適度通膨也是財富增加的推手),而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想要像中樂透一樣、下賭注的投資人!」


圖片|吳淡如 臉書

給理財完美主義者的 3 個避雷心法

仔細觀察生活周遭,不難發現現代人普遍對金錢感到焦慮,也有許多人擁有理財上的「完美主義」性格。

以投資股市來說,擔心自己太晚開始、害怕失敗,或堅持等到最低價才願意進場,這些都是新手常有的狀況。

「這些迷思是買低賣高的幻想,是需要被矯正的。」淡如姊一語道破了箇中盲點,她分享多年來,她累積的三個投資避雷心法。

1. 股市中沒有神仙人物

在多年前、還沒有 ETF 的年代,淡如姊認識一位「神仙級」的財經暢銷書作家,而當時的她正猶豫該將 250 萬當作房子的頭期款,還是拿去投資。

考慮過後,她決定按著對方的指引,將這筆錢全數拿去買基金,沒想到卻迎來了股市黑暗期,她買在牛市最高點,熊市時最低曾經變成 100 萬,經歷四年,贖回時只剩 150 萬。

「我投入 250 萬買基金的那個時候,台北永康街的中古屋大概是每坪 35萬!」

股市中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所謂的神仙人物,自己的錢自己決定最好!


圖片|吳淡如 臉書

2. 盡信書跟依靠半仙沒啥不同

吃過專家的虧,她買了一份非常暢銷的財經雜誌,決定自己做功課、自己去找「相對便宜」的好股票。但是,學會一招半式就去江湖闖蕩的人,其實比什麼都不會的人更危險。

當時淡如姊準備了 100 萬,精挑細選了三檔股票,過了一年只剩下不到30萬,當中甚至包含了下市的股票⋯⋯

「我絕對不是要大家別看書,而是要從書中萃取那些經得起考驗的原則。像是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和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的書為什麼很少人挑戰?

因為他不會告訴你花俏的方法或絕對賺錢的技巧,而是人人能懂、禁得起時間考驗,並且他用了一輩子去實踐的原則!」

3. 不要相信任何「認識老闆的人」的意見

曾經有個建築師朋友向她推薦了某個建設公司的股票,信誓旦旦地說自己認識老闆,這家公司公司重整之後重新掛牌,股價不到兩塊錢,未來可期,充滿想像力。

建築師友人投了千萬,而淡如姊只買了 10 幾萬。結果公司掛牌的那一天就是股價最高的那一天,之後就一路跌到下市。原來那位建築師接了這家建設公司的案子,大概可以想像他兩面損失有多慘。

「一般人投資,應該找個長期獲利穩定的公司,像巴菲特都在找這種公司;如果不想那麼累,那麼 ETF 可以代勞。

重點是,如果一個人的理財中心思想不對,很容易陷入只賺了一點小利就賣掉、吃虧了一點就睡不著的狀態,還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白白浪費了最寶貴的時間。」

同場加映:ETF 懶人投資到底是什麼?別忽略隱形成本,當個聰明投資人!


圖片|吳淡如 臉書

讓人生變富的選擇

「變富」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少了合理有效的理財方法和持之以恆的個人實踐,夢想就容易淪為空想。

「我其實不花腦袋在主動投資,因為我找到了方法。存股有規則,而投資房有孳息,我還有工作收入,只要規則對就不用花太多心思。」淡如姊總結了自己多年來的理財心得。

綜觀她的生命歷程,人們常形容淡如姐是「右腦文青、左腦商人」——既能寫出觸動人心的文字,又能在商業世界裡開疆闢土。理性和感性的平衡,正是形塑了她的魅力的最大關鍵。

「其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像我這麼分裂。我很早就知道我的性格並不是真正的文青,反而能在探索多元的世界時找到樂趣,所以後來也以商人為業。像我曾為了電商的珠寶平台,帶公司的同事去巡訪亞洲各個不同國家,真的很有趣啊!」

在淡如姊的身上我們看見,「富有」確實是一種選擇。

她的選擇裡,有實際有效的理財心法,有好學樂學、保持開放的成長心態。

也許正因如此,即便年近 60 歲,她的言談之間依舊充滿自信、人生活得更加多姿多采,也更有底氣與想要學習理財的人,一起在財商路上走得更遠。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幫我按下「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喜歡這類內容,我會更努力為大家書寫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