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焦慮的方法,就是看清楚自己在焦慮什麼!」社會價值觀令女性對於年齡與身份有諸多限制與煩惱,想打破框架,就要先看懂那些框框,釐清焦慮成因。

文|Mme Mai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職場大約一年左右,後來,為了專心準備研究所考試,我辭職,成為了專職考生。

我就讀的科系比較特別,加上實習和論文時間,等到研究所畢業,外加上考取證照到正式能執業的時間,保守一點來估算,少說也逼近 30 歲。

重拾學生身分這意味著我可能有將近 6 年的時間必須花費在學業上,我想提升自己的能力,但代價是推遲多數的人生計劃,要是研究所學習或是論文不順利,那被延後的時間可能還會再加長。

成為專職考生之前,只要一想到這點,我時常就陷入焦慮迴圈。


圖片|Photo by Graphs  on PIXTA

女性故事中,處處可見的年齡焦慮

Ana 是我很依賴和尊敬的朋友,她的年紀比我大,經歷過不少事,見識比我廣,但她也同樣面臨的焦慮。「和我同年紀的人現在大多都結婚,不然就是有自己的事業。反觀我,一無所有,連戀愛的對象都沒有。」

Ana 臉上的笑容得有些無力,「離職一年,準備研究所考試,結果沒考上,現在存款不多了,我不知道再準備一年,是不是就能考上研究所?我現在年紀也不小了,這樣算一算,等我重回職場都快四十了。」

只要提到年齡話題,Ana 就會變得十分敏感。年齡就像一個巨大的籠子,等我們回過神,我們早被囚禁於其中。

你會喜歡:高學歷女性困境:有工作沒家庭,不管怎麼選,永遠是結構問題中的輸家

而我媽只要提到一個女同事,總會不經意流露一絲可惜。那位女同事的年齡比我媽小,不過如今也已接近更年期的年紀,那位女同事單身至今,身邊也沒有伴侶。

「她(那個同事)年輕的時候,也有人追求,不知道是不是眼光太高,所以沒有答應人家,要是那時候有答應人家,說不定就不至於像現在這樣。她這個年紀,男生也不會想找她結婚了。」我媽露出複雜的神情。

在她的認知,「那個女同事」大概是我和我妹妹絕對不能步入的後塵。


圖片|Photo by Luce on PIXTA

女人的價值被社會形塑,也被自我設限

這個社會為女性設立的價值標準千奇百種:「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女性是女性榜樣」、「女孩子要體貼大方」、「能為家庭犧牲的女性真偉大」等。

有趣的是,女性最好能盡量符合全部的「好女人」標準,只要少了一個,其他標準達標,也不能算是「好女人」。

每個人都有寫過考卷的經驗,如果想要考高分,除了考前努力,最重要的是考試當天,要在時間內完成全部的題目。女性若想成為「好女人」,最好也在時間內完成全部的要求,只不過好女人測驗的時間就是年齡。

也許,有的女性會說自己沒有想做好女人,就只想做自己,可是,真正能遵從本心做自己的女人只佔少數。

很少有女性能完全不受任何社會標準影響,這是因為這些標準是隨著教育系統、社會價值等社會化的歷程,逐漸滲入每個人的心裡,甚至有些不合理的標準,當事人也毫無察覺,就這麼默默地奉行一生。

有些時候,這些焦慮是隱性的,女性不說,沒有表現出來,不代表她不焦慮。

推薦閱讀:「高學歷家庭主婦」在家育兒叫做可惜?賺多賺少,都該是一樣的話語權

「這個社會對女人好像有很多期待,女孩子小時候最好不要和異性走太近,不可以談戀愛,上大學以後,大家就會開始問有沒有對象啊,有沒有認識投緣的異性;等到大學畢業之後,問題又變成打算什麼時候結婚,晚婚沒關係,不過,想要孩子的話,最好也不要太晚結婚。」Ana 感慨地說。

「真的結婚後,有小孩的話,最理想的女性就是先辭職或是留職停薪,等到小孩進入學校後,再回到職場。如果做不到,那最好能兼顧家庭和工作,因為母愛是對孩子最好的照顧嘛。」她停頓了一下,接著道:

「我最慘了,又沒有男朋友,等到我考上研究所,辛苦畢業之後,都快超過適婚年齡了。可能又會有人跳出來說,這麼高的學歷有什麼用,還不是沒人要。」

好像,我們為了提升自我價值而努力,但卻越努力,就越沒價值。

對抗焦慮的解方,就是看清楚自己在焦慮什麼

那麼,難道陷入焦慮迴圈的我們,就什麼解法都沒有嗎?

也不是這樣的。敘事治療相信,並不存在客觀現實,生活的意義是由故事建構出來,人會依據強勢故事拼湊出其生命故事,當個人的際遇與主流故事相牴觸,問題就會發生。

白話來說,社會對不同身分的人賦予不同的期待,比方:女生要小鳥依人、女生說話要輕聲細語,人們會內化這些期待,進而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

一個天生大嗓門的女生身處在這種社會期待下,很可能就會想刻意改變自己說話的音量,甚至可能會為自己的大嗓門感到自卑。

不過,事實上,嗓門大只是個人特質,有問題的不是嗓門大的女生,而是將個人特質形容成問題的社會價值。


圖|作者提供

也就是說,我們要清楚自己害怕、焦慮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既想做自己,又想符合『所謂社會大眾的期待』」,但這很矛盾,不是嗎?

以我自己為例:

  • 個人際遇:「想要考研究所。」
  • 框架:「女人要趁年輕結婚、生小孩比較好。」
  • 個人的故事:「準備研究所考試時,想到畢業後的年紀,就讓我焦慮不已。」

看清楚了,「想考研究所」本身沒有問題,而是「女人要趁早結婚育兒」這個框架讓我焦慮。

憑個人的力量對抗社會價值觀不太可能,但我們還有選擇的權利。

我可以選擇不被框架限制,或者選擇繼續被框在其中。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名人金句:「40 歲,也從來沒被催過婚」韓劇女王孔曉振:擺脫世俗的框架,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找尋隱藏框架看似容易,但是人一旦陷入焦慮迴圈,很容易越想心越亂⋯⋯因此下次當我們陷入焦慮風暴圈的時候,可以試著找一隻筆,試試看把煩惱都寫下來,也可以找信任的朋友,兩人一起討論看看:

這些煩惱背後隱藏了哪些社會期待?或者說框架?接著,試著跳出框架,再重新檢視一次原來的煩惱,相信困擾程度和模樣絕對會不一樣!

常聽到有人說「別想那麼多,就不會有那麼多煩惱了。」

但前提是,要讓自己想那麼多的原因是什麼?

對抗焦慮的方法之一,就是看清楚自己在焦慮什麼,得先知道框住自己的是什麼,才有辦法跳出來,也才有辦法繼續下一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