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韓國影集《少年法庭》,一群少年犯的「現在」從不是自己所決定,而是由家庭、社會、國家所影響,在審判之下,這樣的他們真的能被教化嗎?

看完《少年法庭》,很多人心裡可能都有這樣的疑惑︰「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看完這部影集,我也覺得心裡很沉重。

我長期和青少年及他們的家庭工作,想藉由這部影集,提出一些我的觀察。

少年法庭的目的是懲罰還是教化?少年犯是否真能被教化?

劇中兩位法官沈恩錫和車泰柱,深刻演出了他們對於犯罪少年迥異的看法,沈恩錫法官極度厭惡少年犯,認為法官要讓他們得到應有的懲罰,且認為他們無法輕易改變;而車泰柱法官則認為,少年犯是可以改正行為的,需要法官的循循善誘、陪伴及監督。

站在我的觀點,我也認為青少年的法律應該是以教化、而非懲罰青少年為目的,但我也認同沈恩錫所說︰「少年犯罪仍要受到應有的懲罰」。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劇中演出一些青少年仗著自己未成年,仍受到法律保護(例如︰不會入獄、不會留下前科)而為所欲為。少年犯罪制度是保護少年,還是反而助長了少年犯罪,非常值得深思。

從後面的劇情我們也慢慢看到,為何這兩位法官的價值觀差異這麼大,原來沈恩錫自己就是被害人的家屬,沈恩錫的兒子被加害人用石頭砸死,卻因為未成年,而沒有受到什麼懲罰,而加害人後來又犯下更多更嚴重的案件。

而車泰柱自己曾是少年犯,因為法官對他的相信及陪伴,讓他努力考上法官,改邪歸正,才成為了今天的自己。

為你挑劇:連孔劉都沉浸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廉家三姐弟人生哲學,你也有渴望出走的心嗎?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因為過去的經驗,導致兩位法官對於犯罪少年有如此迥異的看法。

同樣的,今天這些犯罪少年不會是無緣無故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是孩子的個性、氣質,以及外在教養環境(如家庭、社會、遭遇事件等)兩者交互作用所致。

例如,一個心思較為細膩、敏感的孩子,剛好有一個喝酒、家暴的爸爸,導致孩子非常恐懼及痛苦,於是這個孩子逃離了這個家,加入了幫派,而開始有犯罪事件。倘若這個心思細膩、敏感的孩子剛好生長在一個功能健全的家庭,他就不一定會變成犯罪少年。

而徐有悧的家暴案件中,她很想要重新過活,但就是有個長期家暴她的爸爸、和勸她隱忍的奶奶,她說︰「為什麼我的人生這麼悲慘?我真的很想要擺脫一切,我很想振作起來好好過生活,但是我卻擺脫不了」,導致她連想好好正常工作都沒辦法做到。

如果今天孩子回到原本的生活環境中,家人卻不願付出任何努力或改變,只期待孩子變好,那無疑是緣木求魚的事啊!

延伸閱讀:「我們是蹲著的人」《洗車人家》:如果這個社會,多給我們一點機會⋯⋯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少年案件不只是個人問題,家庭、社會、國家都有責任

而家庭和社會是否能協助矯正犯罪少年的品行也至關重要,例如有些家長疏於管教或縱容孩子,也可能讓犯罪少年認為自己犯的錯根本沒什麼。

例如一開始的延和國小學童凶殺案,加害人韓睿恩的父母長期在國外,只願意花請律師,卻對她犯下重大刑案不聞不問,也不陪同孩子出庭。父母長期的缺席,導致韓睿恩聽到尹知煦說想要借手機打給媽媽,而憤而對他痛下殺手。

而許多抗議要廢止《少年法》的民眾可能是認為少年犯應該要受到嚴懲,但事實上,犯罪行為不只是少年的問題,是少年自己和家庭、外在環境的交互作用所致。

法官除了審判之外,還要預防少年犯再犯。我也很認同劇中所說︰「少年案件不再只是個人問題,社會國家都有責任。」例如,矯正機構給予少年犯的輔導諮商、社會是否願意再給少年犯改過的機會⋯⋯等都不可或缺。

西洋影集:青少年的性愛世界!解析《性愛自修室》4 大看點、劇中角色的穿搭象徵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那麼,到底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問題行為呢?

青春期的孩子並不討喜,倔強、蠻不在乎的神情,愛發脾氣、叛逆的表現,需要幫忙卻還是嘴硬否認,常常說「還好、不知道、沒差」,假裝無所謂。青春期的孩子抽高的身體、像大人的說話方式,但其實內心還像個孩子。

很多大人會問,為什麼孩子心裡有話卻不直說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愛面子、也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孩子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天真單純,肚子餓就說餓了、難過想哭就大哭一場。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被哥哥欺負了就哇哇大哭,哭完擦擦眼淚,下一秒又和哥哥笑著玩在一起了。在兒童期,孩子的情緒來的快,去得也快。

當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困難,他不會主動說︰「我需要幫忙!」取而代之表現出來的,就是那些問題行為,例如說謊、作弊、逃學、割腕⋯⋯等。

這些不討喜的問題行為,讓父母既擔心又難過,認為孩子開始叛逆,不了解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是不是自己哪裡做錯了;孩子因為不討喜的問題行為而被父母責備,但其實,這就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同場加映:《我是遺物整理師》演員陳俊翔:7 歲出道、17 歲成名,導演為何稱他是天才少年?


圖片|《少年法庭》劇照

例如︰劇中的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的事件中,吳宣慈主任的女兒雅凜因為不捨媽媽長期照顧犯罪少女的辛勞,還被他們誣陷,而想出了一個辦法︰打電話投訴蔚藍青少年恢復中心有不法行為,希望中心能被解散。

在媽媽被查出有不法行為,一時激動昏倒住院時,雅凜聽到犯罪少女們大肆慶祝地說︰「主任不在,真是太爽了!希望她快點死!」的時候,由於過於心疼媽媽,而把犯罪少女全部都放走,還砸壞了中心的許多東西;而犯罪少女逃出後,想以性交易得到金錢,差點使得一位少女被性侵。

原來,雅凜不知道怎麼表達對媽媽的心疼,她投訴中心、放走犯罪少女的激烈行為,其實是想要救媽媽,心疼媽媽的辛苦卻被糟蹋,也希望媽媽能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雅凜也在為自己呼救,期待媽媽不要把目光一直放在犯罪少女身上,希望媽媽也能多看自己一眼,多陪自己一些。

當我們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行為而頭疼時,若能換個角度思考,看見孩子是用問題行為在呼救,試著去理解孩子的問題行為滿足了孩子內在的何種需求。

當我們能這樣做,就不會再對孩子那麼惱怒了。當我們能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孩子的問題行為,將更能理解孩子到底怎麼了,而更能好好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