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距離關係令人不安全,天天近距離卻又讓人焦慮窒息?心理學中的「刺蝟效應」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需要有適當的心理距離,可以如文中這樣做⋯⋯

「遠距關係充滿不安全感,距離太近卻又讓人焦慮窒息?關係中真正的問題根源並非物理距離,而是我們與伴侶能否處在合宜的心理距離。」──《那些愛情裡,我們所受過的傷》小妮子(Anny)

疫情肆虐之後,許多公司改採遠端工作,乍聽之下能省去通勤時間,免受上下班交通壅塞之苦,然而在這樣的變遷下,也無形中為關係帶來了壓力。

V 與論及婚嫁的伴侶同居,兩人都在新創公司上班,為了要因應居家辦公,他們一週內將辦公場所搬回家裡,長時間共處一室,沒想到卻引發了更高頻率的爭吵。

從家務分工、隔離期間的三餐協調,到作息、睡眠時間等等,雖然只是生活瑣事,但就像是積年累月的塵埃那樣讓 V 感到不舒服。

雖然同住也有一陣子了,卻是第一次這麼長時間接觸。對 V 來說,似乎以前都沒有注意到彼此之間竟有這些差異,日日相見才總算看清楚,原來對方會因為壓力而變得脾氣暴躁,對小事斤斤計較,也會放大生活中的不順遂。

V 困惑自己是否還能與對方朝向共組家庭的目標邁進,想到未來長遠的日子,腦中浮現的畫面讓 V 感到退縮。

不免擔憂著:以後若需要長時間在家照顧小孩,真的有辦法和對方好好相處嗎? 會不會在那之前就把彼此的愛消磨殆盡?如果婚前都已經對同屋簷下的關係有所抗拒,該如何走下去?

居家防疫期間,許多伴侶也在近距離相處下變得互看不順眼,加上沒有戶外活動可轉移注意力,因長期共處一室而感到煩躁與窒息。

在這樣的關係裡,兩人該如何維持和諧的舞步呢?


圖片|Photo by Helena Lopes on Unsplash

健康的近距離關係,需要心理距離

距離太近,讓我們面對關係產生了死角。談到和諧關係的適當距離,或許刺蝟法則可以提供一些靈感。

刺蝟困境(Hedgehog’s dilemma)是由德國哲學家孰本華提出,指一群刺蝟在寒冷的冬天裡,被凍得渾身發抖,他們便緊緊靠在一起取暖,導致彼此身上的刺傷害到對方,因此他們只好再次分開,卻又因為受凍而靠攏。反覆幾次後,最終才漸漸找到最適當的距離。

刺蝟效應正是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適當心理距離。


圖片|Photo by Sierra NiCole Narvaeth on Unsplash

事實上,當兩人關係靠得越近,越容易產生對方應該要「更懂我」的預期。這種認知偏誤,可以用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來解釋。在交往初期,我們普遍認為對方和自己十分相像,會喜歡一樣的東西、具有相同的價值觀等等。

在這樣的影響下,我們也就更容易將任何心事與對方分享,認定對方肯定願意傾聽而且能夠理解,然而,這可能只是來自你個人對伴侶的投射。這會讓我們過於從個人的角度去看待對方的言行,甚至降低了對生活習慣、思維模式等差異的包容度。

不論關係再緊密,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生長環境、性格與工作習性,如果因為心理距離變近就認為對方應該要為自己改變,那只會讓你期望落空而徒增衝突。

「成熟的愛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也就是保持自己的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而為一」──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同場加映:為你挑劇|《海岸村恰恰恰》:成熟的愛情是做彼此樹洞,今天你接住我,明天換我抱抱你

衝突的背後訊息:「我需要呼吸的空間」

即便與伴侶生活在一起,還是會有不小心忽略彼此情緒的時候,而讓衝突局面加劇。當伴侶在抒發心情的時候,你會不知不覺想以自己的觀點來給出建議,或者推翻對方的論點。然而,這種方式其實是在向對方表達:「你不該有這樣的情緒反應。」

當伴侶因為某件事情而發怒,開始指責你,此時的憤怒不見得是真的有人做錯了什麼,背後暗藏的可能是焦慮、害怕的情緒。

當距離太近而產生不適感,其中一方需要「呼吸」的時候,可能會藉由負面情緒的釋放,刻意將對方推開。這樣的反應並不是因為對方太糟糕,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應對姿態。


圖片|Photo by Jeremy Bishop on Unsplash

「相看兩厭」有時候反映的是自我內心的焦慮。

關係專家蘇珊.溫特(Susan Winter)在接受美國女性新聞網站《Bustle》訪問時也提到,當你發現兩人感到暴躁、想將對方推開或與對方無來由爭論的頻率增加,就是代表關係需要釋放出個人空間。

然而,在同居生活中,我們很難獲得各自獨處的時間,在這種狀況下,則可以透過物理空間的遠近,來有效保持心理距離。心理距離指的是「此時此地某事物與自我接近或遠離的主觀體驗」。

根據勞倫斯.威廉姆斯(Lawrence E.Williams)與約翰.巴格(John A. Bargh)的一項心理學研究說明,心理上的距離感或自由感可以減輕情緒上的不適。

那麼,騰出個人空間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比方說:不追問行程、不時時黏著對方,以及讓雙方都能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你們可以討論出一個共識,如在臥房、廚房、客廳或餐桌等其中之一作為彼此能夠無壓力處理個人事務,亦或是放空的私人空間。

儘管每對情侶或夫妻需要的時間和空間有所不同,但至少可以利用空間創造「獨處的當下」,來沉澱自己,暫時離開對方。這麼做有助於維繫長期親密關係的健康。

你會喜歡:一天沒見面就受不了?給「太黏」系戀人:寂寞沒有對錯,但要找到獨處的節奏

在近距離關係中,創造生活儀式感

維持適當距離,不代表兩人就此疏遠、感情失能。其實親密關係的經營來自於「生活」,基本像是分享心情、身體接觸, 再進階就是溝通特定議題、規劃未來等。

不過,究竟需要投入多少時間在經營關係上呢?

專注於親密關係研究的凱爾.班森(Kyle Benson)提出了一項有趣的發現:每週至少投入黃金六小時,有助於增進或維持親密關係。

推薦閱讀:【A Couple Minutes】每週投資黃金 6 小時給伴侶:沒有完美的戀愛,找到一個願意與你練愛的人

連續六個小時與對方在一起可能很困難,若能分散在相處的每一天其實就會容易許多,以下是每週黃金六小時的相處參考:

  • 親密的道別:

當我們早上出門向伴侶說再見時,應該要每天至少花 1 到 2 分鐘,當然受距離限制,也可以用傳送訊息的形式,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所花時間:一週總計為 10-12 鐘。)

  • 結束工作後的團聚:

在一天的工作結束時,進行簡單的聊天互動,每個工作日大約需要 20 分鐘。(所花時間:一週總計為 100 分鐘。)

  • 展現對伴侶的欣賞或感謝:

每天花 5 分鐘,有意識地表達對另一半的欣賞,盡量具體、有情境,舉出實際例子。像是:「 謝謝你買了我想吃的點心,總是懂我喜歡吃什麼!」而不是只說:「 謝謝你的點心!」(所花時間:一週總計為 30-35 鐘。)

  • 日常身體接觸:

推薦每天大約花 5 分鐘,包含重逢時的擁抱、親吻、睡前擁抱。身體上的感情對於伴侶間的連結相當重要。(所花時間:一週總計為 30-35 鐘。)

  • 約會是必要投資:

每週至少 2 小時,沒有任何人、事的打擾,散步、喝一杯、好好吃頓飯、打遊戲,一起嘗試新事物或是任何放鬆的活動,交談、享受在浪漫的氛圍。(所花時間:一週至少 2 小時。)

  • 深度對話:

每週 1 小時的深度談話,談談目前的關係,最近哪些部分進展順利;也談談彼此之間的衝突,了解下週能做些什麼能讓你們之間感受到愛。(所花時間:一週至少 1 小時。)

這樣的時間分配可以作為你們平常相處的參考,具體的安排與落實最終需要兩個人攜手完成。

請給自己多點信心和勇氣,為對方敞開心扉,再耐用的電器,用久了也是會故障的,更何況是脆弱的關係呢?

請記得定期保養,以因應不同的生活模式。


圖片|Photo by Scott Broome on Unsplash

療傷悄悄話:兩人長時間近距離相處,以下方法能讓關係更親密

1. 建立屬於你們的伴侶使用說明書:

生活在同個空間並不代表作息相同,尊重彼此的差異是基本的。

了解對方的習慣與居家模式,在對方忙碌時不過度關心,避免為彼此帶來更大的壓力,同時,騰出一些聊天相處的時間,分享心情以減緩焦慮。

2. 為近距離空間創造整潔與溫暖:

打造一個讓彼此都感到舒適的生活空間,也能有效緩解緊張感。

你們有多久沒一起好好整理居住的空間了呢?堆滿的雜物是不是讓彼此更為焦慮、更加心煩意亂?先從改變環境開始,清除堆積的雜物,以便能共同選購一些喜歡的裝飾。

3. 屏除「對方應該怎麼做」的執念:

個體差異是無可避免的,試著降低預期,並從不同的觀點看待事物。試著換位思考,同理對方的心情與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