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不同文化的歷史和差異出發,拋棄刻板印象!不只是母親節,你能體驗到更多過往不曾注意到的文化之美。

和外國人談戀愛,或許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其實一步一步走來相當辛苦。 兩個人來自不同家庭,不同成長背景,不同的語言與國家,不同人種與文化,彼此不斷的妥協,學習真正了解彼此,而不是被刻板印象牽著鼻子走。如果能順利找到一個平衡點並維持,或許我們也找到了邁向終點的路。

需要學習文化,有大有小。還記得第一年到英國,覺得一切都很適應,自以為在台灣接觸很多西方文化,聖誕節與跨年,沙拉與三明治,沒有什麼文化衝擊。五月到了,想買張母親節卡片卻找不到。

我疑惑問男友:為什麼我都找不到母親節卡片?

他也疑惑看著我:已經過了,你不知道嗎?

我有點惱羞成怒:過了!?什麼意思?你們母親節不是五月第二個禮拜天嗎?

他調侃我:我是英國人,不是美國人,你該不會不知道吧?

原來,聖誕節跟跨年可以通用,可是母親節不行,英國的母親節是跟著基督宗教的節期來算的,是四旬齋期間(The Lent)的第四個星期天。

第二年的我學聰明了,我交代男友要買母親節卡片請通知我一聲,要買禮物也帶我一起去,這樣我就可以先買好。我們到了花店,一如往常,我的目光開始找尋康乃馨,店裡康乃馨顏色種類還不如台灣花店賣的多,倒是有很多其他的花,比如說:鬱金香,百合,玫瑰等等。男友挑了一束玫瑰,我情不自禁,脫口而出:母親節不是應該要送康乃馨嗎?說完我馬上意識到,我這個自以為了解西方文化的東方女生,又野人獻曝了。母親節送康乃馨,這一整套行為模式是從美國搬過來的,英國人沒有這種習慣,而且在這裡康乃馨也不是屬於媽媽的花。(題外話:如果下次有機會收到英國男士的康乃馨花束,千萬不要誤會他的心意,他並不是把你當媽媽看待。)

今年英國的母親節是四月三號,剛過不久。男友在網路上訂購一束花並且附上一張卡片,他說母親節當天應該會送到。母親節當天,男友媽媽打來說她收到花和卡片, 我想跟她說句母親節快樂,不料男友已掛掉電話。我問男友:我沒跟你媽說母親節快樂,她會不會覺得我很不禮貌?男友說:不會啊!她又不是你媽。所以我告訴自己,英國人的母親節是相當私人的,不要去侵犯人家的隱私。過沒多久,媽媽上網與我視訊,我們講到一半,男友突然加入。他對我媽說:母親節快樂!然後又去做自己的事了,只留下一臉錯愕的我(我心想:她又不是你媽!),以及開心不已的媽媽。

同場加映:今年母親節,何不邀請母親一起回到 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