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媳婦的角色在婆家裡,常常是一個討好者?「過年回家」成為了多數媳婦的壓力⋯⋯其實,在夫家過年所需要的「安全感」,你可以自己給予自己。

本文重點摘要

  • 討好行為無法帶來安全感,也無法帶來認同感
  • 當個不靠騎士拯救的非典型公主
  • 給媳婦的自救練習三法
  • 紅燈時,要讓自己喘息、調節壓力

年節將至,相信不少人對於「過年回家」這件事開始感到緊張,不少已婚女性擔心回到婆家後,難免要張羅婆家大小事,吃力不討好;又或是要長時間跟婆婆相處,擔心一言一行稍有差池,就會產生衝突、影響家庭和諧。

為了避免上述情形,有些女性會竭盡所能的付出、扮演好媳婦的角色,可時間一長,難免苦了自己,有時還落得被嫌棄的下場,最後導致自己內心也受了傷。

曾出版多本暢銷心理學著作的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近期出版新書《慣性討好》中,便特別提醒讀者,超越自己底線、順從他人心意的付出,不僅無法真正獲得他人的認同與喜愛,也會讓自己產生安全感危機。

但「不去討好」對很多媳婦來說是困難的一件事,如果想要有良好的婆媳互動、又不依靠討好,那該怎麼辦?以下整理蘇絢慧接受《親子天下》專訪的精華內容:


諮商心理師蘇絢慧認為,面對婆家之前,可以先把自己的武器裝備好,像是自信心、自我肯定,等遇到危機時,我們就可以自救。圖片|黃建賓 攝

討好就是你「順著他人」的意思做事情,你努力當一個乖巧、順從的人,只要對方不生氣、不要不開心就好。問題來了,為何這麼多的媳婦在面對婆家時,常常會成為一個討好者?一想到過年要回婆家團聚,就開始焦慮、緊繃起來?我覺得問題在於「安全感」。

我們傳統的婆媳關係都有一個很容易被誤解的地方,就是「你嫁進來,婆家一定把妳當女兒對待」,其實這是一句不切實際的話,但媳婦就會在這過程中,真的以為她會以女兒的身分被對待,或者以為她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的愛,婆家會補償給她。

這全部都是幻覺,很多人結婚後才發現媳婦這個身分根本不在婆家認定的一家人內。


圖片|Photo by Ushico on  PIXTA

延伸閱讀:蘇絢慧專文|先道歉,是因為重視關係的可貴

討好行為無法帶來安全感,也無法帶來認同感

很多人也因此受到打擊,但我想請大家問問自己:為什麼那麼想被別人當女兒來對待?

這很有趣,這件事反映著我們的權威階層至今為止建構得非常牢固,以至於嫁到別人家裡,公婆還是最高階層身分,為了讓這個家族認同你,你要竭盡所能的付出一切,來讓這個家族認定你有資格成為自家一份子。

可是你為什麼會這麼想當別人家的小孩呢?你有自己的父母,當自己家的小孩就好,為何用盡一切心思想融入別人家庭?這就牽涉到前面所提到的安全感問題。

我們活著,撇除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後,再來就是安全感需求。但是在安全感的體驗上,我們的集體經驗都是不足的,為什麼?

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挑剔、被要求,如果我們沒有符合那一些他人的評論跟要求,我們很容易被團體剃除,譬如媽媽面對不乖的小孩,會罵「你別來做我家的小孩」,或是「再這麼不聽話你就出去」這類威脅的話,以至於我們從小的安全感根基沒有被建立的很踏實。

在這種情況下,你還要到一個不是你家庭的地方,當然會產生很多焦慮。

這焦慮引發的就是我愈快得到你們的認同跟接受,我愈覺得安全。

可是「向他人索取安全感」這個需求是個無底洞,不會有真的實現的一天,除非你給自己安全感,不然你永遠不會因為自己竭盡所能的付出,而被另一個家庭認可、有歸屬感,甚至覺得自己在這裡很安全。

到哪裡都沒有這件事,包括職場。

猜你喜歡:致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的你」:建立安全感,你可以自己來

當個不靠騎士拯救的非典型公主

很多女性會認為,因為是回到老公家,所以老公應該隨時在身邊保護自己。你心裡一直會有「我是無助的、弱小的、我會受害」的心理狀態,你要另一個人來當你的騎士拯救你,這樣的局面就會構成我們在心理學中所謂「卡普曼戲劇三角」的遊戲過程。

這場遊戲裡,會有受害者、拯救者以及迫害者 3 種角色,這是很多家庭玩不完的心理遊戲。

太太認為回婆家後,自己很快就會成為受害者,那就要抓牢身旁的拯救者,也就是自己的老公,要他陪著自己一起反抗迫害者。

可是老公身為這個家庭的兒子,他的感覺是什麼?他會很為難,因為無論他怎樣做都不對,一旦他冷漠、退縮,或用不耐煩的語氣說「你就是想太多,我媽又沒對你怎樣」,太太就會覺得更受傷。

此時的迫害者就不只是婆婆了,老公也成為迫害自己的人,於是這場心理遊戲就此玩不完。

我認為,與其要有一個騎士常常保護你的安全,不如當個非典型公主,我們可以自立自強,可以騎馬也可以射箭,我們沒有一直要等王子或騎士來拯救。

所以我們在面對婆家之前,可以先把自己的武器裝備好,像是自信心、自我肯定,等遇到危機時,我們就可以自救。

給媳婦的自救練習三法

練習一:調整思維,自己的安全感自己給

練習把建立安全感的主導權交還到自己手上,如果我們一直對於自己的存在性缺乏安全感,我們就很容易把外在的各種評論投射到自己身上,認定自己做了哪些行為,就難以被他人關愛、認同。

我建議媳婦們在生活中可以常常跟自己說:就算別人有評論或是意見,我都不要對號入座。

譬如有些人跟我說,她婆婆其實在講隔壁家的媳婦,但她會自己跳進去,覺得婆婆是意有所指,於是就開始焦慮跟不安,但其實婆婆有時候可能只是單純八卦,或是表達對另一個家庭的看法而已。

練習二:每天都要肯定自己,付出不要期待獲得情感上的認同

自己處在一種缺乏或認同心理狀態時,譬如說你每天很習慣的懷疑自己是不是好媽媽?今天餵奶的方式或溫度對嗎?孩子濕疹是因為我嗎?生活裡幾乎很少自己認同或肯定,就會耗費大量能量在懷疑自己。

缺乏自我認同的人,只要回到婆家,或是任何一個環境都會感到焦慮,猜疑婆家說的每一句話是不是都話中有話,所以這類的媳婦過年就會辛苦,她們幾乎都是草木皆兵。

這類人往往也會透過「付出」的過程,來得到他人的情感,例如認同感、感謝或正向肯定,因為她們沒辦法肯定自己,所以只好仰賴他人的肯定。

可是她們往往在還沒得到肯定前,就先受傷了,為什麼?因為她們認為「我做了這麼多,你應該要給我肯定、鼓勵,你應該要很感謝我!」

可是如果一直想向他人訴諸情感,你就會一直失落。

我建議媳婦,第一要先學會肯定自己,第二是提醒自己,「付出不要期待獲得情感上的認同」,而是告訴自己,「我付出是在表達我的某種善意,即便你不滿意,但我已經努力做好了!」

回歸到肯定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期待要得到對方的認同、感謝。

同場加映:遇到情感匱乏的對象該怎麼辦?關係心理學:付出要對等,才會有意義

練習三:設立紅綠燈,覺察自我情緒

我也會建議大家,在回去婆家前,可以在心裡面設紅、黃、綠燈,從你開始啟動以後到回去的過程,你裡面要時時有紅黃綠燈的存在,這是自我覺察情緒的重要關鍵,透過建立警訊燈,可以保持自己的敏感度,避免一直被對方踩線而不自覺。

當你有紅黃綠燈時,你在一個情境或互動過程裡,你會去感覺說,「現在的狀態是綠燈嗎?是不是都可以通行?我是不是很舒服、自在?」

但如果你開始感覺到有一點變黃燈,代表當下的情境有點危險,例如說你是不是因為回去後很熱絡跟婆家人打招呼,結果都沒有收到回應,你察覺到心情慢慢下沉、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黃燈出來,要開始先拍拍自己,安慰自己沒事,跟自己說,我們還不知道真實的情況,先暫時不要往下深究。

意思就是你知道有這件事發生,你注意到它,但你先放在一旁,等做更多觀察再下判斷,甚至你可以去提問,問一句:「媽還好嗎?是不是今天準備東西太累?」

如果你提問了,她還是不講話,切菜的聲音還是很大聲,那這時你內心就會亮起紅燈,你就不要再通行,紅燈就是要你退場的意思,因為再往前,可能就是硬碰硬,或自己會受傷,所以可以適時退後,退後去陪小孩玩,或是去玩狗。

退開,是退到自己安全的情境,找到自己覺得最安全的角落。


圖片|Photo by Brigitte Tohm on Unsplash

春節推薦:過年最大的難關!你要回去的是「家」還是「枷」?練習找到舒服的家庭界限

紅燈時,要讓自己喘息、調節壓力

但也要記得紅燈是給自己一個喘息和調節壓力的時候,不是讓你躲起來、不與人互動。

我最後想提醒所有的媳婦、太太們,過年回婆家,你們都要熟記自己的目標,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回去。

例如,你回去可能是希望以媳婦這個身分,為家庭多做一點付出。又或是你希望可以陪伴老公,你想給他支持;或者為去探望你一年難得碰上幾面的親人。

你專注在回去的目標上,記得自己就是利用這一、兩天的時間,感受到「團體在一起」的生活經驗,即使過程中很不開心,但要記得你有自主權,你可以為自己設下紅綠燈,情緒快潰堤時,你可以選擇找到一個安全空間讓自己休息。

過年終究會過去,它不是一個永遠的局面。

你也不是一直都在這裡受苦,要給自己打氣,告訴自己:再幾天後你就會離開,而在這離開之前你都做得很好,到目前為止你還是試著要渡過這一關,你還是有試著維持這個家庭的狀況。

其實就是給自己一個鼓勵、一個肯定,但我也提醒,如果你有一些身心狀況,或你真的覺得回去這件事對你很不 OK,那為了自己的健康,寧可不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