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創傷,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可以是一生,療癒自己的內心也許不用透過外力,靠自己也可以逐步找回在愛裡的信心。

剝奪與被剝奪的惡性循環

童年的心理創傷,尤其是父母對孩子關愛情感的剝奪,會造成人們日後的種種身心、情緒、性格問題,這多少是種社會共識。然而,人們未必能理解、甚至疑惑這些創傷效應是如何關連起來的,其中一種就是:小時候被情感剝奪,長大後剝奪自己的下一代。

兒童心理學家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長期研究創傷是如何在家庭內傳遞的問題 [1],她發現受到情感剝奪的小孩為了防衛痛苦,往往會出現情感盲目的現象,即某程度認同起父母的「價值觀」,使自己認同於「壞的、骯髒的孩子」,才受到「好的、高貴的父母」如此對待,並以一種思維障礙將這套剝奪式的教養,扭曲為「都是為了我好」。當他們日後結婚生子,他們就會重覆父母的所作所為,把創傷傳遞,卻在意識中以為「都是為了你好」。

如此,我們可以說,在童年受到情感剝奪的小孩,會以一種自己應得不幸、該被惡待的潛意識信念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影評|從《女神降臨》看童年創傷:願我們都無需用一生的時間治癒童年

有多少墮落,背後就有多少童年剝奪

美國精神分析師艾麗卡.弗里曼(Erika Freeman)曾治療過一位男性個案 [2],我認為這個治療片段精妙地說明上述的觀點。這位個案宣稱「所有要去諮商(原:分析治療)的人都是墮落的(depraved)」

艾麗卡:「為什麼這樣說呢?」

個案:「因為他們就是墮落的!這十分令人悲傷……」

艾麗卡:「當你說『墮落』時,意思是什麼?」

個案:「墮落,是指你永遠都得不到你想要的,在小時候你總是挨餓,你的父母不疼愛你!」

艾麗卡:「你知道『墮落』怎樣拼嗎?」

個案:「depraved。」

艾麗卡:「那你對剝奪(deprived)這個字,會聯想到什麼?」

個案:「剝奪?罪惡的、醜陋的。」

──事實上,他正在定義的是「墮落」,這裡出現一個字詞意義的混淆。因此,艾麗卡決定問他:「其實你知不知道哪個詞對應哪個意思嗎?」,而答案是可想而知的:「其實,我不知道。」

接下來的諮商,個案談到自己在小時候因著長期被剝奪掉愛,所以認定了自己是壞透的、邪惡的、可惡的小孩,應得(deserved)所有父母施加的懲罰,從而感到自己是墮落的。

這個可悲的結果是,個案長大以後認定所有有需要(needs)且當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即被剝奪,deprived)的人類,都是墮落的(depraved),因為他正是如此定義自己的:「受剝奪,都是因為我們應得這墮落。」

同場加映:「即便成人,都有難以言喻的傷痛」心理師:別輕忽童年創傷陰影

「我不值得幸福,我只應得不幸」的潛意識信念

若我們想用中文去表達與理解,這股「墮落」我會翻譯做「我不值得」。

我可以舉一個例子作說明(當然內容已經過修改):

一位女士跟男朋友交往兩年多以來都十分順利,關係中的爭吵都能以有效的溝通解決,二人都認為彼此十分適合成為終生伴侶。然而,就在此迎接幸福來臨之際,女士連續許多個晚上都做著種種惡夢,主題是她不斷被長輩們懲罰。她心裡又泛起不祥的預感,認為二人要是結婚,很快便會離婚作收,這些沒有現實根據的擔憂讓她精神不振,前來找我諮詢。

聽畢,我反應這些惡夢其實是她對「我何德何能?我『不值得』這段幸福!」的焦慮,她立馬對「我不值得」這件事有所共鳴:女士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那段被剝奪掉父母關愛的日子,好比國小六年級時父母就長時間不在家,卻把剛出生的妹妹丟給她獨力照顧,可想而知她的心裡夾雜著多少恐懼與氣憤。


圖片|Photo by Ava Sol on Unsplash

受剝奪的孩子應睜開眼睛看見,父母是自私的事實

這些受到情感剝奪的早年經驗,在她的潛意識種下「我是在這種破碎家庭中成長的,也當然不應得配有正常幸福的家庭」的信念,而她過去坎坷的情史,也彷彿一再證明著這個「我不值得幸福,我只應得不幸」的人生。

女士心裡的不安,讓她想起林夕填词,陳輝陽作曲編曲,楊千嬅演唱的〈少女的祈禱〉:

祈求天地放過一雙戀人   怕發生的永遠別發生

從來未順利遇上好景降臨   如何能重拾信心

祈求天父做十分鐘好人   賜我他的吻   

如憐憫罪人 我愛主   

同時亦愛一位愛人 祈求沿途未變心

請給我護蔭

「祈求沿途未變心」,女士總是擔心對方會在婚後變心,用精神分析的方式來說,就是重覆了父母對她童年愛的剝奪;背後的潛意識預期,卻是反映女士害怕自己先變心,變得像冷漠的父母一樣剝奪掉對孩子、對家庭的愛,繼而叫伴侶討厭自己而離婚,證實了「我不值得幸福,我只應得不幸」的罪名。

從來未順利遇上好景降臨,如何能重拾信心?

從上述艾麗卡和我所舉的案例中,都可以看到受情感剝奪的人會有某種字詞、意義、情緒的扭曲與錯認。因此,在心理治療中以充分又客觀的素材,配以同理與緩和的步調,去讓人們重新認識事實與真相,其實就是一次療癒。

延伸閱讀:不可忽視童年創傷:擺脫「渣男磁鐵」靠自我覺察,擁抱受傷的內在小孩

認知事實,療癒自我,為自己主動創造順利的好景,重建信心!

受剝奪的小孩(deprived child)不是壞的骯髒的,他們要看見父母其實不是好的,不是無罪的,是自私的(selfish parent)事實。

受到愛的剝奪而焦慮於渴望被愛的小孩(child longing to be loved),不是因為自己太廢不中用,卻得認識自己擁有的,也許不幸地是對愛有所扣留的父母(withholding parent)。

那些被情感剝奪而變得富攻擊與競爭性的小孩(aggressive, competitive self),很值得回顧過去的生命裡,是不是都遇到具懲罰、會報復的重要他人(punitive, vengeful other)。

這種生命歷程的梳理,自我與父母關係配對的澄清,對修正和改善人們自身的認知、行動和體驗,會很有助益 [3]。真正的護蔭也許非來自上天,而是我們通過認識事實而來的自我療癒,讓自己擺脫受童年影響的性格問題,主動創造順利的新好景,由此建立自己在愛裡的信心。

猜你喜歡:「小時候不能滿足爸媽,長大後也無法滿足伴侶」如何修復童年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