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有月經或許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如何『把血藏好』這件事。」月經不只是生理現象,社會文化也逐步從中建構出周密的月經禮儀,讓女性在生長過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羞恥感⋯⋯

文|張淑媚

《俗女養成記2》第二集,回溯了女主角陳嘉玲上國中初經來潮的童年記憶。很少有戲劇觸及這主題,我格外好奇地關注這段劇情。

在家裡廁所突然發現下體出血的嘉玲驚恐不已,大喊:「我那個流血了。」好不容易在爸爸的協助下慌亂地處理好。

嘉玲忍不住詢問:「MC 要多久呀?」

阿嬤一派輕鬆的回答:「40 年啦!」

「那我不是要流血流到死?」嘉玲幾乎絕望。

阿嬤特別交代:「明天叫你爸抓帖四物煎給你喝,可以加蜂蜜比較好喝。對了,明天去廟裡拜拜不要去,對神明不尊敬。」小嘉玲,完全不懂。

媽媽進來後拿了一包衛生棉交代要省省用,又多拿了一塊黑布提醒「那個」來的時候要鋪在床鋪底下:「不然血沾到床單很難洗,還有,洗澡就沖一沖就好,不要到浴缸裡泡。」

阿嬤加碼:「妳冰的、冷的、炸的、辣的都不要吃。」媽媽接著加重語氣:「妳如果吃冰的,就會痛得無法動彈,冷汗直冒、臉色發青,就像要死掉一樣。」嘉玲簡直要抓狂了⋯⋯

延伸閱讀:40+ 女人的美麗與哀愁?《俗女養成記2》:人生本來就是笑著笑著,就哭了

這段場景真實的太熟悉了,驚嚇著突如其來的初經、害怕長達幾十年的經期,接近死亡一般的凌遲歷程。

經期中的女性禁止到寺廟參拜避免侮辱神明,而母性長輩傳授解決生理痛苦的身體照護策略與衛生用品的使用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傳承著月經是一種不潔的令人羞愧的禁忌,傳承著母性的經驗知能避免月經帶來的種種生理折磨。

這樣的月經不只是生理現象而已,不只是會不舒服的身體現象而已,我們也在社會文化中逐步建構出周密的月經禮儀。

月經禮儀(menstrual etiquette)

女性主義者 Sophie Laws 以一種身體視角,切入論述女人在長年的月經經驗中,所發展的一套縝密的月經禮儀。

從女孩初經開始,就會習慣不要輕易讓別人知道自己面臨經期,用某種代稱只讓身邊親密的人知道自己的來潮,因為月經隱約地和一種羞恥感有關,這種羞恥感強迫女孩和女人隱藏自己的經期。

而女人有月經或許不是最辛苦的,最辛苦的是如何「把血藏好」這件事。父權社會透過對有月經者相連的羞恥感,潛移默化女孩和女人隱藏來潮。

回顧我們發現月經到月經結束的那一天,從小我們都小心翼翼地執行隱藏月經的指令。

從語言上用「那個」、「大姨媽」、「好朋友」等各式各樣名詞代稱月經,只讓信任的人或有必要求助的人說明自己的來潮,避免大家都知道這回事;最難的是隱藏經血,千萬別讓血漬沾上地板、床單、浴缸或馬桶,確定你的經血不會突然起身的那一刻滲到裙褲後頭,不會在床上反覆之時成為床單上驚人的一塊血跡。

經驗會讓我們愈來愈熟悉把血藏好的法則,甚至內化成一種禮貌意識,包包裡多放片衛生棉以便應付經期突然造訪的措手不及,上完廁所把沾血的衛生棉摺好避免經血突兀噁心的嚇人,從女孩成長為女人,一部分指的是我們愈來愈懂得在任何情況下都把經血隱藏得宜。

還記得成長過程姊妹共享的溫馨記憶嗎?某天裙子後頭突然出現的血跡,被好友迅速用外套遮掩,帶著你到保健室處理。你一面羞愧不安,卻又極度感動女孩們一起幫忙處理違反隱藏規定的經血、保護彼此不出糗,那是女孩們幫忙彼此隱藏月經痕跡的共同默契,這份默契幫助我們迅速處理女孩之間的羞恥記憶。

相對於男性,一起調侃激突、打手槍的次文化,女孩們成長過程的這些記憶,以一種心照不宣的方式默默進行著。

經血的性質又和排泄物不同,不確定何時會來?也不一定會有多少流量?也不確定每回它的來潮會帶來何種身體變化?

這樣的身體流動狀態不免讓女性身心受到影響,甚至潛在的和失控、怪胎與潑婦的指責相連,常常聽到社會對女性有情緒時的抱怨:「厚,你那個來喔?難怪⋯⋯」

彷彿經血和身體的脆弱、波動的情緒相連結,成了女人身上危險不可控的要素,整個違反父權社會重視精準、效率的陽剛氣質取向。不是像男人一樣一切都可掌控,甚至經血的流動、不可控連結到情緒化、潑婦的形象,以月經來潮當作女人有情緒的理由,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也會開始以情緒化的形象否定女人。

談起月經,女人習慣以「好衰呀!」的宿命來面對,習慣抱怨它帶來的痛苦、跟女性友人交換照顧經期的資訊,哪個衛生用品比較好用?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如何討論月經,身為女人到底可以從月經學到什麼?

延伸閱讀:D&I 策略間|從同志到月經,多元的 emoji 可以減少歧視嗎?

容許自己被照顧

女人從女孩開始,從小就被教導溫柔、體貼,把家務做好、好好照顧身邊的家人朋友,為此,我們從小就不問自己要什麼?而是問別人要什麼?

月經來潮的各種頭痛、肚痛、腰痛等等各類的不舒服經驗,常常讓我們不得不開口求助:「生理期來好不舒服,我真的需要休息!」、「可以幫我請假嗎?」

從女孩開始,透過一次又一次的不舒適,學會承認,「我沒有辦法了」、「我做不到」,為了照顧別人,我們太習慣默默承受壓力,默默壓抑情緒,還好,月經的不適教我們在照顧別人之餘,也得承認自己有不行、不能的時候,能照顧別人、也能容許別人照顧,這是女人完整自己的重要時刻。


圖片|Photo by buritora on PIXTA

發揮女人的同理天賦

身為女性,我們從小經歷了身體上定期的不舒適,我們花了好多時間練習與身體的脆弱並存,這些讓女人更有同理心,我們看到別人的痛苦更能理解,對於不同身分、族群的受苦經驗,更能感同身受。

這是女人特別值得珍惜的天賦,陽剛建構的社會想要控制一切變項、將人的產值與績效發揮到極致,女人的存在便是對生命最重要的提醒,生命從來都是流動而無法完全掌握的,如果女人願意從長年的月經經驗中接納自己體內的不確定性與流動性,就會發現我們更擅長與未知相處,我們更能彈性、包容地面對不確定,如實承認、接納月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與這樣豐沛流動的生命共處。

創造美好的經期經驗

記得我女兒初經來的時候是國二,2014 年 2 月 19 日那天傍晚我去接他放學,他很多女性同學都有月經了,可是他還沒有,心裡擔心著自己的身體發育狀況。

弔詭的是,女人一生有太多時候厭惡月經的到來,但是月經遲遲不來,卻又讓女孩擔心自己成為「不正常」的那一個,失去生理女性的某種重要標記。

那一天在校門口,女兒一進車子:「我月經突然來了,肚子悶悶痛痛的。」愁眉苦臉地。

「太好了!恭喜妳,成為一個大女孩了!」女兒表情仍是無奈。

「待會帶妳到超市一千元讓妳巧克力買到飽!」女兒的眼睛開始發亮,嘴角上揚,原來可以趁著經期享受自己最喜歡的巧克力耶!

在女孩初經突然來到感覺驚恐與不知所措的時候,跟他一起歡慶著生命歷程的轉化,用甜蜜與支持來陪伴這樣的轉化。

長年的經期經驗中,我們不但學著照顧自己的身體,同時我們也可以學著為每次的經期創造美好時光,讓自己的行程盡量結合生理節奏,定位與發展出自己美麗的女人敘事。

重大活動與會議盡量避開經期、這幾天的時光多安排美容 SPA、好友下午茶等輕鬆時刻,甚至只是一個人的聽音樂、書寫的獨處時光都很珍貴,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裡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快慢交替、鬆緊交錯的美麗旋律。

經期是身心清理的歷程

月經期間的情緒波動非常真實,然而那不是負面的情緒化標籤,我們可以從情緒化中轉出新的意涵。

從經前我們會進入某種情緒緊繃的狀態,容易吵架,很容易幾句話就大小聲,我跟女兒逐漸培養出一種默契,誰月經來潮情緒飆升,就彼此對罵、出氣,然後氣過了,我們會安靜下來好好聊聊:「最近怎麼了?」、「積壓了什麼未紓解的情緒與壓力?」

那些爆發的、飆出的情緒給出一個好好訴說的空間,然後,身心就通暢多了。

我深刻體會到,生活中太多的匆忙,讓我們來不及處理所有的壓力與不適,而經前期彷彿為過往一個月的生活進行重要的盤點,接納經前的焦躁,好好正視這段期間釋放出來的感受,我們能碰觸到內心那些被忽略的、被遺忘的,這時候的談心很容易邊哭邊聊,反而是關係裡彼此靠近、與自己靠近的重要時刻。

同場加映:生理期總是心情起伏大?一起了解生理週期基礎常識

朋友的國中老師說起月經:「每個月透過月經全身會大掃除一遍,這是女生才有的喔!」從國中起那個大掃除的意念就進入了他的腦海,月經來的時候即便是下體悶痛的,心裡還是喜悅,覺得每次的經血都為身體重新更新,把月經視為定期出現的淨化與更新歷程,那麼就啟動了喜悅迎接自己不斷轉化的歷程。

到了更年期,看到經血的時候心情轉換了,是驚喜,彷彿迎接一個突然來訪的老友,又多了些喜悅。

意念一轉,對待月經的心態就全然不同。月經讓我們學會求助,拓展我們豐沛的同理心、坦然與包容生命的流動與不可控,而我們也在不斷的更新與清理歷程中,一次又一次更靠近自己,與自己連結,變成更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