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亞斯特質會有什麼影響嗎?有些特質可能隨著經歷與學習改變,但重點不是改變多少,而是有沒有辦法展現出你比較擅長的那一個部分,把它當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飛向更遠的地方。

「你有亞斯的特質,這會讓你在治療工作上有一些限制,但另外一方面,也會讓你在某些部分比較有創造力。」某一次結束督導之後,他跟我說,我心裡面真是百感交集。

在前陣子很紅的影集《我是遺物整理師》當中的主角韓可魯,也是亞斯確診的「患者」(此「病名」後來已經移除)[1],他每句話最後面都會接上一個「斯密達」,在某些人眼裡,他非常奇怪。

焦慮的時候會不斷唸一些海洋生物的種類和部位、有些時候甚至會拿頭去撞牆壁、一眼就能夠記下所有的數字和東西、執行任何動作的時候嘴巴要碎碎念等等,可是當他善用他的特質在恰當的地方,反而能夠有很好的結果。


圖片|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劇照

同場加映:《我是遺物整理師》演員陳俊翔:7 歲出道、17 歲成名,導演為何稱他是天才少年?

所以,或許你可以說他是「患者」,也可以說他有屬於他獨特的「寶藏」。

我想一想,既然我有亞斯特質,就會相對來說比較相信數字,可是做完這個測驗之後,很意外比我想像當中的分數還要低一些(你可以玩玩看自己有沒有大於 32 分)[2]。或許這些年來被治療和工作上面的學習,也改變了我許多。

根據我粗淺的了解(如果有錯請不吝指正我),亞斯雖然是一種疾病診斷,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亞斯特質」,是一個光譜,可以分成這個特質較高的,以及這個特質比較低的人,至於有沒有到「病症」的程度,不能夠單靠這個量表來確定,還需要加上其他的種種因素來判斷。

換句話說,在這個測驗當中如果你得到滿分 50 分,也不代表你真的是亞斯柏格症的患者,只是代表你對於某一些細節、某一些東西特別在意跟執著,如果你需要明確的診斷,可能還是求助身心科醫師比較好。

你可能會問說,如果我的得分很高,那我還有救嗎?除了這個測驗本身有它的限制之外,老實說,在做這個測驗的時候我還有一種感覺:以前的我跟現在的我好像有點不一樣。

包含對人際的敏感度、察言觀色、語言相處的感覺等等,似乎在學習諮商之後,我變成一個「比較社會化的亞斯特質的人」,比方說「我很難察言觀色」這一個題目,對以前的我來說是「絕對同意」(小時候我媽都說我是一個不會察言觀色的小孩)。

但透過一些課程的訓練,我慢慢「知道」,兩隻手放在前面交叉可能是防衛、用手托著下巴,或許代表專注聆聽,眼神接觸,可能表示這個人願意跟你談到他的心情,而眼睛看著地上,或許他正在逃避某些東西、逃避互動等等——這些「很基本的人際互動法則」我原本都不知道,是透過訓練之後慢慢知道的(能不能感覺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從這個角度看來,雖然花了很多學費還沒畢業,但也算是值回票價的!

換言之,你可能因為經歷了一些學習或者是調整,你身上的某些特質、有些部分是可以改變的(這句話的背面,就是有些部分是無法改變的)。

重點不是你改變了多少,而是你有沒有辦法展現出你比較擅長的那一個部分,把它當成你生命的翅膀,陪你飛向更遠的地方。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記得「蘇珊大嬸」嗎?失去至親、確診亞斯伯格,十年走過種種

而那些你不擅長的部分,一方面要感謝陪在你身邊的友人[3](例如劇中的尹樹木),一方面也要謝謝你自己,用你自己的方式,活出你生命的色彩。相較於分數來說,其實我更想強調的是寫題目的過程。這裡補充一下督導的提醒:

「重點不是分數,而是有那些題目或是生活裡有亞斯特質影響自己的程度,分數沒太大意義。分數低也是有確診亞斯,重點是透過了解自己讓自己與人與世界相處可以更接納自己。如果標籤可以讓人適應社會就是有幫助,但無標籤更能讓他接納自己也是重要。別被這兩個框架限制住,看見自己和對方的需求,標籤與不標籤的意義,都是讓人更接納自己。」

沒有人是完美的,不論是不是亞斯都一樣。一直看著自己陰暗的部分,只會越陷越深;嘗試用你擅長的地方,把你的人生點亮,你會發現,你活出真正的自己。

雖然身邊的人不一定會喜歡你,但至少,你會變得比較自在一點,而這個一點點,就像是海洋上面的燈塔,讓你在迷惘當中慢慢長大,安頓下來,不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