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不是萬能,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他們可能就是傷害我們的源頭——然而長大後的我們,有機會重新學習、學習如何愛人!

那天看到朋友書架上,有好幾本關於母親帶來創傷的書,對於這類書籍我都會忍不住多看一眼,發現會買這些書的人,一定是有些原因,讓這種書名可以吸引他購買。

這樣的書名不是很違反常理嗎?

為什麼我的媽媽和書裡的媽媽不一樣?

母親角色照理來說都是愛與照顧,懷胎十月把我們生下,為我們把屎把尿,然後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拉拔長大,然後自己老了後發現付出了許多歲月,自己身體大不如前,換我們來照顧回饋母親。這些都是我們一般認知到的。當然有些家庭,可能還包含更多情節,母親還要照顧其他家人,還要負擔很重的家計,還要照顧其他有需求的孩子等等。

可是市面上還會有這樣的書籍,吸引到大量讀者,表示有一部分的母親,其實並不是完全扮演這樣的角色,愛與照顧。反而是相反,帶來了傷害和創傷。


圖片|Photo by Zach Lucero on Unsplash

可怕的是,當我們身為孩子意識到自己被母親傷害的時候,往往已經「傷害很久了」。

這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出現混亂和焦慮。 

因為我們心中所謂的常理和倫理,告訴我們母親是如何辛苦、如何愛我們,天下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這類的想法早早地烙印了下來,但實際上卻不斷遇到母親的情緒、攻擊、批判、貶低、要求和競爭等,輪番上演,日復一日。

延伸閱讀:如何從家庭「情緒勒索」中走出來?獨立的你,有能力與父母真正和解

母親不是完人,有時傳承下去的不是溫柔,而是傷痛

小時候從來都不曾懷疑過,但隨著我們成長,了解到什麼叫做「不舒服」後,好像,驚覺到了什麼?

「媽媽,你怎麼會這樣對我?」

「你真的愛我嗎?你可不可以不要這樣對我?」

這些話在心中,可能根本說不出口,或者是,哪一次不小心噴出口了,母親的反應只會讓我覺得,我怎麼會這樣講?我講了也沒有用?自己更氣、更難過、更崩潰。

「為什麼我怎麼做都不對?」

「為什麼你要這樣困住我?」

「為什麼你好像很愛我,沒有我不行,但你又這麼不快樂?」

母親,都是當了母親後才開始學著當母親的。很可惜的是,的確有部分的母親,始終沒有學會扮演這個角色,或許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原來自己帶著這麼多憤怒、需求、這麼多情緒和壓力,在對待孩子。或許他們也是這樣被愛大的。或許他們很害怕,自己會被孩子嫌棄,很怕自己得不到注意力,很怕連孩子也都不喜歡她⋯⋯

可是,無論母親怎麼了,被傷害的感覺是真的,而且越來越明顯,越來越令人厭煩、不耐、傷心,這些都是會影響我們自己的人際和親密關係的,我們被這樣忽冷忽熱的對待,我們自然也就找不到自己的重心,更不知道該如何「恆溫地愛人」,那我們就很難在關係中得到被愛的感覺;得不到被愛的感覺,另一半也幫不上忙的話,自己最後可能會哀傷地離開。

回到家裡,或者回到母親身邊,又覺得忽冷忽熱。

你會喜歡:【母女夜談】親愛的媽:妳要女兒經濟獨立又「找個好男人嫁」,讓我好混亂啊

長大後的我們,有能力重新學會「愛」嗎?

因此很多書籍開始探討「母親帶來的傷害」,因為當我們開始意識到,我們不太懂得如何愛人和愛自己,也感受不到另一半的愛的時候,是一種令人非常沮喪和失望的狀態。

這種狀態會困住我們好多年,在關係中載浮載沉,感覺都遇不到對的人,感覺都荒廢了青春,感覺都被別人比過去了,感覺被拋棄了好幾回,感覺最後也快要被自己放棄了,都要不愛自己了,都對愛情不抱希望了⋯⋯才發現,原來,是我從來沒有學會愛,原來,可能這一切和母親有關。

於是,除了怪自己,就很容易回到母親的責任上。忍不住會羨慕起別人的母親,如果我的母親沒有那麼情緒化、那麼依賴、那麼控制、那麼冷漠或自我的話,我會不會比較容易得到幸福?


圖片|Photo by Mathilde Langevi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母女關係心理學:為什麼在我媽眼中,我從來不討人喜歡?

只是,我們很難改變母親,也無法改變過去受過的對待,但我們自己心裡的傷口還在隱隱作痛,有力氣的話,是時候開始學習為自己清理和包紮。別讓自己或任何人再時不時地摳開你的傷疤,別把自己的傷口敞開在會傷害你的人面前,把自己照顧好,好好檢視自己的傷口,告訴自己這些傷口是可以被善待,可以恢復的。

我們都已成年茁壯,只要把自己的狀態養好起來,只要勇於面對自己過去的陰影和失落,我們可以重新學習愛,就算幼年感受不夠多,成年後的我們仍保有這樣的學習能力,可以學會如何愛人,如何愛自己。

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在一段健康的關係裡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