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溝通,是彼此互相理解的開始。但如果雙方只想搶著說、發表自己的意見,終究是兩條無法交集的平行線⋯⋯

文|瑟列斯特.赫莉

好的對話就像一條穩穩流動的河流,有時甚至是波濤洶湧,有激流,有急轉彎,但不應該被引流或流進水壩。你也絕不能跳上另一艘船,指望朋友也跟著你跳。對話的兩人同舟共濟,一起經歷過程的曲曲折折。

為了保持對話不中斷,必須學會讓思緒飄過腦海又飄出去,而不分心。要忽視讓人分心的想法並不容易,但絕對訓練得了。我這是經驗談,因為我有成人過動症,努力過後也能克服分心的毛病。

克制分心為什麼這麼難,原因之一在於,對話一來一往彷彿連珠砲。曾有研究人員錄下十種語言的對話,受測者來自義大利、丹麥、日本、韓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納米比亞、美國等地,結果發現,一方講完話、另一方接話的間隔平均約○.二秒。

對話間隔最短的國家是日本,只有○.○○七秒,幾乎在搶話了。丹麥人間隔最長,但也只有○.四七秒,半秒都不到。相較之下,我們花○.六秒才能從記憶庫挖出一個字。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二秒就能回話,等於沒有思考過就開口。


圖片|Photo by Trung Thanh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你都沒在聽!有沒有用心傾聽,對方都知道

我們為什麼有辦法快速回應呢?

馬克斯普朗克心理語言學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sycholinguistics) 的史蒂芬. 李文森(Stephen C. Levinson) 指出:「趁對方講話時,我們就在醞釀答案了。我們聽著對方的字句,同時在琢磨自己的字句,機會來了就趕緊抓住,立刻開口。」

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有一點我不認同。我覺得人不可能一邊聽一邊琢磨自己的回覆。如果我們隨時都想著接下來要說什麼,其實只是聽了一半罷了。

人類天生容易分心,現在的科技產品讓問題更嚴重,甚至希望日常對話能夠跟網路一樣跳躍。研究指出,大多數人「閱讀」網路文章時,有半數文章只是瀏覽過去。

猜猜網路最受歡迎的功能是什麼?答案是連結。也就是說,我們在網路看東西時,最喜歡做的事是按下網路連結,跳到另一個不相關的網頁,還沒看完又按下另一個連結,跳到其他網頁。

網路世界鼓勵我們的大腦脫離主題,但跳躍思考卻不適合對話。

聽別人說話時,自己腦海中冒出很多想法是很自然的事。看到蝴蝶飛過、有個人穿著搞笑 T 恤經過等等,難免會分心。聽別人說話時,想到更有趣的話題或好玩的事,也是很自然的事。

這類分心並非不好或一定有反效果,但如果想把隨機的想法加入對話,對兩人的對話卻沒有幫助。對話主題一下這個一下那個,對方很難跟上你的腳步,如果你一直追著思緒走,很可能就會走偏了,把對方拋在腦後。

讓對話順勢發展,對某些人來說是交出掌控權,所以不容易做到。坐上對話列車,我們往往希望扮演駕駛的角色,追著思緒走是控制方向盤的方法之一,想轉彎就轉,想換話題就換。

如果冒出的想法特別高明或有意思,我們就更難抑制離題的誘惑了,非講笑話或來個妙答不可,管它會不會打斷對話。我們打斷了對話常常還不自知哩,以為硬生生插嘴,可以讓對話更精采。這是一種隱性的對話自戀症。

推薦閱讀:為什麼有些人聊天只講自己的事?關係心理學:對話自戀症,會讓朋友遠離你

究竟是偏離主題還是正當回應,界線有時模糊不清。對話會往哪個方向走,不見得顯而易見,所以你的一句插話會不會改變對話方向,不可能事先知道。如果做好傾聽的工作,界線就比較容易判斷。

有一個大原則可供參考:在良性的對話中,你專注當下,傾聽對方的內容。如果你被一個念頭分心了,或是專注在等一下怎麼回應,就表示沒有在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