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親密關係不可能永遠陽光燦爛,它會有陰天,也會有暴雪。你的「不愛了」,未必是「真的不愛了」,與其不明不白地結束這場親密關係,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如果你可以這一刻感到不愛他,是不是也有可能下一刻重新愛上他?

文|Cyte、小芒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姐妹,我感覺我不愛他了,但我狠不下心說分手,怎麼辦啊?」
「啊?這麼突然,你們不是在一起快兩年了嗎,上次約飯還感覺你們很恩愛啊,怎麼回事?」
「就是沒有那種感覺了,牽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我內心毫無波瀾⋯⋯」

看到朋友這番話,我想起她剛帶男友和我認識時那副幸福、甜蜜的樣子,真沒想到現在說不愛就不愛了。

每一對戀人在墜入愛河(fall in love)的時候,可能從未想過「不愛了」(fall out of love)是什麼感覺。可是,不愛了,確實會發生。

當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走到了「不愛了」這個時刻,意味著我們面臨著親密關係中非常複雜、重要的一個階段。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在關係中,覺得自己不愛他了,該怎麼辦?


圖片|Photo by peachpeach on PIXTA

一、當你感到「不愛了」,並不一定意味著你「真的不愛了」

首先,KY 良性戀愛教練認為,我們不能僅憑「不能對他產生愛的感覺」,就得出「我已經真的不愛他了」的結論。這是因為:

1.「不愛了」的感覺在愛情中時有發生

人們感到「自己不再愛伴侶」的這種時刻,被俄勒岡大學的心理學家 Robert Weiss(1980)稱為「消極情感凌駕(Negative Sentiment Override)」——一個人對伴侶和關係的整體看法是負面的。

即使在非常幸福美滿的親密關係中,人們還是難免會有產生消極情緒的時候。當委屈、憎恨、憤怒、失望等消極情緒壓倒性地襲來的時候,我們會很難感受到對伴侶的愛意,也難以回想起那些愛的瞬間。

更糟糕的是,一旦我們陷入「消極情感凌駕」,我們就更容易發現有關另一半負面的事。例如,怨恨伴侶不做家務的人還會指責伴侶邋遢;很多爭吵中的情侶會忍不住翻舊帳⋯⋯

由此,Iris Barzen(2019)指出,在感到「不愛了」的很多時刻,人們會誤把「消極情感凌駕」當成「關係的終點」。 

比如,當你在家裡做清潔工作時,伴侶卻躺在沙發上玩手機,怨恨的情緒讓你覺得自己再也忍受不了對方了;當你們吵架時,憤怒和煩躁的感覺令你越看另一半越不順眼,甚至不想再和他待在一起⋯⋯

反過來說,當「積極情感凌駕(Positive Sentiment Override)」正在發生的時候,你就會感到「還愛著」:驚喜、感動、快樂的感覺讓你認為伴侶就是那個「對的人」,你會想和他永遠在一起。

可以看出,很多時候,我們對伴侶和關係的感知、評價往往是由情緒支配的。因此,有「不愛了」的感覺,可能只因為你近期對伴侶的不滿比較多,不意味著你們必須分手。

推薦閱讀:對的人是「經營」出來的!深深相信靈魂伴侶的人,更容易不堪磨合而分手

2.「不愛了」,並不一定意味著關係該結束了,它還意味著很多可能

婚姻家庭治療師 Linda Carroll(2021)在她 35 年的關係治療工作中,接觸了成千上萬的夫婦。她表示,其中至少有 25% 的夫婦都會以「我不愛他了」這樣的話開始他們的治療。

Carroll 指出,「不愛了」的確是一種真實的感受,但是它代表著很多可能。

  • 「和他在一起我都提不起興致了,還不如跟新同事聊天開心⋯⋯」

在 Carroll 的工作經驗中,感覺不愛了比較常見的一種可能是:親密關係進入了倦怠期,人們不再感到激情,比如他們感到性生活沒有以前那麼令人興奮了,他們好像遇到了讓自己更有感覺的人。

倦怠期是很多情侶都會遭遇的一個階段,但它是能夠改變的。通過不迴避、積極溝通、與伴侶共同創造新的體驗等努力,可以解決關係倦怠,從而重建關係的親密感和承諾度,完全有可能重燃激情。

  • 「以前怎麼沒發現他這麼懶⋯⋯說了好多次都不知道把家裡收拾乾淨!」

另一種可能是,關係出現了問題需要修復。比如,伴侶的表現與自己的期望不符,所以失望了;或因為不知道怎麼處理關係裡的衝突而陷入僵局。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有一些建設性(constructive)、適應性(adaptive)的修復關係的技能,比如開放而真誠地討論問題、心平氣和地交流彼此的感受等,關係仍可以修復,而你也可能會發現愛並沒有真的消失。

這些可能性的存在告訴我們:一段親密關係也具有很多不同的季節,它不可能永遠陽光燦爛,它會有陰天,也會有暴風雨天。與其要把「不愛他了」的感覺解釋為一場終結關係的災難,不如把這種感覺當作我們探索和尋找關係出路的契機。


圖片|Photo by Evgeniy Kletsov on Unsplash

3. 既然你可以在這一刻不愛他,那麼你也可能一次又一次地愛上他

最令人關注的問題來了,你真的還有可能重新愛上他嗎?考慮以下三個問題的答案:

  • 有一段時間你們的關係真的很好。(你們互相逗彼此開心,互相為對方瘋狂)
  • 你們不曾有過口頭上、身體上、情緒上的虐待行為。
  • 你現在討厭他的很多事情,但是你過去很喜歡和尊重他。

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並且你和他現在(或曾經具有)共同價值觀、尊重和信任的基礎,心理學教授 John Gottman 認為,你還是有可能重新愛上他的。

只不過,你們現在的關係質量可能不如從前。如果你們一起努力探索怎樣才能回到以前的狀態,你就有可能會再次愛上對方。

同場加映:一位妻子的婚姻焦慮:關係走入無感期,怎麼重新愛上對方?

二、如何判斷自己是「真的不愛了」?

接下來,KY 良性戀愛教練繼續帶著大家直面那個殘酷的可能,如何判斷自己是「真的不愛了」?

真的不愛了,不是一個瞬間(moment),而是一個過程(process)。

來自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Hemesath (2016)博士招募了 10 位女性和 5 位男性,他們都在婚姻中經歷過真的不愛了(falling out of romantic love (FORL) in marriage)。

通過面對面的深度訪談,她從其中 9 位受訪者的敘述中發現,FORL 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而且還包含以下幾個階段:

STEP 1:亮紅燈(Red flags)

這個階段的人們會認識到這段關係從不曾讓自己快樂,或者是意識到再這樣繼續下去行不通。

STEP 2:嘗試努力(Efforts to remedy the concerns)

在這個階段,人們會試著重新投入這段關係,嘗試通過最後的努力修復感情,或討對方歡心。

STEP 3:不在乎(Indifference)

此時,人們會陷入矛盾的心理或者變得冷漠。他們覺得自己不在乎這段感情了,並且接受這段關係真的只是如此。

STEP 4:結束了(Done)

最後一個階段就是真的不再愛了。此時人們會選擇放棄,決定分開。

你會喜歡:家的心理學:被好友或伴侶背叛以後,我可以如何修復自己?


圖片|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另外,所有的受訪者都表示,他們在此過程中經歷過痛苦的情緒掙扎(emotional struggle)。

有孩子的人大多是擔心傷害到孩子,還有一些掙扎是關於後悔沒有在婚前看到一些值得警惕的信號、沒有早點離開、擔心被評判、不確定決定是否道德,並且有人仍然關心、在乎伴侶,害怕會傷害對方。

研究者還從 13 位受訪者的故事裡發現,這些人都有過一個明確的、被自己清晰覺察到的「不再回頭」的節點(Point of no return),這個節點一般都發生在第 4 階段,它意味著這個人下定決心、不再計劃和嘗試去和解了。

所以,表面上,很多人會說,在某個瞬間,我們會感到自己真的不愛了;實際上,在這個瞬間發生之前,我們早已經歷了很多次的掙扎和失望。「真的不愛了」是一個充滿否認(denial)、憤怒(anger)和自憐(self-pity)的痛苦過程。

還有哪些實用的方法能夠幫我們判斷自己是真的不愛了呢?且聽下篇分解。

下篇:如何判斷是否「不愛了」?關係心理學:分手不只是單方決定,請試著給關係一個更好的結尾

參考資料:
Barzen, I. (2020, February 7). "I Don't Love You Anymore" Is Not a Reason to Break Up. Medium. 
Carroll, L. (2021, February 21). "I Love You, But I'm Not In Love With You" - What Does It Really Mean? Mindbodygreen. 
Hemesath, C. (2016). "Falling out of romantic love: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love in marriage." Graduat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16721.
Lopez-Cantero, Pilar & Archer, Alfred. (2020). Lost without you: the Value of Falling out of Love.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3 (3-4):1-15.
Weiss, RL (1980) Strategic Behavioral Marital Therapy: Toward a Model for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Vol. 1. In: Vincent, JP, Ed., Advances in Family Intervention, Assessment and Theory, JAI Press, Greenwich, 229-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