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活動》讓當代人開始反思,究竟婚姻該是什麼樣的關係?而在兩人決定要分開之時,是不是才會互相珍惜?

紘一與咲相識在一場山難,身為救衛隊員的紘一,救了失足跌落的咲,兩人一見鍾情,認識不到三個月就決定閃婚。

婚後第一天,他們竟發現彼此有許多觀念不同,紘一認為男人要保護女人,女人則該作為後盾補足男人的不足;咲則是熱愛工作的現代女性,不善下廚、熱愛時尚。

兩人互踩痛點大吵一架後,決定乾脆離婚好了,於是展開一系列為分開準備的「離婚活動」。不料雙方已屆六十歲,結褵超過三十年的父母,還有咲的姊姊也紛紛開始鬧離婚,變成了「全員離婚家族」。

《離婚活動》從「分開」帶我們重新思考,婚姻到底是什麼?夫妻又是什麼?離婚選項的存在,對於婚姻到底是福還是禍?如果能讓雙方比較快樂,分開是不是也能成為祝福?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

婚姻裡的數學是減法,沒做到的通通扣分

紘一與咲的婚姻觀念,各自來自於他們的原生家庭。紘一在典型男尊女卑的家庭中長大,母親一生為父親忍氣吞聲,明明不喜歡甜的煎蛋捲,卻總是以父親的口味為主。在紘一眼中家庭就該這樣分工,男性工作賺錢,女性負責家務服侍家人即可。

咲的家庭則是個人主義,成員各自安排生活,三餐自行料理,不干預彼此並給予最大的自由。早餐喜歡吃麵包的她,卻被紘一要求準備和食,不善下廚的她只好用料理包應付,卻又被紘一抗議。

我們對於關係的想像,常常會有一套自己的模板,「丈夫應該⋯⋯」、「妻子應該⋯⋯」,模板本身沒問題,但是卻忘記拿出來彼此對焦,以為所有人的觀念都和自己一樣,卻沒發現光是原生家庭就這麼地不同。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

依著這個想像模板,婚姻裡的一切都成為扣分依據:「她沒有把碗洗乾淨!」「他的衣著竟然這麼沒品味!」從滿分的幻想裡一項一項扣分,眼裡全是對方的缺點。

這和戀愛時的算數方式完全不同,戀愛時我們總是看見對方的優點,一項一項加分上去,最後分數加總決定:「就是這個人了!」

關鍵轉變就在於我們對婚姻,有著權利義務的框架想像,認為雙方一旦進入婚姻關係,就要照著既定劇本發展,卻忘了兩人還是原本那兩個人,所有共識還是要彼此討論,不會因為婚姻關係就自動發生。

就像紘一與咲在決定分開,把彼此只當「室友」相處時,紘一願意自己下廚,並多做一份給咲,雙方都感覺到相處輕鬆無比。沒有了期待,我們可以用真實的面貌相處,而不被那些「我應該」、「你應該」綁住。

同場加映:日劇《最完美的離婚》:判斷力不足才會結婚,忍耐力不足才會離婚

當關係設下有效期限,或許我們才懂珍惜

除了紘一和咲這對冤家,兩家父母的離婚也反映了近年來的「卒婚」風潮:當小孩獨立後,兩人從婚姻關係畢業,雖然保有法律上的關係,但不當彼此的「老伴」,各自去過接下來的人生。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

紘一的媽媽說,現在已經是百歲時代,就算已經六十歲,也還有四十年的時間,想去看看除了「某某太太」、「某某媽媽」之外的人生,還可以是什麼模樣。

原先抱持著大男人主義的丈夫大受打擊,但也因此開始去反思,過去把妻子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認為「她沒有他不行」的觀念,是否也該改變了。

有趣的正是這個地方,有很多關於愛的學習,是彼此因為婚姻關係綁在一起時,無法看見也無從討論的。沒有講出彼此心裡的感受、偷偷藏起來的想法,就照著社會的規範與教條,「演出」一對夫妻該有的模樣,直到累積很久,忍耐到了極限,認為無法挽回,只好一刀切下直接分開。

但分開何嘗不是一種愛的形式?為了不再彼此怨懟、憎恨,從今以後回到陌生人的身份,也許還能客客氣氣,噓寒問暖,當成一個熟悉的朋友關心,都好過厭惡對方到人生的最後一刻。離婚早已不該被視為失敗,而是一種真誠的勇氣,願意面對真實的感受,做出改變的行動。

你會喜歡:【關係日記】比爾蓋茲與梅琳達離婚:婚姻 27 年,與其彼此拖磨,不如放你遠走

紘一和咲,以及雙方的父母,都在離婚後「因禍得福」,不再帶著期待看待對方,關係反而因此輕鬆容易,有了喘息的空間。或許是因為婚姻這一紙合約,我們簽下去時都抱持著天長地久的想法,但看不到盡頭的馬拉松是最難熬的,不知道一切的付出是為了什麼。結果不小心跑到了終點,反而讓人懷念過程中的痛苦與快樂。

也許可以有一種婚姻關係是「一年一簽」、「三年一簽」,打從訂定契約的開始,就保留是否續約的空間,讓兩人都知道這段關係不是理所當然地永久,永遠的保證需要雙方努力,婚姻本身沒有終身保固的魔法。決定不再續約時,也能帶著感恩與祝福,繼續下一段人生。

當關係設下有效期限,我們才能懂得珍惜,真正牽手陪彼此跑到最後一刻。

請不要忘記,婚姻永遠只是外在框架,眼前的彼此才是這場關係中的真實。


圖片|《離婚活動》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