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失去自我,少了生活重心,作為孩子,很有可能背負著罪惡感面對生活。

倫敦有個著名的精神分析中心,叫塔維斯托克中心(Tavistock Centre)。一位在這裡進修了很多年的精神分析師說,對自己成長幫助最大的是「動力團體」。

這是一種適用於團隊的心理治療方式,它允許成員在團體中自由呈現內在的關係模式,然後進行覺察,彼此回應,從而得到成長。

在持續多年的動力團體中,這位精神分析師幾乎每天都要跟其他成員彼此投射、彼此衝突,看起來就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吵架。

他說自己每次「吵」完都很擔心,以為關係要完蛋了,但是這麼多年來,大家的關係還是好好的。這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治癒。

關係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脆弱。對方沒那麼脆弱,我們也沒那麼脆弱,所以這位精神分析師才不用活得那麼緊張、謹慎,能夠更自在、更真實地做自己,與別人的關係也變得舒服和放鬆下來。

寄身在身上的父母

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時期,都沒有體驗過關係的柔韌性,而是體驗了太多「無限上綱」、「小事化大」。父母像是易燃、易爆品,特別脆弱,孩子但凡有點小事不如父母所願,他們就會立刻被「點著」。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爸爸就會大發雷霆,媽媽就會哀聲痛哭:「這個家沒希望了,日子過不下去了。」有的孩子已經長大,已經工作成家,父母依然會上演「你不如我所願,我就悲慘可憐給你看」的戲碼。因此也有不少人說:「我想做自己,想捍衛自己的邊界,想和父母分開住,可是他們確實很可憐,老了無依無靠,身體也不好,我怎麼說得出口?」

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好朋友,他媽媽總要跟他一起住,每次他提出請媽媽回老家跟爸爸住,媽媽就會出狀況:生病,甚至把自己摔骨折,給兒子帶來很大的愧疚感。

這樣的父母實在是太脆弱了,脆弱到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願去生活。

他們沒有完整的自我,需要寄生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分來使用,榨取孩子的能量。一旦孩子想要跟父母劃清界限,拒絕被控制,父母就會枯萎。如果孩子聽父母的話,乖乖地跟父母住在一起,父母就會變得很有精氣神,但孩子會越來越抑鬱無力。

結實的父母

那麼,結實的父母是什麼樣子呢?

結實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無論孩子呈現出什麼狀態、行為,都不會感覺被傷害。父母或許會被孩子惹惱,產生不良情緒,但這種情緒只是當下的一個反應而已,並不會破壞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實質,父母也不會因此陷入情緒裡,不可自拔。

結實的父母,在孩子長大離家之後,不會因此而失去生活的重心,依然有自己的人生。跟孩子相聚固然開心,但不是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快樂可言。

結實的父母,是對孩子生命力最好的祝福。孩子會發現,「我充滿活力地生長、做自己,是不會傷到別人的,我的生命力被這個世界歡迎,我可以全然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命體驗,不用背著父母前行,不用對父母心懷愧疚」。

同場加映:孩子沒有想像中脆弱,有玻璃心的,常常是父母

脆弱的父母

還有一種脆弱的父母,看上去並沒有強勢控制,但是他們自身能量特別低,每天勉強維持一日三餐,上完班,做完最基本的家務,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幾乎沒有什麼能量和熱情去回應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的需求得不到回應,他就會慢慢覺得,「我想跟父母玩耍,哭鬧著尋求父母關注,這些需求太可恥了。父母已經很不容易了,為了保證我的衣食住行,他們幾乎耗盡了所有力氣。我要是還不滿足,提出各種要求,那就是沒良心了」。

可問題是,對父母有情感需求、渴望跟父母互動,並得到熱情回應,這是一個人多麼正常的情感需要啊!因為父母自身生命力太弱,或者所有精力都消耗在基本的生存中,孩子才會以自己的需求為恥,覺得向外發出聲音是可恥的,什麼都靠自己搞定,能不求人就絕對不求人。

這樣長大的孩子,不懂拒絕別人,不敢表達自己的攻擊性,不能捍衛自己的界限。他會投射性地認為別人都很脆弱,「我不能對別人提要求,不能打擾別人,更不能攻擊別人,萬一對方承受不了,怎麼辦?」所以,他經常會莫名其妙地背負別人的事情,活得謹小慎微。

這裡有一點值得注意:他自認為的需要替別人背負,其實往往並不是現實,只是自己的投射而已。也就是說,他把對方投射成自己脆弱的父母,覺得需要替對方背負,但對方很可能並沒有這種需要。


圖片|Photo by Carolina Heza on Unsplash

「中國式好人」

這樣長大的孩子,身上經常透著怨氣。

因為自身真實的需求長期被壓抑,所以散發怨氣;因為不能拒絕別人,所以散發怨氣;最後又因為怨氣,他必須更加壓抑自己,因為怨氣都是有毒的,散發出來傷到別人怎麼辦?就這樣循環往復,最終形成一個異常牢固的防禦體系,活力被封印了,「中國式好人」誕生了。

「中國式好人」看上去很樂於幫助別人,幾乎會答應別人的所有請求,但他們的內心其實是不願意滿足別人的。所以「好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拖延。年齡越大的人,積累的怨氣越多,拖延就越嚴重。

情感虛弱無力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提出正常的需求是件很羞恥的事情。這種羞恥感烙在潛意識深處,「好人」通過不提需求的方式,避免體驗到這樣的羞恥感。

那麼在關係中,他們就會通過拖延,讓對方體驗到這種羞恥:你需要我,但我就是不回應你,你如果再次請求我,就一定會為「你需要我」這件事而感到羞恥。這樣,「好人」就把壓抑在自己潛意識深處的羞恥感,成功轉嫁給了別人。

延伸閱讀:當你越害怕成為失敗的父母,孩子就越擔心會讓你失望

學會區分界線

我們如果沒能擁有結實的父母,就要自己學會區分界限——我是我,別人是別人。每個人無論堅強,還是脆弱,都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也只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們可以選擇,讓自己逐漸成為結實的人,能夠接受衝突,也能夠接受和解。我們也可以選擇,讓自由意志在關係中綻放,在關係中學會協商和妥協。

比如跟父母的關係,最差的情況就是我們選擇做回自己,父母因此痛不欲生。那我們也要知道,父母痛苦,是他們的靈魂選擇想要的體驗,我們只能尊重他們,如他們所是,不去較勁,不去改造,不期望把父母變成自認為「應該」的樣子。

允許父母有各種情緒,但不必為他們的情緒負責,同時讓自己活出跟他們不一樣的人生。這是精神上的「弑父弑母」,但也是對待父母最飽含慈悲的態度。

發胖是一種自我懲罰?

我曾經帶領過一個成長團體,有一位成員自我覺察成長中的各種劇情,其中一個劇情是關於自己為何會發胖。她發現,原來發胖是一種自我懲罰,懲罰自己過得幸福:跟老公恩恩愛愛,孩子很可愛,家庭經濟收入也很不錯。

這些幸福讓她覺得內疚,因為她媽媽一輩子都活在怨氣中,跟幸福絕緣,而自己現在居然過得這麼順利。所以,在過得如此舒服時,她開始發胖了。

有了這個領悟之後,她喜歡上了收拾,每天把家裡打理得整潔美觀。而在以前,她很抗拒做家務,因為過去媽媽總是一邊做家務,一邊怨氣沖天。

這個學員看到了自己的劇情,處在巨大的喜悅和能量釋放之中,背負了這麼多年的枷鎖終於解開——她可以「背叛」媽媽,去享受自己的人生,活出自己的幸福了!

如果童年我們沒有結實的父母,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做自己最好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寵愛自己,源源不斷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力,直接去體驗我們想要體驗的人生。

你會喜歡:你如何愛自己,孩子也會模仿你:小 S 的家庭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