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是親密關係升級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亙古難題,各方爭論不休。假如你與另一半已經開始同居,那麼臨床心理師有四個建議給你,讓兩人能持續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文:黃惠萱臨床心理師│( 心馥學堂 )

「為什麼同居以後,我一看到他就煩?還不如以前那樣,不能時常見面,見了面彼此都珍惜又開心!難道選擇一起住,錯了嗎?」遠距戀愛三年,克服萬難才能和男友在同一個城市生活的小美,同居之後卻愈來愈憂鬱。

習慣一個人的生活基調,同居後有諸多不適應,原本沒發現的問題逐一浮上檯面,和諧的關係開始頻繁衝突,其實不只戀愛中的男女同居後會出現這類的問題,結婚後分隔兩地的遠距夫妻或偽單親,還有退休後的老夫老妻,在「重新同居」之後,都會發現經營關係變得比原本困難。

愛到濃時,我們都希望跟對方無時無刻在一起,孤單寂寞的時候,好希望對方在身邊,等到這一切真的實現,我卻更不開心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同居」是一個獨立與親密調和的歷程,同居生活是磨練我們與愛人親密互動的同時,嘗試保有自我,並允許對方保有自我的練習,過程中涉及了許多「雙面議題」,比如當你想要獲得更多尊重,就要學會拒絕對方,考驗著你畫出界線的能力;而當你想要多依賴對方一點,就會看見更多他的缺點和侷限,需要你的理解與包容,很多關係裡面甜蜜的部分,都是仰賴充足的心靈修煉作為養分。

當我們與伴侶有更多時間在一起時,常會讓我們突然「退化」,好像我們內心裡所期待「被愛的狀態」,就是回到小嬰兒被母親全然照顧的樣子,原本能自己做的事,希望對方能為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理直氣壯地認為對方應該要幫忙,自己小時候在原生家庭與照顧者間尚未療癒的議題,很自然地在伴侶關係裡重演,這樣的心靈退化讓關係面臨重大考驗。

以小美和男友為例,同居之後小美發現自己變得容易緊張,焦慮到睡不著,在晤談中與心理師討論後,她發現自己把男友「不合理的期待」當成「必須完成的標準」,讓原本相處融洽的兩人,變成只有她是不合格的考生。

舉例來說,遠距戀愛時兩個人都能在生活上各自照顧好自己,但同居後男友卻對小美有許多不合理甚至性別偏差的要求,像是「我覺得吃你煮的飯比外面健康!」、「你常常丟三落四,以後有小孩怎麼辦?」、「我媽至少一個禮拜打掃一次!」等諸如此類的要求。

同居會讓我們隱藏在潛意識裡的議題更容易浮現,小到生活細節,大到家庭規劃與未來願景,處處都是兩人過去原生家庭的痕跡,所以仍需伴侶間有意識地磨合與成長。

以小美來說,她青春期的時候曾經焦慮發作過,因為父親希望她能跟哥哥一樣考上好大學,她太害怕讓爸爸失望,結果大考失利,沒考上爸爸的第一志願,到中南部念大學,父女關係降至冰點,這幾年在外地唸書工作,小美一直都很獨立也很孤單,男友是個很會照顧人的暖男,他的出現補足了小美失落的父愛,可是同居以後,男友對小美的嚴苛要求愈發像爸爸,小美不由自主地想滿足男友的期待,所以又開始焦慮了。

小美的男友是單親,從小父母離異,由父親照顧長大,所以很獨立也很會照顧人,當男女朋友的時候,把小美當成自己的妹妹一樣照顧,但同居以後,對小美開始有了「一家之母」的期待,因為從小失去母親,所以男友對母親的想像和感受既抽象又矛盾,他期待有一個母親能全然地把自己照顧好,又埋怨母親失職拋棄他,所以同居後對小美有諸多要求,常把小美的一些疏忽或錯誤,當成是不愛自己,或是對關係不忠誠的表現,所以很對小美發脾氣。

「同居」所引發的退化,讓早年關係中的困難在目前的關係中浮現,乍聽之下好像很糟糕,但若能有所覺察,把關係危機當成第二次機會,好好幫助自己再長大一次,不但可以讓當下的兩人關係更健康,走過一遭之後,自己對過去導致創傷的關係也會有新的見解。


Photo by Afif Kusuma on Unsplash

怎麼樣才能幫助自己在同居時,能覺察自己的退化,維持健康的親密關係呢?下面分享一些我在晤談室裡常建議的具體做法:

一、適度維持個人行程

兩人間過度「融合」是心靈退化的一種表現,很多人在與伴侶同居後,不自覺大幅度調整自己的行程,打著「為了關係好」的改變好像就不需要思考、沒有漸進的計畫、遇到窒礙難行時,常常沒有調整的彈性。舉例來說,一起吃早餐或宵夜,對作息大不相同的伴侶來說是一種折磨,如果雙方都很僵化,勢必有一方會因為過分改變作息而身心失調。

二、保有衝突後的個人空間

在擁擠且房價高漲的都市生活,同居並不一定有更大的居住空間,可能個人能使用的物理空間反而變小,這時如何各自保有隱私空間和時間就是很重要的磨合。特別是發生衝突的時候,其實不管溝通得再健康,反思跟調整都需要經過時間消化,分開生活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時間,但同居時反而不注意就會過於緊迫盯人,緊繃的狀況下常常一吵架就想分手了之,因為太渴望放輕鬆了,與其草率結束關係,不如及早發現,做點調整讓彼此各自放鬆一下。

三、覺察「期待」與「依賴」

我們對伴侶的期待與依賴,因著性別略有不同,都是揉和著「過去照顧者」和「當下伴侶」兩種關係的樣貌,當你屢次因為某種「期待」和伴侶起衝突,或是一直某方面持續「依賴」伴侶時,就是值得反思之處,持續、重複、僵化失去自由常常就是心理議題所在之處。比如:男友對小美不會下廚很執著,常常表示希望能吃到女友親手做的晚餐,但小美不擅廚藝,要學習也需要時間,且兩人下班後都很疲倦,兩人在外用餐或外帶回家吃,才是身心輕鬆的選擇。在下廚這點上,男友可能投射「未曾擁有母親」的議題,而小美則是「不能達成父親期待」的壓力,雙方因為彼此卡住的早年議題,無法健康溝通與調整,造成關係巨大壓力。

四、學習「拒絕」與消化「失望」

若能覺察到自己對另一半過分的「期待」和「依賴」,更困難的下一步是學會「拒絕」對方,以及消化對方帶給自己的「失望」。當小美覺察到同居後,她對自己的自我懷疑,來自將男友和父親影子相重合了,好像完成男友和父親的期待是應該做的事,做不好是她能力不好。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美的父親將自我價值過分延伸到子女身上,忽略孩子的自我,而男友也將對「理想母親」的期待強加到女友小美身上。

要讓關係更健康,小美需要學習適度「拒絕」男友的要求,拒絕當男友心目中完美的母親或女友,不是「不愛」,而是邁向更健康的愛。同居後男友在生活的大小事上看到更多小美真實的樣貌,原本企圖在女友身上找到母親的潛意識願望會持續受挫,但面對「全能母親的失落」是男友在成熟過程中必經的心路歷程,在他建立起的新親密關係中消化女友永遠不是母親這種「失望」才能讓他身心更健康。

親密與獨立是我們踏入成年期後,無從逃避的議題,大家都有「既想單身自由,又渴望有伴親密」的矛盾情結,同居雖然不容易,但如果生命中機會到了,也許是個幫助自己心靈提升的機會,不要害怕讓自己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