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會睡不好,可能是因為在長牙;也可能是寶寶感受到你的壓力而心情不好;安定情緒,採取以下對策吧!

不少媽媽會苦惱的告訴 Peggy:「我的孩子分離焦慮嚴重,只要我一離開就哭得唏哩花啦,睡覺時我要寸步不離,一離開就驚醒」。這次,我們來談談讓爸媽又愛又恨的分離焦慮,與睡眠之間的關係。

分離焦慮發生的月齡

分離焦慮出現的月齡通常跟幾個大動作發展 一致,在 6~8 個月寶寶學會「坐」、「爬」時出現,1 歲之後學會「走」時來到高峰。他的表現是:寶寶不讓你離開他的視線,一離開就會哭鬧。有些孩子甚至要一直抱著,或不停討奶吃。

好眠師進修發展心理學時,老師提到當寶寶探索範圍增加時,在心理上也會對媽媽(照顧者)出現一波依賴。就像寶寶剛學會爬行時,會一直回頭確認媽媽是否還在,讓剛開始發展的寶寶不至於離開太遠發生危險(忍不住讚嘆造物主的神奇)。

分離焦慮發生的原因跟「物體恆存」概念有關,指的是「當物體消失時,寶寶知道它仍然存在,而不是沒有了」。當媽媽離開時,寶寶會哭泣,甚至去「尋找」,因為他不確定媽媽是否會回來。

延伸閱讀:真的很想好好睡一覺!十個寶寶無法睡過夜的原因,與解決方法

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論點:寶寶大約於6~8個月開始發展此概念,於 2 歲發展完全。


圖片|來源

分離焦慮會影響睡眠嗎?

對寶寶來說,眼睛閉上睡覺就看不見照顧者,所以有可能因此抗拒睡覺,或在睡前哭鬧。但即便如此,我們通常不會把他當作睡不好的主要原因,而是暫時影響因素。所以,甚麼才是影響睡眠的主要原因呢?

原因 1:大動作發展、睡眠轉換期同時期發生

如剛剛所說,分離焦慮通常伴隨著大動作發展(6~8 個月),也很靠近寶寶的睡眠轉換期(3 轉 2、2 轉 1),或是長牙等等⋯⋯「大動作發展」、「睡眠轉換期」跟「長牙」都容易影響睡眠,導致很多家長把「分離焦慮」跟「睡不好」連結在一起,誤以為孩子睡不好是因為「分離焦慮」的原因。

但真正原因應該是:大動作發展時期對腦部的刺激,還有睡眠轉換的適應期。

原因 2:照顧者本身很焦慮

情緒是互相影響的,很多新手爸媽在孩子睡不好、分離焦慮時累積壓力,也產生很多擔心(擔心孩子覺得孤單、擔心孩子睡不好等⋯⋯)。

這種情況下,照顧者容易焦慮 & 驚慌失措,也不停變換或是提升安撫程度。寶寶是透過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來理解事情,如果爸媽本身很慌張無助,也會把這種情緒傳染給寶寶,讓他們哭鬧更厲害。

爸媽可以想像公司領導者突然很慌亂進辦公室,面容憂愁。員工也會跟著緊張,覺得一定是發生什麼重大事情。

在夜晚的體現是,孩子夜醒哭鬧時,媽媽會很擔心孩子害怕、孤單,立馬衝去安撫,用奶睡抱睡的方式安撫孩子,或直接帶到大床一起睡。這時候寶寶睡眠連結的能力更強,便把這些高強度的安撫方式和入睡連結在一起,養成「非抱/餵奶不可的哄睡習慣」,成為長久性的睡眠問題。

同場加映:我家孩子好難帶?四張圖,帶你看亞洲寶寶是不是真的睡比較少

如何減少分離焦慮對睡眠的影響呢?

作法一:保持鎮定

寶寶需要的是能夠支持、信任、溫柔而且堅定的照顧者,而不是跟著他一起緊張的夥伴。處理寶寶之前,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照顧者的情緒穩下來,才能有條理的觀察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作法二:檢視作息

過累的寶寶情緒更不穩定,上文提到睡眠轉換期常常發生在相同階段,那你家寶寶的作息有跟著調整嗎?

如果孩子的夜醒增加、入睡困難,或是有早醒等其他問題。請先檢視一整天的作息,並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與睡眠訊號,藉此作為調整。

作法三:正確回應

這一步驟是最難的,我們還是要回應孩子,但要避免無止盡增加哄睡的安撫強度。我們回應的理由是「支持」孩子、尊重他的情緒,而不是安撫到不哭泣為止。

有些能夠「自行入睡」或只要「拍拍睡」的寶寶,因為在此時被奶睡、抱睡,把睡眠跟「高強度安撫」連結在一起,成為持續且長久的睡眠問題。

同場加映:「緊緊包覆,像在母親的子宮」安撫寶寶的有效擁抱法

結論是,分離焦慮或許會短暫影響寶寶的睡眠,但真正影響的關鍵是:照顧者在此時用高強度的哄睡,養成孩子新的睡眠依賴。這個依賴即便在分離焦慮結束後,還是會存在,是我們希望能避免的。

分離焦慮或許會短暫影響寶寶的睡眠,但真正影響的關鍵是:照顧者在此時用高強度的哄睡,養成孩子新的睡眠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