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從相遇相愛到分開,關係結束的時候,你們可能有許多事情需要被好好重新配置。譬如,要如何面對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獨立的生命體,何妤玟說,你需要去面對的是,這個男人很愛孩子,但已經不愛孩子的母親。而你得尊重孩子身上有一半是來自於這個人的。

專訪上篇:專訪何妤玟:「一個人如果心裡有你,他不需要特別做什麼,你就是會知道」

「豬隊友總比沒隊友好,因為一個人也吃不飽」你為了什麼而步入婚姻?

民國 100 年,好多人結婚。人們細數數字編織的浪漫想像,百年好合,永結連理,望眼欲穿,要不要一起披上婚紗,白花花地走進這場愛情的神話?

而妤玟和她前夫,就是其中一對新人。

他們交往一個月就求了婚,三個月後登記。結婚以後,也很快懷孕有了孩子,當年她 35 歲:「一切都很順利,快到你根本沒有去想,這是不是你想要的?」

「我後來發現,女生在 28 到 30 歲,或 34、35 歲的時候,常常會進入一些特別奇怪的關係。因為那是人家要你結婚的年紀,再不生孩子就會生不出來。我當時候也是那樣想的。」會有恐懼,恐懼讓你一不小心就被社會價值觀操縱了自己的人生;而那大概就是我們會聽到人說的,「豬隊友總比沒隊友好」、「因為一個人也吃不飽,兩個人湊起來比較好」。

她回頭想,如果當時兩個人交往的更久一點,也許就不會步入婚姻了。因為他們就會及早知道兩個人要的未來不一樣。然而我問她,女生對於「適婚年齡」的焦慮仍然存在,這題又該怎麼解?

「其實就是妳的經濟一定要獨立。不是你要存很多錢,或多富有,而是妳要有自己可以支撐自己生活的能力,跟經濟的實力。」很像是說,與其擔心,你不如開始去搭建一個自己給自己的靠山吧。你可以期待有伴侶的日子,兩人以上的家,但如果它就是會比較晚來,你不要讓自己只是流浪。

推薦閱讀:結婚證書讓人有安全感?婚後的經濟獨立才是真的

如果離開你,我能遇見更真實的自己

而在兩人分開後至今的日子,她心情慢慢沈澱下來。然而這不是一段具有終點的路程,不是「我好了」、「我已經不再受傷」;而是有高有低,時好時壞。但你會從每一次的起伏當中,認識更多的自己。

譬如在分開以後,她發現自己可以講出一些心裡真正的話:「像以前他會給我一些經營社群的意見,他認為不要碰政治或時事,不要去碰有爭議的東西,妳只要放孩子跟妳快樂的畫面就好。但我從小就是很憤青個性,我是直言不諱的人,那我現在就會想,為什麼我會被另一半主導我要如何經營我的平台?」然而這些其實都是後話了。

眼前的她,有一部分的自己還存在於過去,一個她曾經愛過的愛,還有一些傷口正在被處理。她會往前,也正在往前,但不代表她不會悲傷。想到這我問了她,回想曾經在最低點的時候,是什麼景況?

她說,那簡直是再也不想回想的一段日子。

「在我們衝突最多的時候,可能會有激烈的爭吵,也有非常無情的冷暴力。那時候太恐怖了,譬如你會一、兩個月跟這個人同住一個屋簷下,但你們沒有對話;就是你過你的,我過我的。但那個人又是你最深愛的人,然後你們是孩子的父母親。」

不只不愛了,你們還會彼此傷害。而除此之外,讓她更難以承擔的是當時眼前未知不明的狀態:「當時我知道它可能會結束,但不知道會用什麼樣的形式結束,甚至會是用什麼樣的型態曝光;你不知道你有沒有明天,那是最讓人恐懼的。譬如有些長期活在很貧苦環境的人,他們也很安樂自在,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就是這樣。可是當戰亂,貧窮,或飢餓是突然來的時候,你會有比較多的恐懼跟害怕。」

這些折磨人的路程,一直到確定兩人要走向離婚那天,才像場塵埃落地,她的心落定下來;在當你決定結束開始,你沒了回頭路,於是你可以真正地療癒自己。那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在比較好的狀態了呢?

「舉例來講,我去年半年內瘦了六到七公斤,我就是吃不下;你不享受美食了,你沒有慾望。但從簽字至今,我已經胖了四、五公斤,我就知道我變好了,因為我開始會餓。」

「我現在還是會哭,譬如看到一部跟婚姻有關的電影,也會傷心,覺得沮喪。但時間到了我會吃飯。這樣我就知道我好一點了,我有回到正常的軌道。」

情緒什麼的,太漫長了,需要你耐心陪伴,或用正常的生理需求支撐它。而也許此刻沒有真的很好,一切才開始,但所謂離開了不適合的關係以後認識真實的自己,不一定是你實際開始做了哪些事,來證明什麼;而是你發現,你不必再把自己的人生選擇權,交到其他人手上。你的快樂是自己給自己的,你連悲傷都是。

推薦閱讀:告別的離婚心理學:學會分離,才能好好相聚

分開後的困難題:他很愛孩子,但已經不愛孩子的母親

而在兩人關係走向法律層面時,我們想著許多電影或電視劇都演過的畫面,相愛後相殺,好像經常是慘不忍睹的。而她對此有一些不同的感想:「法律上最困難的,就是財產,還有孩子。你們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協商,以及放下吧。但很多東西你簽字了,也不是百分百、死死的就在那。我認為離婚在法律上的意義這最終就是一個,你要非常信任自己,跟信任對方的過程。」

其中關於孩子,因為他們是獨立的生命,所以她不用『如何分配』,或『怎麼爭奪』這種字眼。她想的更多是,要如何去重新建立四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我們很愛孩子,這有好也有壞。好的是對孩子而言,無論誰帶,他們都不會覺得少了另外一個。但也因為爸爸給孩子的愛很多,這點是我們關係結束後,我反而覺得最難承認的一點。」因為,他很愛孩子,但不愛孩子的媽媽。她說,你要能看到,然後接受這點很不容易:

「你們兩個人都一樣,必須要同時尊重你現在所愛的這個孩子,有一半是來自於對方。」

這很像她先前說過的,她覺得婚姻的所有就是兩人相愛,其餘的都是延伸物。孩子也是彼此延伸物;但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於是,這些曾經因愛而被孕育的東西,都在此刻有了界線模糊及重置的陣痛期。

但好的是,她也在分開以後,開始感覺自己在教養上可以有的獨立性:「其實我們照顧跟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一樣。我比較自由派,因為我自己是在一個職業婦女的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我青少年就出來工作,所以我對孩子的教育希望培養他們能獨立自主。而我前夫的母親是家庭主婦,他也一直跟家人同住,他會對兩個女兒呵護備至,亦步亦趨。」

「像孩子在學校遭遇挫折,我會比較中立,不會特別把女兒當公主秀秀。但他會比較傳統,小孩有點生病,就會緊張,覺得要立刻治療。」

兩個背景與觀念大相徑庭的人,過去在婚姻關係內,會彼此箝制:「那時候我不認同他,但不敢說什麼,所以大部分是我妥協於他。久了我會覺得,我好像沒有名字,我沒有自己,這讓我有點分裂,也造成我很大的不快樂。」然而分開以後,她會開始能表達意見,在屬於她照顧孩子的時間,她可以自己作主。

我停下多問了一句,若今天兩人決定繼續走,但在教養觀上不合,又可以怎麼辦呢?

「只要在確認父母身心健全的情況下,主要照顧者是誰,就給他決定,或以他為主。這樣最簡單。」 因為任何關係都很像,沒有對錯,只是習慣不同。

孩子不會因誰影響自己的人生選擇,因為媽媽已經先選擇快樂了啊

從過去有婚約關係,他們是法律上孩子們的爸爸媽媽;到現在解除婚約,這個身份並沒有改變。他們努力讓它不會改變。她提到,孩子可能不知道什麼叫「離婚」,但他們會知道父母做了一些決定,於是有些時候他們是會分開的。

我問她,會擔心這件事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嗎?

「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我會把我自己放在孩子的前面。一個委曲求全、一味犧牲奉獻的媽媽,她在某種程度上對孩子不是很好的教育跟示範。」

她聊起自己的原生家庭。從小爸媽分開,她和母親同住,媽媽對她特別嚴厲:「我母親不會特別跟我說我爸爸怎麼樣,也不會說我一定要為了她成功、要如何;可是她所有的言行就是會讓妳感覺到,她好可憐,然後我一定要如何孝順她。」因為有過這樣的成長經歷,讓她感覺自己想要有所改變。

延伸閱讀:離婚是媽媽的自私?何妤玟:若一個母親受傷了,可以選擇不對孩子隱瞞

「我的孩子不需要為了我去影響她的人生選擇。譬如覺得媽媽很委屈,爸爸不愛她,然後她就得如何。因為媽媽選擇快樂了啊。」

她說,一個媽媽你對自己好,那不是自私,而是你對家人好的方式。她要和孩子間建立信任而彼此理解的關係,孩子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可以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

「另外我也想說,你永遠不可能改變別人,即使是你的母親。我媽很少誇獎我,所以我在演藝圈有很長時間內在是沒有自信的。因為我媽在看我節目的時候,只會挑我的毛病;她不會說『妳今天的妝髮很適合妳』,只會說『妳這個梗不好笑』、『你這樣講話得體嗎?』」

「但我後來知道,你去期待他的讚美,你永遠只會失望。」

我們長大以後,會在特別脆弱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內在小孩;這個孩子有一些需要被滿足的渴望,譬如被愛,或者被讚美。然而對她而言,你不是要去叫你的母親給現在成年的你一個擁抱,因為她可能還是做不到;你自己就能擁抱自己,從現在開始。

曾經三十幾歲,想要被愛的她,讓自己去闖過一次。但可能有了一些失敗,遍體鱗傷,如今又重新認識自己。如今四十幾歲,我問她走到這裡才開始更確定自己要的是什麼,會覺得有點晚嗎?

她沒有正面回答我,只說我知道我要趕快讓自己好起來,因為知道再晚,就更沒有機會了。

幸福的道路,一直是長長人龍,而我知道不早不晚,她準備好了自己,她就會入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