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看憂鬱症,我們都需要用更多同理心去對待每一顆脆弱的心。

文|周慕姿 諮商心理師

憂鬱症,是因為不知足?

憂鬱傾向或憂鬱症成因相當複雜,或可說是素質(體質)、壓力、環境的各種影響,但有時我會偏向這麼看待:就像是有些人是過敏體質、或是容易氣喘、痛風、高血壓、甲狀腺亢進或低下⋯⋯

大多有這種體質的人,不一定馬上會出現症狀,但或許因為生活環境或過度、長期的壓力影響,症狀才會出現。

但若是一般的生理疾病,例如過敏,當症狀出現時,我們的反應,通常不會是跟自己說:「我怎麼可以因為這樣過敏?我一定要訓練自己再也不會過敏!」而去碰一堆過敏原,對吧?

一般,通常會按照醫師指示,多休息、吃抗組織胺、避開過敏原。

只是矛盾的是,在面對憂鬱情緒或症狀時,明明是類似的情況,但我們卻有可能反過來會這樣要求自己:「不可以抗壓性這麼低」,甚至要求自己應該要能夠克服自己的「過敏原」。

推薦閱讀:「每一次發病,都要花兩倍力氣面對生活」一個憂鬱症患者的自白

在我的實務工作中,觀察「憂鬱症與抗壓性」的關係,我注意到:「很多時候,憂鬱症不是因為抗壓性低,反而是因為太努力了。」

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會好起來

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可以趕快振作

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可以再撐下去

只是,當你陷入憂鬱時,幾乎可以說是:你的心遇到了很多壓力與打擊,他已經傷痕累累、好累好累了。但你卻還不允許他脆弱、不允許他休息。我很喜歡舉這個例子:如果你腳受傷,需要包石膏,醫師說你需要休養一個月,你會不會要求自己這一個月要趕快好起來,甚至拖著受傷的腳去跑百米賽跑或參加鐵人三項?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答案是:不會。

但很奇妙的是,我們卻會要求遭受許多挫折、非常疲累的心「趕快好起來」、「趕快振作起來」,這不是很奇怪嗎?

甚至,身邊的人,也會這樣要求我們。

只是因為心裡的傷、心裡的疲累,是沒辦法被看到的。

請不要把自己撐到「快不行」!


圖片|來源

覺得累的時候,請就讓自己休息。覺得受挫,就好好沮喪難過。覺得憂鬱,那就憂鬱吧!

因為,很多時候,憂鬱不是擊垮我們的情緒,而「覺得自己怎麼可以憂鬱這麼久,真是沒用、真是討厭自己」的自責與羞愧,才是壓垮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當你能夠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對自己沒有任何批評,你才可以允許自己休息;而足夠的休息與放鬆,總是讓我們才有能力看到自己還有其他的門、有其他選擇。

「不用努力好起來,心累了,就請好好休息吧!」

另外,憂鬱症除了造成自身的痛苦外,還會造成一個常見的困難:那就是他人的不諒解、甚至污名化。

在憂鬱症發生時,症狀本身令我們痛苦不堪,它讓我們感覺自己癱瘓,什麼事都做不了;但第二層更大的痛苦是,對於這樣癱瘓的自己,我們自身與他人,可能都無法忍耐或理解,而希望自己能夠「振作一點」,或是說出「會憂鬱症就是你抗壓性太低、不知足、過太爽⋯⋯」

這卻也是第二種、讓我們更深沈無力的困難。

當你憂鬱時,辨識出你的「過敏原」(容易讓你憂鬱的因子),練習避開過敏原;或是出現過敏原時,找到一些你可以怎麼應對(多休息、運動、讓自己停機一下)的方法。練習理解、接受自己「就在這個狀態裡」而沒有評價與責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而對憂鬱症、心理相關困擾有更多的理解,不再污名化、刻板印象,甚至歧視,是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彼此提醒、並深自警惕的,極為重要的事。

推薦閱讀:被情緒綁架!憂鬱症不是無病呻吟,而是生理疾病

沒有人該因此受傷。

若你受傷了,請給自己,大大大大的擁抱。請相信:你身邊仍有支持的力量與聲音。也跟大家分享這個「小鬱亂入」的網站。

補充:

有朋友提到我是否在回應某名人的發言。應該說,他的發言讓我深有所感,有這樣想法的人可能並不只有他;為避免獵巫,我不將特定人士的發言寫出,希望大家可以更聚焦於不要帶著歧視、刻板印象地看有情緒困擾、或身陷心理疾病漩渦的彼此。

因為那些人都是我們所愛的人,而我們自身也有可能會因為創傷或壓力事件身陷情緒低谷而無法走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台灣一直一直在進步著,希望在台灣的每一個人,有一天,可以不用因為怕被貼標籤而不敢去看心理疾病或困擾、不用因為情緒低落而被說太軟弱或抗壓性低.....

可以不用因為心受傷了,而被別人再度刺傷:「你就是太軟弱了才會受傷。」

因為,這世界上,真的有堅強與勇敢也無法克服的困難與無能為力:創傷、性格特質與環境因素。

可以持續努力,但仍會有努力到很想放棄跟休息的時候。

身為心理從業人員,我們可能可以再努力一點點,再加油一點點。

然後,希望有一天,台灣不會再有這樣的發言。

真心希望我們台灣可以努力,提醒彼此,將對憂鬱症、心理疾患情緒困擾等污名化、歧視或標籤給去掉,讓大家能夠成為彼此支持的力量,而非傷害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