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一口從食材處理到起鍋上桌都親手打理的餐點心滿意足,然而當你的隊友和你在口味偏好有不同時,該如何取得平衡?除了勉強自己吃下不愛的東西、配合對方的飲食習慣,也許有更好的做法。

許多伴侶在交往階段,因為尚未同居,約會多半是以外食為主,不論是葷是素,從日式、美式、義式餐廳,主食、甜鹹點等,在共食過程中對於對方喜好能略知一二,因為在台灣外食選擇多元豐富,只要到餐館拿起菜單總是能點到自己可以吃的餐點,如同筆者不愛吃麵,就算去麵攤都可能有簡單的滷肉飯可以選擇。

在約會過程中,透過一次次點餐知曉對方「喜歡」吃些什麼,偶爾聽到伴侶對於選用某樣食材或是料理方式有所評價,至於特定不敢吃、不愛吃的食物,多少會在約會初期聊天時討論到。「特喜歡」或是「特不喜歡」兩者極端偏好可以大致掌握,但是家常料理也是百百種,從食材品種、烹調方法相異做出不同口味,雙方在口味偏好、飲食習慣上不可能完全相同,有些甚至相去甚遠,對於自煮者來說,面對不同口味偏好或飲食習慣,食物的主要準備者該如何是好?


圖片|《焦急的羅曼史》劇照

邀請對方一起烹飪 可以將料理成為話題

單身時準備自己的食物,只要自己喜歡就好,兩個人在一起需要考慮不同的口味,極端者甚至有葷素差異,如果是自煮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開準備食物,當然,在分開準備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到不同的問題,份量與準備時間。

首先,在份量上因為是自己愛吃的食物,對方並不喜歡便不會去食用,份量上就需要抓的更少避免吃不完放在冰箱堆積、造成食物過期浪費。

再者,如果是飲食偏好差異較大者,可能準備起來需要更多不同的菜色,可能在準備過程會花費更多時間,這樣的確比較麻煩,不過,如果你們都還算是對自煮有相當的興趣,也可以邀請對方一起來烹飪,從採買食材開始,到備料、下鍋,雖然飲食習慣不同但是可以共同享受準備過程,只要分配好工作還能讓料理變成另一項共同的話題,也許也能逐漸了解,對方究竟為何喜愛這樣食物,甚至是這樣食物對於對方不同的意義。

共同改善不良的飲食習慣

雖然知道應該吃得健康,但是因為口味、飲食習慣長期養成,難以改變,但是有些進食方式的確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營養不均衡、挑食、進食太快,有些人熱量控制的需求。

不要以嘲笑或反諷的方式勸說,這樣只會讓對方更加排斥造成反效果,漸進式的改善飲食習慣,在溝通過程中以「我們」出發,舉例來說對方想吃宵夜,比起泡麵我們也許可以來喝一杯燕麥牛奶。發現對方需要控制熱量,當正餐後對方還想吃甜點,可以告訴他:我們可以跳過甜點,一起去散步消化。讓對方感受到你們是共同的,他並不孤單。

有必要的話分開吃

除了一到五的工作日有固定的午餐休息時間,在下班後的晚餐以及週末的三餐你和另一半習慣在相同時間吃飯嗎?因為作息不同、工作時間不同,許多情況下無法一起吃飯,但這並不代表無法回家吃飯。

假設對一人工作從上午 9 點到下午 5 點,而另外一人工作是從 2pm 到 10 pm,的確無法一起吃飯,那麼準備好食物以後,至於保鮮盒中,放到冰箱冷藏或冷凍保鮮,在雙方分別需要食用時拿出來加熱即可,並非一定要雙方進食時間完全重疊才能準備食物。當然,同時也要注意對方的進食時間是否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像是太晚吃飯又吃的太多對睡眠造成影響,這時就可以適當提醒對方。


圖片|《愛的迫降》劇照

尊重多元的喜好 不批評

原生家庭影響,養成自煮的習慣,婚後有家庭也能感受到不同家庭飲食習慣的差距,舉例來說,像是年夜飯因為家鄉、風俗習慣不同,準備起來也有些許差異, 思考究竟有誰要吃這些料理,根據不同的情境調配口味,如果已經花時間準備了仍然希望符合多數人口味。

不只是飲食,在各方面都有彼此意見不同的時刻,面對不同的品味尊重、包容,和對方聊聊自己的愛好 或是不愛好的事物,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口味永遠不可能完全一致,面對到的只有越來越多的異同,父母結婚幾十年下來,至今對於同道料理都持有不同的烹調方法

「魚湯要用電鍋煮的保留鮮甜才好吃」

「魚湯用爐子滾水煮也很方便啊」

父親與母親都是家中食物準備者,環繞在料理上的對話是家庭日常。對我來說了解作法上的差異,口味對我來說反倒不那麼重要,十幾年下來喝母親的魚湯也非常習慣,就算是烹調習慣、口味偏好不同也無傷大雅。

從吃食到日常大小事 婚內溝通是永不停止的雙人舞

在《Elements of Taste: Understanding What We Like and Why 》一書中,從舌上五味、心理學、文化分析品味組成,關於我們為什麼喜歡A、不喜歡B 的原因涉及太多層次與因素,在當中也很有趣,他們說亨式番茄醬(Heinz’s)是非常完美的味道,這個遠近馳名的醬料,來自於感官專家口中的各種味覺詞彙順利地調合起來達到平衡,很少食物能像番茄醬這一般面面俱到。

番茄醬完美無缺嗎?自己就認識不少人並不愛吃番茄醬,也許並不是真的不喜歡它的味道,而是認為不健康、增加多餘的卡路里,久而久之就不那麼愛番茄醬了,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看似二元的分法,構成的因子比想像中的還要複雜,但是我們不需要成為番茄醬,不論是料理或是生活品味,開放面對不同的喜好,接受你和另一半在私領域差異,若是涉及公領域,像是居家空間佈置、共同旅遊行程等,適當溝通知道彼此想法後一起找到共識。

也許走入婚姻以前,自認對另一半多數的價值觀,中間也曾經歷磨合,然而從彼此認定可成為度過往後餘生的對象,那一刻起,就算經歷共組家庭的工程,也無法成為對方。吃食是重要的日常,因為口味不同讓彼此能意識到「是啊!我們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如果能保有這樣的態度,在婚姻中也能讓雙方站在這樣的角度來看待每一件事情。

婚前面對不同的彼此尋求成長,婚後也應是如此,有時覺得這像是跳著雙人舞蹈,舞步相異,但透過彼此的默契與合作婆娑起舞,完成魅力動人的表演,雖然並非舞者,但想必在台下的練習也是花上十足的努力,不同的曲目就會是不同的排練,而婚內面對的課題更加多元,從柴米油鹽、生活樣貌到工作,對待不同議題的看法,成為更緊密的家人,並不是雙方的一切都要被同步,隨時懷抱著開放與願意溝通的心,能讓彼此真正成長走向更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