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正確超煩的」或許是很多人這幾年的心聲。到底為什麼,我們對它總是又愛又恨呢?如果沒有政治正確,我們會回到一個「一切都比較單純」的世界嗎?

政治正確到底是什麼,能吃嗎?

在上一篇,我們談到史嘉蕾喬漢森對政治正確的看法,她在一場對談中,說了「藝術應該對政治正確免疫」的話,引發輿論爭議。不過,所謂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PC)到底是什麼?又為何,它好像成為一個「髒話」,人人避之唯恐不及?根據《美國傳統英語字典》(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

「一種特定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特別描述一種自由派的觀點,關注並促進不同種族、階級、性別、性傾向族群之間的包容,減少冒犯。」(Conforming to a particular sociopolitical ideology or point of view, especially to a liberal point of view concerned with promoting tolerance and avoiding offense in matters of race, class, gender, and sexual orientation.)

根據《牛津字典》「政治正確」字彙的興起大約在 70 年代末。80 年代以後,它漸漸出現在美國的報章雜誌中,並簡稱 PC。

心理學者 Gregg Henriques 定義,它還有以下幾個特徵:

1.承認不同種族、性別、階級帶來的不正義特權
2.承認作為特權階級,個體應該試著減少這種權力不平衡的現象
3.鼓勵弱勢群體發聲,指出過去曾受到的噤聲、削弱與被邊緣化的事實

為何人們討厭政治正確?「開玩笑幹嘛這麼嚴肅?你在剝奪我的言論自由嗎?」

不過這種雜揉政治與社會正義的意識形態,轉化成語境使用時,卻跟史嘉蕾的感受一樣,讓很多人都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當「政治正確」漸漸被轉化成一個貶抑詞彙。甚至有人將遵守政治正確的人們,嘲諷地稱為「SJW」(Social justice warrior),即「社會正義戰士」或「正義魔人」。

「以前笑印度人英文很爛都沒事,現在居然要道歉?」

「菲傭外勞都是番仔,跟『移工』不就一樣?換句話說會讓他們過得更好嗎?」

「只要人類還顧忌政治正確的一天,就沒有『真平等』,真平等應該是我開任何人玩笑,都沒關係的世界啊。」

許多人討厭政治正確,大致上有幾種原因:

1.「政治正確,對我有好處嗎?」

在過去,我們從小生活在一個充滿偏見的世界,公主有一種樣子。男人有一種樣子。同性戀有一種樣子。原住民有一種樣子。許多習以為常的笑話,成規,其實都是刻板印象。不過,當這樣的「無意識偏見」(Unconscious Bias)終於被指出來,代表著我們應該要產生改變。

延伸閱讀:D&I 策略間|你也無意識偏見了嗎?真正的平等,不是包容而是共融

產生改變,是很不舒服的。許多人沒有感覺到自己和這個好處有關。尊重少數聲音,把女性當成獨立個體,支持同志成家的權益,在他們過去的成長經驗是相對匱乏的。

我們對於「政治正確」的世界,還沒有足夠想像力,自然會帶來許多被放大的恐慌。

2.「挺政治正確,反而會害到我吧?」

這種認為會害到自己的心態,源自於所謂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指的是當群體中的部分個體位階提升,往往會導致其他族群的不滿,認為自己產生了損失。當「政治正確」成為趨勢,人們開始擔心,我會不會被女性踩在腳下?原住民會不會隨便就能拿到更多席次?我是不是再努力都沒有機會了?

許多人聲稱,政治正確將會造成逆向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亦即,原先作為優勢族群的我們,反而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會被打壓與歧視。這種相對剝奪感,更時常隨著大眾文化、媒體社群,擴散成「被放大的集體恐懼」。

也有許多特定群體或政治人物,藉由放大相對剝奪感,造成集體焦慮。

2019 年四月,西班牙大選,極右派「聲音黨」(Vox)的政策是反對 LGBT、反對女性主義。主打女權太高張的他們,得到大批死忠支持者,反對墮胎,反對同志權益。在競選廣告中,將「同志」跟「女性主義者」比喻為半獸人,是侵略美好家園的怪物。

結果呢?在第一次參與國會大選時,聲音黨拿下 24 席,佔全體席次的 10%。它成功喚起人們的恐懼並轉換成實際行動。


圖片|來源

3.「政治正確,就是在強化歧視啊」

有人討厭政治正確,因為認為它就是種實質歧視。「真正尊重同性戀,就是不要強調他們是同性戀。」他們主張,消弭個體差異,才是一種真平等。

不過,不同群體,自然有希望被稱呼,被對待的方式。如何稱呼永遠不只是「形式」上的,語言塑造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從語言開始修改起,有一天,確實是希望歧視能夠消失。

延伸閱讀:性別觀察:生活中的妳與她,是強化刻板印象、還是尊重陰性脈絡?

如果政治正確有終結的一天:代表不再有人因「不正常」被欺負(對吧)

 回到史嘉蕾的故事。她曾說:

「我個人覺得,在一個理想世界裡,任何演員都應該能夠飾演任何角色,以任何形式,並且免疫於政治正確。這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儘管它好像不是這麼被人們理解的。」


圖片|來源

現階段「政治正確」,在語言上或許仍確實是一種對少數族群的「標誌」和「禮讓」。也確實,並非所有人都希望被如此對待,但我們也知道,語言會隨著脈絡與情境產生改變。

「政治正確」並非鐵板一塊,更重要的是,隨著這些爭議,我們也慢慢體認到,政治正確與否,必須回溯到每一個語言情境的當下脈絡,挑選最適合發生的語言與行動。

事實上,好萊塢並不是唯一特立獨行的產業。許多企業也都漸漸重視「多元共融」政策,包括鼓勵丈夫請育兒假、支持 LGBT 員工等。政治正確或許對某些人來說「很煩」,但與此同時,它也是某些人能夠爭取更好生活的繩索。

幸福從來不是零和遊戲,而是團隊的積分加總。當少數族群過得更幸福,不代表我的權益會被完全剝奪。如果現階段你感受到不舒服,請相信,它只是一個過程。

我們都在為了更好的未來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