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生生理女孩或男孩不是重點,真正重要的是:我們不斷地帶著性別意識去生活,希望有一天孩子能不再被「性別」定義。

文|雙女

年近三十,朋友們一個一個結婚生子,職場上也常常聽到誰誰誰又生了兒子或女兒,接著就會聊到生男生女哪個比較好的話題,而身邊越來越多人的回答是:「我比較想要女生」,現在我聽到這句話,心裡面卻是五味雜陳。

他們想生女孩的理由通常很普遍也很簡單,不外乎是小女孩的時候比較乖、會聽話、可愛、不像男孩那麼野、可以幫她們打扮得像公主,再來就是說她們長大後會比較孝順、貼心、願意幫忙家裡、比較擅長做家事。

但正是這種普遍,富含著隱憂。

女孩本性真的比較乖而男孩比較調皮搗蛋嗎?還是這只不過是父母和社會把男孩女孩分別教育成這樣的呢?還有,乖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一個孩子聽話,就是乖嗎?為什麼大人們總是開口閉口都是乖呢?如果孩子都必須透過聽話、達到父母眼裡乖的標準,才能知道自己個體的價值以及決定自己的事情,那麼符合這種標準,可能一點意義也沒有。

我想,如果孩子所有的一切都必須照著父母親的價值觀和思想走,那麼這個社會大概一點進步也不會有了。

延伸閱讀:當女兒對我說:媽媽,我不想當女生

況且,孝順、貼心、願意做事及擅長做家事等這些特質,很難判斷是個體本身就具備,還是生長過程中父母及周遭的人試圖強加上去的,如果一開始就設定女性應該有這些特質,那麼本身並沒有這些特質的她們,又得承受多大的壓力?相對的,如果一開始也認定男性不具備這些特質,是不是抹煞了他們的人格發展及能力呢?甚至可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像女生很娘」,怕被其他人當笑話。這些特質應該成為個人的選擇題,根據能力和意願,讓每個人選擇要不要培養,而非僅僅是因為與生俱來的生理性別,就被迫依據刻板印象來發展。

另外,這個社會目前對女性其實還有太多歧視及不友善的地方,出社會以後遇到的事情只會更加複雜,不單是小時候那種規定女生要穿裙子男生得穿褲子的情況了,比如職場性騷擾、孕婦工作權、育兒權益等等。有時候是制度上的問題,有時候是整個社會價值觀以及生活在裡面的人們共同創造出來的,就算制度變得相對友善或有保障,但身邊的人如果觀念沒有跟著改變,整個情況恐怕也不會太樂觀。  


圖片|來源

像是最近討論度極高的日劇〈我要準時下班〉裡女性角色所遇到的問題,一位生產後重回職場的職業婦女,一心急著要讓自己趕緊回到工作崗位,而失去以往工作的初心和行事風格,讓同事間的氣氛緊繃,太過於想證明自己的同時也疏忽了一些細節,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又操之過急的情況下,反而壞了事情。雖然公司福利完善,產假及育嬰假這方面看上去也沒有刁難,但當初宣告懷孕的時候,公司就馬上把她從負責的專案中退出,讓她產生了不信任感及壓力,回歸後也逢人就被問「職場跟家庭真的能兼顧嗎?」,彷彿生育後回歸職場,是一件必須被質疑被放大的事情一樣。

延伸閱讀:【周芷萱專文】我不當社會的寶貝女兒

工作時鞭策自己不要太在意家裡的事情,孩子發生狀況時又確實無法專心一意於工作上,同事和上司單純的關心也都會讓人過度敏感,職場與家庭間的進退,的確很難拿捏,儘管先生已請了育嬰假要負責照顧孩子,但世俗的眼光和旁人的言語都會不經意透露出「有個好老公,妳真是太幸運了」或者「有這樣的老公,真是太難得了」,彷彿維持這個婚姻全是先生的功勞而自己一點努力也沒有一樣,她的母親甚至還苛責她沒有盡到做妻子跟母親的責任,只因為輪到先生照顧孩子。

先生願意照顧孩子就被捧得像是救世主,可是同時在多少人眼裡,身為一位好妻子卻只是「應該的」而已?

婚前,那位女性也是個勇於爭取自己權益,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角色,當時能為自己權益說話的那些過往身影,婚後好像風輕輕一吹,就煙消雲散了。

生女兒真的比較好嗎?我反而覺得令人擔憂的問題會更多呢,擔心受欺負、權益被剝奪、不被珍惜、生孩子的時候還要承擔莫大的風險,光是想到這些,我就不會說出那樣的話了。

生男生女,都是禮物,只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父母能拋開性別刻板印象,讓每個個體自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