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自卑情結嗎?自卑可分作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這種「比不上」的感受,會在你成長的過程影響你對自我的評價。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今天我們來聊一個後台有很多人提問的問題:自卑。

有一些人的自卑,在言行舉止中很容易被看出來。也有另一些人的自卑就會更加隱秘許多:你發現他們自身符合大眾眼裡的優秀,卻頻頻找一些「實在不怎麼樣」、對他們並不好的對象;或者明明有很好的工作 offer 卻總是選擇一些在別人看來會低於他們能力的工作;或者更微妙的,讓你覺得他有些遙遠,似乎總和他人保持一定的距離。

這些表現背後的原因都有可能是自卑。什麼是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人又是如何形成一種自卑情結的?為什麼我們說自負可能是自卑的一種偽裝?


圖片|來源

自卑感:一種「比不上」的感覺

自卑感,是指一種「比不上」的感覺(feelings of inferiority)。

自卑感來源於「比較」,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它可能是在與外界他人的比對時,所產生的一種「比不上」或者「比較弱」的感受,也可能是在與自己的理想中標準的對比中,所感受到的「無法實現」或者「能力不足」。這種比不上或能力不足,就可能威脅到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存在的價值。許多人還會將這種自卑感壓抑到潛意識的層面(Moritz, et al., 2006; Warta,2008)。

同時這種「比不上」的感覺,也驅使著個體做出一系列行為,來補償(compensate)它所帶來的脆弱和羞恥感(Moritz, et al., 2006)。不同的人在面對自卑時的補償行為有所不同。有些人會仍然通過加倍努力來證明自己,哪怕取得小小的收穫也是對這種脆弱和羞恥的抵禦。而另一些人則選擇以迴避他人的方式來逃避自卑感。他們認為只要不與他人往來、並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就能夠避免「比較」的場景,也就不會產生自卑了。

推薦閱讀:揭開巨大面具下的渺小自卑:心理師的自我療癒課程

這就導致前者更有可能取得卓越的成就,自卑感對於他們而言更像是一種內在的動力;而後者就有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不合群的人,自卑感讓他們變得更自私、更自我為中心(Mitchell,2015)。同時,後者也更容易成為那些有自卑情結的人。

一定程度的自卑感,是每個人都會體驗過,也是正常且健康的。而自卑情結卻往往會是不健康的。

更負面的惡性循環:自卑情結

自卑情結源於人們的自卑感,但它更持續,有自卑情結的人會在很多方面、很多時候、持續感到自卑。它更像是一個讓人難以逃脫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個體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或否定。

自卑情結,由阿德勒心理流派(Adlerian psychology)的創始人 Alfred Adler 最早提出。他認為自卑可以被分為原生自卑(primary inferiority)和次生自卑(secondary inferiority)(Warta, 2008),而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之間的糾葛就會使人陷入一種自卑的惡性循壞,人的自卑情結就產生了。

1. 什麼是原生自卑?

原生自卑產生於兒童時期,是人們在面對外在環境時所體會到的不足感(insufficiency)(Sicher, 1991)。這種不足感可能因為個體生長發育的速度落後於同齡人、出生於貧困的家庭環境、或者不當的家庭教育等等。

其中,不當的家庭教育是導致原生自卑形成的最常見原因。不當的家庭教育可能使得個體在童年時時刻刻都感受到無助(helplessness)、始終認為自己比別人弱小/愚笨,或覺得自己只能依賴別人等等,而這些都是個體最初自卑感的來源(Wexberg, 2016)。

例如,父母不斷強調孩子的缺點、所犯的錯誤,或恐嚇孩子說「別人都能把書念的這麼好,你為什麼不行?念不好書將來長大有什麼用?還不是就是混吃等死?」 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教養之中,會讓孩子始終認為自己就是比不上其他人,從而產生最初的、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人在面對原生自卑時的自我保護

Alfred Adler 認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傾向(safeguarding tendency)(Ansbacher &Ansbacher, 1964),它有點類似佛洛伊德所說的自我防禦機制。不同的是,自我保護被個體用於抵禦外在環境對個體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我們在與他人比較時產生的自卑感),而自我防禦機制則是用於解決來自個體內部超我(內在道德標準)和本我(內在衝動)之間的矛盾。

因此,Alfred Adler 認為兒童在面對原生自卑時,會發展出一個虛構的目標(fictional goal)來幫助自己從自卑的感覺中解脫出來(Ansbacher & Ansbacher, 1964)。這種虛構的目標通常能夠給人以努力的方向,帶給人積極正面的感受,減輕自卑帶來的負面感受(Mitchell, 2015)。

例如,兒童時期家庭環境十分貧困的人,認為自己「一無所有」而感到自卑,這種無助的感覺,會讓他們虛構出一個擁有很多很多金錢財富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此時此刻自卑的感受,從而獲得繼續生存和努力的動力。

兒童時期家庭、人際環境惡劣,遭遇了很多創傷的人,容易虛構出一個「長大要做孩子的拯救者」(包括老師、心理醫生等)的目標,幫助他們平衡痛苦和無助感,找到活下去的勇氣。

2. 什麼是次生自卑?

次生自卑則是指,產生於個體成年時期的自卑感,即當成年後的個體發現,自己並沒有能力實現自己虛構的目標或內心的標準時,所感到的自卑(Warta, 2008; Wexberg, 2016 )。引發次生自卑的事件,可能是失敗的求職經歷、不理想的學習成績等等。

次生自卑會迫使人們回到原生自卑找尋原因

次生自卑會喚起人們心中的恐懼、羞恥、脆弱(這些與原生自卑緊密相連的感受),和對原生自卑的記憶。那些有著原生自卑的人,在面對次生自卑時,會傾向於認為就是因為自己很無助,自己比別人弱小,或者自己總是需要依賴別人,才讓自己沒有能力去實現心中的理想(Warta, 2008; Wexberg, 2016)。

成年後發生的事,彷彿是對幼年時自卑的佐證。他們很難相信失敗是一時的,他們自身還可以做到更多。

這樣,原生自卑與次生自卑的糾葛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原生自卑使得人們為了自我保護而發展出了一個虛構的目標,這個目標卻又讓人在成年後產生了次生自卑,次生自卑往往又會把我們帶回到自卑的原點。就是這個看似矛盾的循環把很多人困在了自卑的情結裡。

推薦閱讀:憂鬱症男人:自傲又自卑,是不是我還不夠好的輪迴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偶然的打擊並不會讓人永久地困在自卑情節裡,而是從小到大,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挫折、失敗不斷消解個體的自我價值感的同時,個體又遭受到了來自父母、同伴、老師、同事的嘲諷和指責,才使人在自卑的情結裡越陷越深。


圖片|來源

自卑情結可能有哪些表現?

陷入自卑情結的人會有許多不同的表現,以下是一些,不同的有著自卑情結的個體可能有著其中一種或多種表現(Warta, 2008; Mitchell, 2015):

  1. 做事十分害羞、膽怯、猶豫不決,甚至無法承擔任何個人或與工作有關的責任,因為他們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勝任,這種自我懷疑也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不安全感。
  2. 從社交圈消失,拒絕與他人往來,因為他們會認為,就是因為有了與他人的比較才會使自己陷入自卑的困擾,如果脫離社交,自己就可以避免受到自卑的困擾了。
  3. 與前一種人相反,有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需要通過持續地、過度地尋求他人的關注,來獲得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長期以來的自卑和低自尊,使得他們沒有辦法肯定自己的價值,只能依賴外界的關注/評價來對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
  4. 異常的爭強好勝,攻擊性強。還有一些有自卑情結的人會表現出很強的好勝心,他們希望通過表現得強大來彌補內心自卑的感覺,這也被看做是一種個體希望打破循環做所的補償式的努力。   

自卑和自負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事實上,自負情結很可能只是自卑情結的一種偽裝。

每個人都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一系列的人生目標與理想,獲得名利、掌控感、成功或是幸福等等。不同的是,自卑情結的人內心充滿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一方面他們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們又會做出很多努力來減輕自卑帶來的不適。

例如,前文提到的,他們可能會表現得比常人有更強的好勝心,這就是他們所做的一種補償式的努力。

當這種補償用力過猛的時候,就會發展出一種「自負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也就是把自己偽裝得比別人優秀,來掩蓋內心的自卑感(Mitchell, 2015)。當一個人感到自己很弱小,有一種方法可以讓他感到自己很強大,那就是去使得別人都感到他們自己很弱小。

所以,那些以言語貶損他人、抬高自己的人,用暴力脅迫他人的人,或者認為世界上唯有自己最具魅力的人,看似表現得很自負,其實這些行為都是他們內心自卑的偽裝,也是他們為了逃離自卑情結所做的努力。真正的強大,不需要通過讓別人感到弱小來獲得。

另外,自卑和自負也都是自戀人格的可能表現。自戀人格的人始終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可能會認為「我就是最優秀的(自負)」或者「我才應該是最優秀的,即使現在看上去不是(自卑)」(Pappas, 2011 ; Kreger, 2014)。也就是說,有些自戀人格的人會表現出自負,而另一些自戀人格的人則會表現出自卑。

表現出自負的人,又被稱為浮誇型自戀者(grandiose narcissists),他們相對較不敏感但十分自信。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優秀,並且當他人對自己沒有表現出應有的尊敬/崇拜時,他們傾向於報復或對對方產生極度的憤怒(Kreger, 2014)。這類自戀者需要他人表達對自己的尊重和崇拜,因為他們認為那是優秀的自己應得的(deserve)。

表現出自卑的人,又被稱為脆弱型自戀者(vulnerable narcissists),他們通常在情感上十分敏感,時常感到無助、焦慮,害怕被拒絕或拋棄,他們的自戀主要是為了安撫內心的低自尊感(Kreger, 2014)。他們通常會非常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同時對於他們而言來,自他人的關注,無論是積極或是消極的都是一種對自我價值的肯定(assurance)。

推薦閱讀:你不需要總是堅強:五個面對脆弱的方法

然而這兩種表現的人,本質中的自戀的部分是相通的。

那麼,如果你感到自己可能是一個有自卑情結的人,又或者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偽裝自負的自卑者,應該怎麼辦呢?(Warta, 2008)

要知道,自卑對人的影響並不是「非黑即白」的,自卑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能夠給我們一些努力的動力。

需要把次生自卑和原生自卑分割開來看待和處理。如果你覺得自己有一些原生自卑,你需要更好地理解到過去對你造成了怎樣的影響。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你對自己的評價可能是過低的。你也需要不斷告訴自己,你現在遭遇的挫折並不是因為你小時候就體會到的那種,自己不如別人的感覺。而只是一個可以被處理的現實事件。

需要認識到你的環境已經和過去不同了,你可以、也有機會重新獲得一個對自己的評價,但必須從不斷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小評價開始積累。把惡性循環變成正性循環。

持久穩定的友誼(或好的更加親密的關係)也是我們應對自卑的緩衝器(buffer)。朋友可以給我們一些積極正面的鼓勵,提醒我們關注自己的優點,這些對於有自卑情結的人而言,朋友的肯定都是對他們努力改變的一種肯定和正向強化。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