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看房間對個人建立界線的影響!讓孩子住在你家裡,也能透過「房間」學會建立界限與找到安全感。

看到很多人分享這篇教養文,其實很可以體會父母的用心,也理解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子女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界限」,我相信這兩年越來越多人重視這話題,而我其實也很肯定,父母買的房子,本來就不是孩子的,而當孩子願意尊重這一點,不將自己所擁有的視為理所當然時,是很值得慶賀的。

但當我們談到界限,我就要來跟大家分享,我上了多次心理界限訓練,其中一環我們去探討物理界限如何影響心理界限,我們就是從「房間」著手。因為在房間裡,我究竟擁有什麼,我是否擁有自主權,也象徵著我是否可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我獨立的意識。那一道房門,也象徵著我是否可以擁有界限,有自由邀請人進入,在心理上則是,當我遇到讓我不喜歡的人,我是否有權力憤怒和拒絕,而不是不允許自己憤怒?還是下意識的覺得自己沒有權力決定我要喜歡與否?

推薦閱讀:爸媽離婚、性愛成癮、遺失安全感:面對孤獨的成長心理學

在我個人房間歷史的變動裡,我意識到這有趣的現象。


圖片|來源

小學時期父母的房間有家人共用的浴室,因此我小學時期必須要進入父母房間洗澡,但有趣的是,一旦夫妻關係夠穩固,或彼此渴望親密感時,自然會覺得夫妻界限被介入,而適時用物理界限鞏固。因此我記得四年級後,父母就換到另一個房間,甚至父親為了屏除我們孩子說進門就進門的習性,在門上掛風鈴外,又要求我們進門時詢問是否可以進去,這兩道「房門」手續來建立孩子跟父母之間的界限,而這麼做就適時保護夫妻之間的親密度了。

也因為父母的示範,讓我意識到「房門」的重要性,它區分了你我,當「你」要進入「我」的空間,你必須告訴我,並獲得我的允許,有保護關係與限制被破壞的功能,讓他們得以鞏固夫妻親密感。

但雖然父母自己的房門是如此,我自己就沒有這麼幸運了,父母依舊承襲著孩子不需要有獨立的意識和空間,因此我被換到父母原本住的房間,在我小學和初中一早家人會出入盥洗,當哥哥高中住校時,我就會不時跑到他的房間去睡覺,就為了自己的界限不被侵擾,即使不斷被母親碎念,也經常往哥哥樓上的房間跑。

推薦閱讀:孩子教我的十二堂課 第七課:相互尊重

對我而言,所謂我的房間,並非都是我的物品,有父親的書架,大家共用的浴室,以及全家人曬衣服的陽台,住在這個空間我非常不舒服,也不覺得這是「我的房間」,慶幸的是,我跟哥哥一樣高中離家外宿,雖然一開始是學校六人一間的宿舍,但後來則是單人房,真正擁有自己的空間。這樣的離家經驗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讓我重新確立了「我」的概念,以及所屬領域的界限,當我在自我認同的黃金時期確立這些概念後,就很難回得去了。你擁有你的界限,就擁有在界限中的自由和控制感,在界限中你感覺像真正回到家的安全感。


圖片|來源

所以當我們擁有界限,我們會越來越確立「我」與「你」概念的分野,不會覺得我都需要聽你的,我只能依賴你或被你決定,而當自己有不同的聲音時,感覺充滿罪惡和不安。同時,當我們擁有了界限,我知道在我所認定的「家」裡,我是安全的,我擁有隱私和安全感,當孩子缺乏隱私感,會覺得自己的物理和心理環境都容易被入侵或窺探時,就容易有自我監控的行為,也就是習慣性覺得有錄影機看著自己而無法輕鬆做自己,也容易在受人檢視時,有難以言喻的羞愧感。

可是親愛的,我也只能告訴你,這是我在安全感訓練和心理界限訓練時,所看到的現象與學員的故事給我的學習,回到這個教養的經驗中,我相信當父母的愛,是被孩子所理解,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孩子是真的懂了,還是學會不鬧了?當孩子變得乖巧懂事,究竟是他真正懂得父母的用心,還是他恐懼當他在有情緒,就會失去愛,就會被遺棄?

而這依舊需要在後續相處裡確認和澄清,給足孩子不需要恐懼的安心,讓愛在彼此間流動與被保證,就非常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