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國際父親節後,我們希望掀開父親的神秘面紗,每一位父親,都曾是一個男孩。你的父親在你印象中或許焦慮,憤怒,都是因為他曾是一個孤單的小男孩。

這個週末(18),國際父親節話題很熱鬧,每年 6 月的第 3 個星期天是全球的父親終於能好好被愛的好日子。這一天,《紐約時報》不如以往提倡父慈子孝、如大樹的爸爸偉大強壯,而是以〈男子漢教育其實不利於男孩的成長〉一文直指從男孩到父親這條路,多長、多遠、一路難行。

以愛為名的母職深化阻礙了女性的人生發展,父親何嘗不是?在家庭的位置裡許多父親憋屈,孩子畫起「我的爸爸」畫像五官總是模糊、孩子分享家庭記憶時談的總是母親。他的背影被經濟期待拉得很長,一個父親該是功利導向的,孩子多少聽過父親當兵時的勇猛故事、白手起家的志氣、父親倚老賣老的指揮姿態,一個父親背後,要累積許多的榮耀勳章:真男人、男子漢、男主外。

直到有一天,我們在父親認老的五官裡讀出了脆弱,直到有一天,我們在父親的道歉裡看見了他缺席時的焦慮。父親的生活史上有大片空白,沒有與孩子朝夕相處的親密、沒有為孩子擦淚的柔軟、缺乏表達愛的空間。我們一直以為男性是理性的動物,於是剝奪了男孩情感的權利,Edward Tronick 研究近三十年男嬰與母親的互動,證明:在感情方面,男孩天生比女孩更敏感。

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的男孩沈默寡言、忍耐痛苦、限制情緒?

一個男孩的沈默,將是未來一個父親對家庭的落寞。關於錯誤的情感教育,很適合一起讀《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這本書,我們分析其中男孩建立的不同「關係」,去想像從男孩到父親這條路,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我們但願藉由改變「錯誤的情感教育」,讓他,有更多成為男孩的「其他」選項。

情感教育 01:拒絕殘酷文化,再見男子氣概

美國曾對 15~19 歲男性青年做男性意識(masculinity idology)信任度訪談調查,男孩們普遍相信:男人受人尊重是很重要的;談論自己的難題意味失去尊嚴;身材矮小很可恥更要具備體力;男人不必做家務事。男孩模仿家庭與社會的性別人際關係,發展出了複製且建立自己認同的社交模式。

為何男性以為自己要堅毅勇敢?讓我們從男孩的懲罰文化談起。

2016 年電影《神鬼獵人》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影片,在野地蠻橫求生的意志與果敢也為李奧納多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影片以「苦其心志」去雕琢一個男人以肉搏完成自己的過程。歌頌雄性激素的電影不是原罪,血債血還的復仇、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一向是鍛鍊男孩成為男人的唯一路徑。體罰教育是其一,「男窮養、女富養」的邏輯思維除了將女孩推入永恆的被保護困境,也將男性帶往一條粗暴的路。每一個在青春期曾極端反抗的男孩,可能都有一對有暴力前科的父母。

男孩接受「力量的教育」,比起與孩子談論善良與情緒,父母更擅長用體罰告訴孩子不能做的事。比起讓男孩在情感上認同自己、父母更期待養出一個獨立健壯的男孩。

在進入同儕階段,男孩又進階地接受著支配與被支配的「殘酷文化」。世界名著《蒼蠅王》裡以一群 6~13 歲的孩子為主角,寫在荒島上的殺戮故事,以民主為標的,他們必須選出領袖,在那樣的世界冷靜與理智行不通,只有強悍與暴力可以生存。當多數女孩們被社會指使讀著《小美人魚》時,男孩們正在經歷每一天真槍實彈的《蒼蠅王》。

在透過結盟建立安全感的秩序裡,男孩必須不斷變強,成為男子漢,收集「男子氣概」的星星貼紙,成為「成年的男人」。甚至這樣的習慣裡潛藏著「抗拒陰性氣質」,他們會有意識的攻擊有溫柔、同理、脆弱特質的女/男性。通過這樣的攻擊完成自己的競爭——一個夠格的男孩。

推薦閱讀:專訪蘇芊玲:台灣性教育,最大的瓶頸是恐懼與無知

男孩們對自己殘忍,似乎也沒必要對其他男孩仁慈。青春期特別容易延伸出了「恐同性戀的霸凌」、「長得夠高生理尺寸越大就是強者」、「用運動細胞排出階級系統」......等。一個男人的沈默至此開始,他們為什麼需要體諒痛苦?自己一直都在痛苦的循環之下。他們為什麼需要有同理心?當你軟弱就釋放了他人攻擊你的機會。

錯誤情感教育:男孩不能哭、男孩要通過體育或是競賽類活動證明自己的力量、男孩要藉由貶低女孩價值來建立自己的尊嚴。

情感教育 02:一個支持孩子自由生長的家庭

1997 年一份論文(Paternal involvement: Levels, sources, and consequences.Pleck, Joseph H.)表示父親對孩子的照顧參與度相較 20 年前提高 15%,顯示父親在性別意識啟蒙後開始投入家庭照顧,實踐父職,也點出父親的照護多為任務取向,沒有抵達小孩的情感核心。許多父親表明在孩子嬰兒時期深感自己的無能,例如他們無法代替妻子餵奶,在滿足孩子的生理機制上無法獲得認同,就這樣失去一次又一次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機會。

父親確實是男孩成長路上很重要的典型,父親通過假日的投球活動傳授給男孩力量,男孩不但從父親的認同建立驕傲,通過父親的期待去完成自己的身份。一直到青春期他開始察覺父親不是全知,與父親的「教導者、護衛者 」角色產生衝突,父親與男孩的情感距離愈加遙遠。父子關係缺乏感情的探索與分享,更缺乏身體接觸,必須加強「互動」的親密連結,才能彌補語言的失落。

同場加映:彩虹媽媽在教會:你總是避談性教育,孩子怎麼瞭解自己?

Emory University 研究人員在2017年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的結果為:父親給女兒唱歌,朝她們微笑的時候更多,使用的語言比對兒子的更具「分析特點」,表現出的悲傷也多得多。他們對兒子的用詞更注重成就,比如「獲勝」和「驕傲」。研究人員認為,父親的語言中表現出的這些差異,也許是「女孩在學習成績上勝過男孩這個一致結論」的原因之一。(紐約時報)

男孩接受父親的命令成長,勝過領會父親的情感成長。

「我了解一個男人 放棄他對孩子的責任所留下的缺憾,不是政府所能填補的。 我們能盡一切可能提供好的工作、好的學校和安全的街道給 我們的孩子,但永遠不足以完全彌補缺憾。我們需要父親挺 身而出,了解父親的工作不是生育就大功告成;成為一個男 人,不是有生孩子的能力,而是撫養孩子的勇氣。我們有必 要關掉電視,和我們的孩子聊聊,聽他們說,了解他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歐巴馬

一個母親與男孩的關係彌補了男孩的情感需求,母親形象經常影響了男孩如何「看待異性」。有些男性擅長展現自己的騎士精神,因為母親從小教會男孩要保護異性、禮讓異性,有些男孩對女性及其厭惡,可能出自童年的家庭創傷、母親沒有給予孩子關係的安全感。母親是男孩的基地,當他需要認為自己是一個能幹的男性,便會向媽媽需索愛與接納;當他需要自主或是要強調他的「男兒身」時,男孩子就會試圖與母親保持距離。

從上一段落父子的相處關係可以理解家父長制特別容易讓父親用來使兒子服從,透過養育機制的權力控制男孩。母親與男孩間則容易出現情感勒索,女人如果無法通過教育或是職場提升自己的地位,在家庭裡的進階便是透過「母親」與「妻子」的身份確立自己的權力範圍。母親把自己的社經地位期望投射在兒子身上,也把很多對家庭的責難類推到兒子身上。或許很多兒子都聽過母親說「你不要變得像你爸爸一樣」。

這種對待男孩的方式錯失了孩子的真正人格,成為一個有出息的兒子、成為解救被父親壓迫的母親,造成男孩成長過程中對家庭的矛盾情感。他既不成英雄(無法超越父親的家父長制),也不成孩子(如果父母把兒子當作實踐社會期望的手段)。

錯誤情感教育:用「期待」影響男孩的行為選擇、以「父親形象」雕琢小孩的成長、以「母親身份」施壓小孩的未來選擇。

推薦你看:心理師教你跳脫情緒勒索:你沒有責任滿足別人

情感教育 03:性衝動與性矛盾,為什麼我無法好好愛人?

一個男孩的青春期需要面對許多互相對立的感受。少年面對自己複雜的內在需求,他渴望性、想要被愛、想成為「真正的男人」。男孩在同儕間少有練習親密關係的機會,女孩的童年可能會以分享糖果、玩具拉攏好友、自組姐妹社群瀰漫著溫柔與愛的氣氛。男孩的社群練習是從競爭開始的,他們少有機會去察覺他人情緒,甚至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不被要求同理,在複雜的情感關係中,迷失的男孩既無法拉下面子表達情緒,也找不到一種新的語言去理解。理解一段性關係,對他們來說比理解情感關係容易許多。

女孩也是男孩通過親密關係成為男人的「過程」,他們一方面需要女孩來支援自己的雄性形象,一方面以屏棄嘲弄女孩樹立男性尊嚴。男孩的情緒生活面臨三大挑戰:親密、慾望與權力。如果一個男孩難以表述自己內心的傷心與孤獨,只會用憤怒或冷淡回應不理想的感情狀態,如果一個男孩難以釋懷自己的性衝動,伴隨而來的將是自己不健康的感情關係。

「男孩子容易性衝動,這些強烈的感受並不全然受歡迎。性衝動有點像是你餓極了,卻只能站在餐廳外癡癡的妄想,因為你身無分文。幾乎所有男孩子都知道如何私下壓抑類似的痛楚,隨著痛楚的釋放,伴隨而來的是羞愧。許多男孩都渴望成長,想像自己有一天自己真的長成大人,可以跟一個真正的女孩做愛,而不必依靠成人雜誌中的插頁。」——《該隱的封印:揭開男孩世界的殘忍文化》

我們的文化告訴我們男孩天生對性好奇,事實上女孩一直被教導要遠離性,否則她們好奇性的程度可能與男孩相同。對性好奇、有性探索並不可恥,重要的事我們的家庭教育或社會教育鮮少教育男孩/女孩什麼是安全的性距離。父母必須假裝自己的男孩不會自慰、手機裡沒有A片、在學校不會傳遞A漫。男孩接受性知識往往少了一成「事實資訊」,A片裡女孩說不要就是要,現實世界可不是如此。

推薦你看:專屬女人的 A 片!看 Female porn 如何標示新時代來臨

然而男孩痛苦的也是他們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可能來自《超人》、《蝙蝠俠》,一段美好的性,男性要強悍擔任支配角色,甚至必須要用暴力去顯示自己輕視女性、充滿力量。男孩會非常惶恐自己的「第一次表現」,多半不美好的第一次會留下深深的焦慮,以致男性後來的性行為會更注重在展現自己的權力。殘酷的社會經驗教導我們的男孩消滅「溫柔、柔軟」等被歸類至「女性化」的感受,現有的刻板異性戀兩性教育與其說是性別教育,不如說是教育男孩女孩如何通過家庭、扮演好各自性別角色的權力教育。

男孩以控制女孩來消除自己的男性焦慮,以拒絕女孩理解自己內心感受來杜絕受傷,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累積了許多無以名狀的「罪惡感」,來自在每次的權力施展中,一次一次,消滅女性的位置,卻又急需女性之愛的矛盾感。

錯誤情感教育:「好男孩教育」期待男生要滿足女生需求、男生必須透過追求文化討好女生,例如:要對女性的人生負責、幫女生提包包、吃飯要男性買單;「性冒險教育」鼓勵男性的性功能連結他的人格自尊、鼓勵男性以性展示權力支配女性、鼓勵男性透過言語霸凌女性取得雄風地位。


(電影《親愛的別哭》)

從自我、家庭談到人際關係,這僅是男性面對強大父權結構較容易被看見的局部,男孩有許多的難題,他們長時間的沈默且不願求援。1991 一項心理學研究(Family talk about feeling states and children's later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emotions)顯示:母親擅長與女兒談論悲傷情緒,與兒子談論憤怒情緒,這是性別社會化的起點。擁抱自己的各種情緒將是未來男性期許性別友善的第一步。

想要男孩有不同的成長、可能成為一位不一樣的父親。最好的方式就是提供他們機會,去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男孩值得擁有人類情緒的全部,值得去更全觀的感知生活。

沒有一個男孩不渴望父母的愛,也沒有一個父親不需要被凝視關愛。我們必須開始重視男性的情感與心靈,甚於他的事業、他的未來、他的社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