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觀察同感高齡產婦,社會恐嚇她們,為了成為母親,她們承擔許多心理壓力,流產、母子擇一、唐氏症寶寶,我們能怎麼一起面對?

年齡壓迫如何走進一位女人的生命?比方說吧,適婚年齡的急切呼告,趁年輕生孩抱孫的殷殷期盼,追尋職涯別忘留一線「生」機的叨念,以及,我們熟悉的「高齡產婦」一詞。

推薦給你:【大 A 專文】遇見對的人,任何年紀都是適婚年齡

猶記得多年前,藍心湄 43 歲懷胎,不到兩個月即流產,以「大姨媽戰勝老大」為題,寫下高齡流產心事,「昨晚老母我房子(子宮)劇烈陣痛,接著是一股傾盆大雨的血崩,今兒個一早就到華陀仙醫報到,仙醫說因為老母我的房子比較老舊,突然要多個老大住是會比較不習慣。」

彼時是 2008,此時此刻高齡產婦的壓迫不減,與日俱增。高齡是中性事實,而面向高齡產婦的醫學解讀與詮釋,諸如流產、卵巢老化、唐氏症寶寶...等,卻是意識形態先行的恐嚇,繪聲繪影地責難這些女人們,是因為妳沒即早準備安排,妳沒能用更年輕適用的身軀懷上嬰孩,多麽可惜,多麽不該,所以妳要承擔起這些心理壓力。

子宮長在女人身體裡,而「想生」與「能生」是場永恆角力,歲月在背後嗡嗡作響,這些女人最後於是成了擔心受難的高齡產婦。

高齡產婦的醫學壓迫與心理壓力

高齡產婦,是怎麼樣的一群人呢?醫學上有話要說。

高齡產婦,英文是 advanced maternal age, 醫學研究指出,34 歲以上之所以稱為高齡產婦,主因是卵巢老化、陰道彈性下降、卵子品質下降,子宮機能不再,因而受孕不易,分娩時容易造成產道撕裂,並且併發症諸如流產、早產、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胎盤早期剝離等的機率也比年輕產婦來得高。

根據臺灣國民健康署 103 年的資料統計,產婦年齡在 29 歲以下者佔 34.6%,30~34 歲間佔 42.4%,35 歲以上則佔 23%,因應晚婚以及遲育風氣,有逐年漸增趨勢。


圖片來源:六張圖帶你看台灣高齡生育現況

高齡產婦尚有細分,分為高齡初產婦與高齡經產婦兩種,分別指向 34 歲後初產,與 34 歲後再產的女性。

醫學以身體為軸,指出女人身體老化可能產生的問題,而數據很清楚,當代女性從家庭解放走入職場,追尋自我有理,家庭不再是唯一依歸,甚至也不是必帶選項。我們心知肚明,晚婚與不婚是個人選擇,遲育可能是家庭共同決定,那麼「高齡產婦」的心理負擔,是否不該由女性一人來背負?

甚至,如何將醫學事實衍生的心理壓迫從「孕婦」個人身上移開,回歸體制思考配套方案,給高齡產婦一條安心之路;並且轉換「個人壓迫」為「共同需求」,以科技之力,提供援助,更是我們下一階段的突破可能。

事實是,即便政令宣導喊得沸沸揚揚,女人要早點替自己想,要及早生產報國;媒體報導多有張牙舞爪的恐嚇,已都不再阻擋女人去追求自己嚮往的人生了。

推薦給你:寫給害怕生孩子的妳:回到「為愛而生」的初衷

那麼我們會期待,未來有更多人能跟高齡產婦站在同一陣線,讓她們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感到心安理得。

想生的時候再生,不該是一件壞事

近期的研究,也開始替高齡母親翻案。

倫敦政經學院(LSE)及德國人口研究所的研究報告就指出,隨著時代進步,高齡母親的特徵有巨大變化,她們多半是受過良好教育,擁有較高社經地位的一群;高齡母親的孩子在認知測驗的表現上,也優於年輕母親生下的孩子,背後體現的其實是高齡母親握有更多資源與條件。

「年齡增長本身就是優勢,我們有更多經驗,更強的心理適應能力,足以包容子女的複雜情緒,而年紀較大的母親有更多資源,也有更多時間餘裕養育子女。」——論文《高齡母親與兒童的認知關係研究》

看回亞洲的高齡母親們,范瑋琪懷上雙胞胎時,正值 38 歲,她提到自己打排卵針,好不容易盼來飛翔兄弟,曾聽過醫生的警告,告訴她高齡孕婦可能要面對「母子二選一」的危機,讓她馬上展開家庭會議,先下了「棄母保子」的決定;伊能靜,47 歲自然受孕懷胎,高齡懷胎不為別的,以前也沒想過,純粹是因為很愛老公秦昊,才動了想跟他有孩子的念頭。

高齡母親固然心力堅強,但生育產業確實該向前邁進了,產業存在是為了服膺人的需求,以行動回應恐懼威嚇。我們該設計適合年輕產婦與高齡母親的配套,給予所有女性在自己準備好之時,再成為一位母親的自由,而當然,她永遠也該能選擇不成為一位母親,不走入家庭。

那麼,如生命共同體的子宮之於女人而言,更能夠是自我賦權,而不再是生來枷鎖。

我相信也會有人疑問,到底早生還是晚生好?我們想奪回的,無非是讓女人自行決定的權利,讓女人在想生的時候去生,讓女人在想生的時候能生,無論她是年輕或年老,都不該是壞事一件。

當然關於生育與女體的關聯,還有更多的問題可以討論,歡迎參考女人迷過去的內容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