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靈魂飽滿的狀態,可惜我們常常誤以為孤獨就是寂寞,而急著把自己的人生填滿,朋友、飯局、約會等等,好似讓自己空閒下來,面對自己是無比艱難而且可怕的事。別急著認定身邊獨來獨往,喜歡一個人獨處的人是怪胎,也別害怕把時間空下來留給自己,如果要比喻生命的狀態的話,我會說,生命就像一個碗,你要把自己倒空,力量才會進來。

 

不讓自己安於現況的三個方法

對我來說工作是,在其位謀其職。認為工作需要能力、才能的人其實為數不少。儘管是電影或電視製作人、廣告企劃等這些受人憧憬的職業,只要身在其位大多數人都能順利完成工作。當然其中也不乏真正擁有才能的人。不過,人會因身處職位的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而逐漸累積經驗,任何人都能完成一定程度的工作。但要獲得某個職位反而是最困難的事。

此外,當地位得手後,許多人滿足於現狀或習以為常後,就再也無法用單獨者的角度自我檢視,就這麼安於現狀,這種想法使人頹廢。在三十五歲時獲從夢寐以求的地位後,可能每天都朝氣蓬勃、神采飛揚。然而,相同的地位若是五十五歲時才擁有,明明從事同樣工作卻沒有同等耀眼的光芒,是為什麼呢?

這並不只是因為上了年紀的關係,而是人在心中已經有「安於地位」想法的緣故。不論是六十歲、七十歲,每天都保持戰鬥精神的人,隨時都因創意而顯得年輕無比。創意與從事的職業毫無關係。公務員中有人滿懷創意,創作者中也有人了無新意。能否在從事的職業中持續接受新挑戰?能否在尋常事物中發掘新意?

若能將這種方式作為人生信條,就能不斷自我加強。在到達一定年紀前,對於任何工作都會感到緊張或是一年比一年辛苦。然而,若是再過十年用例行公事的心態工作,就可能會原地踏步、毫無長進。這類型的人其實在工作上也累積了一定程度的經驗,因此工作上的表現並不遜色。當昔日風光不再時,是因為確認自己是否安於現狀的機能未正常運作的緣故。

  1. 內省
  2. 培養知性與教養
  3. 寫「日記」

以上三點是我所提出的「自我檢視法」。當你進入孤獨狀態時,就能能量滿滿地接受新挑戰。

1.內省

a.使用「鏡子」內省

通常鏡子是用來確認外表容貌,但這裡要介紹的是「鏡子內省法」。看著鏡子,人都會變得誠實,也會忍不住自言自語說「最近是不是變胖了?」、「表情看起來真陰沉」等。我們可以先從簡單的對話開始,等習慣後,就可以與自己進行更深層的精神性對話。「你正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嗎?」、「你有保持年輕時的氣勢持續努力嗎?」,能夠開門見山地問自己這些問題,就代表掌握了「鏡子內省法」的訣竅了。自我檢視時,鏡子無疑是個好用的道具。

在電車上化妝的女高中生們都會一直看著鏡子。但是,緊盯著鏡子的她們,卻有唯一一個看不見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眼神。唯獨看不見本應散發光芒的眼睛,這是年輕女孩們的行為特徵。相較於其他不會透露情緒的眉毛、鼻子,眼睛就如同「心靈之窗」,會對別人說話。在鏡中看著自己的雙眼時,它也會看著你與你對話。

過去有段時期我曾認真地進行這個訓練。實際嘗試過後就發現,內心馬上就容易萌生雜念,要認真與自己對話需要一段時間練習。「利用鏡子面對自己」可加深與內心的對話,請務必要掌握這項基本技法。據說知名設計師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會在房間裡放鏡子。香奈兒並不是讓人目不轉睛的絕世美女,她在房裡擺放鏡子,除了確認自己的服裝搭配、外表外,對香奈兒來說,照鏡子也是與自己的一種對話。

推薦你看:【插畫】致永遠經典的八位大女子:張愛玲、香奈兒、奧黛麗赫本

香奈兒本來就喜愛哲學,她也相當重視讀書的時間。一個人時她並不是發呆,而是用來凝視自我。像香奈兒這樣重視面對自我時間的人,也深知自己內心深處的孤獨。或許是因為她是在修道院成長的緣故,她也具備了完美的孤獨技法。之後香奈兒與實業家艾提安.巴桑、俄國狄密翠大公、英國威斯敏斯特公爵等多位紳士名流來往密切,也與女作家科萊特、藝術家考克多和畢卡索等結為好友,可說是交友廣泛。儘管人緣如此好的她,在某方面也是與孤獨相當親近。

有趣之處的是,一生未曾遭遇困境、一帆風順的人,時常容易滿足於現況。而總是朝氣蓬勃、活力滿滿的人,其內心深處其實隱藏了陰暗面與過去,為了跨越那些過去而努力。正因為不願再回想起那些陰暗的過去,所以持續不斷地努力。這正是內心那股絕不讓步的熱情。香奈兒就是這類型的典範。雖然心裡一隅懷抱孤獨,但那絕非孤立,反而作為與他人和樂融融的女性而不斷成長。然而,香奈兒可能是想要獨處時就會直接說出「我想要一個人,可以請你們回去嗎?」的類型。雖然

日本人很難直接了當的說,但我們也應該要擁有這般氣勢。確實建立信賴關係後,就沒必要每天晚上喝酒。安排一個人的時間,至於這段時間裡該做什麼?只要看看自己的內心就會明白。

b.真正的內觀法

內觀法是檢視自我內心的真正方法。待在擺滿屏風的房間,每三天到一周、每天十幾個小時持續注視自己。三餐請人送來,用屏風將自己圍起來。內觀期間也禁止接觸新聞、電視等所有外來資訊。在屏風環繞下該思考什麼呢?想著父母、兄弟姐妹、配偶、上司與同事等,至今身旁的人們為你做了些什麼、自己又為他們做了什麼、有沒有給他們造成麻煩等,全部細細回想,親切、善意、嫉妒等情緒一次湧上心頭,就像人生至此的總結算。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會對他人湧現滿滿地感謝。

特別是為我們付出無限關懷的父母,毫無疑問地會抱持感恩心情。就連以前可能曾經用「你這個白痴,老太婆」等不雅言語辱罵雙親的人,也會反省自己的不是。人們鮮少會意識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反而是比較容易察覺自己是如何被愛。其實我們能順利長大成人,是受到許多人的照顧。就算曾有恨之入骨的煩惱,用這個方法就能找出煩惱的根源,然後感到豁然開朗。

「越是認為沒有受到別人照顧的人,就越容易給人添麻煩」,這句話形容得真貼切!我曾在柳田鶴聲先生位於喜連川溫泉的「森內觀研修所」裡進行內觀。內觀是以淨土修行法之一的「身調」為基礎,這是內觀法創始人吉本伊信提出的自我啟發法。雖然是用來自佛教的方法,但與宗教的關係並不大,因此已成為一種常用的孤獨技法。有些心理療法是與內心的傷痛面對面,但內觀法恰好相反,著重於回想他人為你帶來的開心或好事。人對於別人的幫助總是容易遺忘,所以想要突破盲點,就要回想「施與受」當中的「受」,對一切懷抱感恩時自我才能完整。在設施裡體驗的內觀,讓我感到彷彿洗淨了心上塵埃。

推薦你看:【劇場排練筆記】把心打開,才可能感受世界

也有適用於在家單獨一人進行的內觀法。但是,就現實面上來說,要完全與日常生活隔絕實屬不易,除非能有像內觀研究所這樣的特殊場所。連哲學家佛洛伊德都為了瞭解自我而設法自我催眠。利用書寫筆記等方法在家嘗試也不失為是一種方法,若是自己在進行時,可以多多利用筆記用品(順道一提,在前述介紹的設施裡進行集體內觀時,原則上不可攜帶文具等)。在我的課堂中,我會請學生們互相討論,如此一來比起安靜聽課更能有效加深印象。我時常會盡量隨機分組,讓互不相識的學生組成一組。當小組中彼此熟識時,就容易開始聊天,但當所有人都是單獨者時,每個人都會表現出緊張感。利用這股緊張感,我會請學生們分別在紙上寫下對課題的想法。

書寫使人孤獨,書寫的同時就是面對自我的時間。寫完後再面對他人時,就會產生具內涵深度的對話。與尚未深入自我內心就進行討論可說有天壤之別。書寫也是發掘內在的技巧之一。是一種很好的內觀替代法。

2.培養知性與教養

想要客觀自我檢視時,除了使用內觀探究內心的方法外,也可使用教養知識來自我充實。這也正是在孤獨的期間培養富足精神,讓個人魅力大增的方法。但是,日本的大多數人都不懂知性和教養的重要性。這種現象其實很矛盾,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喜愛擁有知性與教養的人,但奮發苦讀、磨練教養的人卻與日俱減。不論性別,可能有人覺得只要擅長聊天、開玩笑就好。但如果能看到風趣幽默的人,偶爾出現的孤單身影,就再好也不過了。

同場加映:「如果你真的是千里馬,為什麼沒人看見?」陳嫦芬給台灣職場人的六個提醒

知識如同深埋心中的地下水源般,若無法獨自一人浸泡於泉水中就無法持續散發耀眼光芒,不管是誰都一樣。因此作為單獨者的時間,他人無法輕易參與,那是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真正的孤獨,與排除、孤立他人截然不同。日文中有「死讀書」一詞,我認為這有貶低他人的意思。這個詞帶有輕蔑單獨者努力唸書,從中還可以感受到希望沒有任何人讀書順利的嫉妒感。英文中也有grind、dig 等同義詞,但還帶有孜孜不倦、勤奮、努力發掘探索等意義。絕對沒有微妙的負面之義。

另一方面,將一切全心投入在運動的人,我們稱為「運動狂」。不過,這是在稱讚那些做到我們做不到的事的人,大多是用一種更為輕鬆的心情稱呼。但是,死讀書卻沒有像運動狂一樣蘊含敬意在裡面。比起與朋友往來,對於比自己發展更好、更優秀的人感到不悅,我認為這是根深蒂固的嫉妒觀念。我們應摒棄這類貶低同伴的意識,專心在磨練自身的教養才對。

獨自在某個領域單打獨鬥的人非常強大。名垂青史的文學家、藝術家,還有些人是沙龍寵兒,長袖善舞擁有廣大人脈。反之,也有人遭遇如同身陷囹圄般,完全無法與他人交談。儘管氛圍與境遇不盡相同,但這些偉人們都曾在特定時期磨練過孤獨的技能,這點是無庸置疑的。以知名創作歌手兼演員的美輪明宏為例,他從年輕時就是表現亮眼、才貌兼備的藝人。此外,他還擁有豐富的學養素質,魅力十足自然不在話下。他本身也時常書籍、涉獵藝術,致力於理性與智慧的培養。足以稱得

上是「豐富孤獨者」的最佳典範。接觸音樂、繪畫與各類藝術絕對是件好事。比起書本,這些事物的情感傳達更直截了當。美麗事物帶給人的感動會喚醒我們心中的希望,無庸置疑地使人強大。

此外,想要磨練教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時,就不能不讀書。獨處時間用來閱讀雖然是理所當然,但在現代社會除了書本以外的娛樂活動急遽的增加,其實許多人是缺乏閱讀這項技能。讀書與否,這兩者的魅力差別會在十年、二十年後完全不一樣。

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也擁有戰勝孤獨、磨練教養的經驗。保羅.奧斯特以寫作為志,但他沒有成為收入穩定的教師或公司職員,因為他無意過著有穩定收入的同時持續寫作的這種雙重生活。他的想法有勇無謀、欠缺現實考量,因此通往夢想的道路上步履蹣跚,他在近乎自傳的著作《真實故事》裡以自嘲方式回憶這段過去。保羅.奧斯特在尚未得志時,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巴黎留學計畫。據他形容,「那段時間彷彿走火入魔般廢寢忘食地讀書」。

回想起那段時間,自己究竟消化吸收了幾本書呢?連自己也難以置信。我閱讀的書為數可觀,形形色色書籍構成的國度與新大陸也被我啃食殆盡。儘管如此,我絲毫未感到厭倦。伊莉莎白時代的舞台劇、前蘇格拉底哲學、俄國小說、超現實主義的詩集。這些都在我腦中點燃星星之火,彷彿有生命般地讓我手不釋卷。
──(保羅.奧斯特《真實故事》)

這些難以計數的書籍,毫無疑問地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養分。然而,人們卻無法將閱讀視為追求靈魂之友,我認為與近年來的占卜熱潮並非毫無關係。占卜結果指出「就這是這種類型」時,人們就會覺得不了解自己的內心也無所謂。若將占卜視為了解自我的跳板倒也無妨,但每每看到那些配戴幸運物、吃什麼會好運的人們,生活完全被占卜支配,我總是忍不住想對他們說「只要停止這些依賴,你就會好運不斷」。徹底了解自己和自我價值觀後,就不會在好運、壞運的認定基準中徘徊不定了。

同場加映: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愛上閱讀的五個好理由

3.寫「日記」

我從高中開始就大量的閱讀,同時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契機是父親對我說寫日記是件好事。我並不是寫下每天發生的事情,而是想起什麼時就在筆記本上,是相當隨性的日記。其實我在孤獨時代時與人見面的機會很少,所以我的日記也可說是思考的日記。兩、三天都空白是家常便飯,我的自我覺醒也是在那個時期,感到在意的事情就寫下。直至現在,我仍有在記事本上提筆書寫的習慣。

長大成人後再翻開當時的日記,都是些無法見人的內容。日記本裡滿是毫不掩飾、全面自我肯定的語句,那時腦海中無時無刻都迴盪著「我是天才、我是天才」的天才鐘聲。看到的當下,真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現在的我如果跟當時的我相遇,我絕對會對年輕時的自己冷眼旁觀。這個無地自容的回憶留待有機會再詳述,接下來讓我繼續講日記。人心容易受到語言及圖像的影響,圖像固然很重要,但如果要培養自我的信念,語言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容小覷。

推薦你看:寫一封信給過去曾經流淚,曾經受傷的自己

將語言如同咒語般反覆複誦的效果非常顯著,但比反覆複誦更厲害的就是寫下來。隨著文字的書寫,朝著目標邁進的熱情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就我自己來說,心中渾沌不明的事物寫在日記上時,腦中的思緒會更清晰最後成為堅定的思想核心。人想要從根本改變思考模式幾乎不可能,畢竟人從某個開始就已經奠定了基本思維。經由書寫可以整理自己的想法,同時也能藉由反覆書寫,使已經成形的理想及想法在心中更根深蒂固。日記就擁有這樣的作用。

書寫也是培養自身孤獨力的技法之一,非得孤獨才能書寫。實際上,書寫是件麻煩又痛苦的工作。包括作家、學者等「書寫專家」在內,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書寫是件擾人的事。就連社會學家兼評論家的清水幾太郎,也在其著作《論文的寫法》裡寫道他下筆前總是煞費苦心,別人問他話時也默不作聲,還要洗好幾次手,不斷重覆這些小儀式,直到窮途末路時才能下筆。雖然開始書寫後就沒有太大問題,但到達最終目的前實在折騰人。

空手道家大山倍達為了專心練習而在山中閉關,甚至還剃掉一邊眉毛讓自己更能全神貫注於修行的故事廣為人知,想到連給人知性冷靜、創作不斷的清水幾太郎在寫作前也被窮追不捨,就忍不住讓人會心一笑。這些故事都讓人備感安慰、引起共鳴。

近年來在網路上公開自己的部落格日記風潮大為流行,雖說是日記,但並不是像我寫的那種不便給他人看見的日記。看到部落格發展的榮景,許多人也開始萌生想把自己的雜記給別人閱讀的念頭,而且這類人意外地多。

對我來說,日記是要在死前想盡辦法也要燒掉的秘密。反觀部落格的文章則完全沒有寫下任何秘密。儘管寫的再多,但也不會把真心話寫出來。換言之,在寫部落格時其實帶有強烈的娛樂性,這與孤獨的技法其實有些出入。

乍看之下雖然增加寫下秘密的機會,但真正想說的卻隻字未提。我想與日俱增的部落客們,並未意識到這點吧。我認為讓別人看見作為前提的部落格,只是練習寫作的方法之一。但本書真正的目的是,不在意他人眼光盡情地書寫。畢竟為自己而寫,才能夠與能量的產出過程相連結。

此時,寫下關於未來的藍圖相當重要。不要因為是不會給別人看的內容,寫法就帶有攻擊性,因為根本毫無意義。請將不甘與懊悔化作彈簧,轉變為燃燒自我鬥志的書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