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第 53 屆選片,最佳紀錄片入圍電影《亂世備忘》記載雨傘革命動人的事發始末。來自香港的作者 Karen 身為影像團隊工作人員,同時也是雨傘革命參與群眾,書寫她對雨傘革命的追懷。


劇照由影意志提供

導演:陳梓桓
香港│2016│DCP│Colour│133min
2016 香港獨立電影節 / 2016 台灣國際紀錄片節 / 2016 溫哥華國際影展 / 2016 捷克 Jihlava 國際紀錄片節 Opus Bonum 及 First Light 競賽入圍 / 2016南方影展紀錄片部分競賽

2014 年香港發生了一場雨傘運動,由青年帶動整個運動的起伏,萬人佔領街道,以公民抗命的方式爭取民主普選。除了各組織的青年領袖之外,還有更多無名的青年參與其中。《亂世備忘》不是運動發展的流水帳,它紀錄了當中最「貼地」的情感:以幽默抵抗悲傷、以憤怒掩飾不安、膽怯卻又步步前行。二十段備忘,鏡頭紀錄的是一群青年在大型抗爭下的「自己」:處理物資分配、搭建帳幕、開辦補習教室和在前線流動佔領,當中經歷團結與分歧,從希望走到失落。

在正面衝突的背後,他們在瑣碎的事務裡,找尋自己參與抗爭的方法;在攝影機背後,導演陳梓桓用影像寫下一份備忘,不要忘記在 2014 年末那個找尋著自己理想和勇氣的自己。

導演在那七十九日期間跟隨着比他年輕的五位主角,看他們如何參與和理解抗爭及民主。過程中,導演與主角建立了一份信任、一份感情。慢慢的,他也成為主角之一,由訪問學生變成被與他們一起共同進退。總長 133 分鐘的電影並非長時間處於緊張嚴肅的狀態,其中惹人發笑的一幕,必定是主角之一的毛毛找人替他認識一個正在自修室讀書的女生。運動中段,大家已沒那麼緊張,輕鬆的面對抗爭。

鏡頭一轉就是吉利蛋的民主英語教室和帶着疲憊,席地而睡的主角。電影除紀錄了年輕人在雨傘運動期間的抗爭外,導演還加入了不少兒時片段,好使觀眾不是透過沉悶的新聞片段認識香港的歷史,而是透過一個男生的成長經歷看香港在這廿多年來的變化。也許是因為加入了導演成長片段的關係,使電影與觀眾的距離拉近,亦讓觀眾透過導演的成長來理解那一輩的年青人。

導演說:「一直以來只是在書上認識『公民抗命』這個詞組。想不到親歷七二的預演佔領中環時會被那種抗命的力量所震撼,促使我拍攝佔領中環的決心。」最後,佔領中環並沒發生,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罷課、黃之峰衝進公民廣場、催淚彈及七十九天的佔領運動。(發放催淚彈翌日,報章均以「雨傘運動」來稱呼是次運動。)但導演依然希望能把香港的大事紀錄下來,亦希望以攝影機提醒警察要注意他們的行為及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


導演 陳梓桓

之後,警察對示威者的冷漠轉化成憎恨,無數示威者被打,有的更被打至滿身傷痕,就連拿着攝影機的導演亦不能悻免。

推薦閱讀:張鐵志專欄:在黑暗的道路裏尋找光明──對話黃之鋒、黎汶洛

若非工作關係,說實在,我是不會進場觀看這部電影。那七十九天,我和很多朋友一樣投入了不少熱情、汗水以及淚水,但換來的卻是家人的不理解。最後運動在毫無成果下,被冷漠地清場。

於我而言,這是一個失敗的運動,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我甚至懷疑過,那七十九天的經歷是否只是自己虛構出來的畫面,那些共享、互相幫助的經歷是否只是自己幻想出來的烏托邦。

然而,當大銀幕上呈現出一個又一個似曾相識的景象時,我才知道我確實是經歷了一場歷時七十九日的抗爭運動。運動結束後,我不敢輕易回想那疑幻似真的經歷亦不希望有任何東西消費運動,因此對相關電影或書籍都非常抗拒。

推薦閱讀:永遠站在雞蛋的一端!25張震撼照片帶你看香港的雨傘革命


劇照由影意志提供

《亂世備忘》幫我梳理了一些運動後的思緒,抒解了我的後雨傘憂鬱。

導演於最後問其中一位主角吉利蛋會否害怕二十年後的自己也是這樣,這條問題雖是在問電影中人,但同時亦在問身為觀眾的我。香港的政治在短時間內有很多變化,而我亦不知道自己會變成怎樣,只希望能不時提醒自己不要習慣荒謬的政治,不要對不公義的事情變我麻木。誠如電影中的 Rachel 所說「我們年輕,我們得撐下去。」

上文提及過香港的政治環境變化很大,而《十年》(一部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獨立電影)早前於香港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回響,導致戲院及政府機構對電影變得敏感。儘管發行商影意志曾發信邀請電影院合作放映,但不是得不到回覆,就是回應 2017 年以前都沒有上映的檔期可供放映。

推薦閱讀:香港金像獎最佳影片《十年》:你不自由,才認爲我的存在是反抗

導演也不知道是真的沒有檔期還是遭受政治審查,可他依然希望能跟電影院洽商,讓更多觀眾看到這部電影。現時的觀眾多是習慣看獨立電影的或曾參與過雨傘運動的朋友,但他更希望電影能接觸到不太認識運動甚至是反對運動的人,從而進行交流,彼此了解。

現時未知電影能否到香港的電影院上映,但在此之前,《亂世備忘》將分別在台南南方電影節及台北金馬影展進行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