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就是自私、被寵壞、低 EQ、不懂得分享?你也在成長中,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嗎?更何況,親戚們老是看著你說,你爸媽只生了一個女生,真可憐。聽聽犀利媽媽與女兒的對話,一個女兒不可惜,我們該打破男尊女卑的時代了。

某日睡前,三歲的女兒突然看著我,很認真地對我說:「媽媽,你幫我生個弟弟好嗎?」

我心頭一驚:女兒怎麼了?為什麼突然想要兄弟姊妹,而且還指定要個弟弟?

我問她:「學校有很多小朋友陪你玩啊!在家也有爸爸、媽媽陪你,為什麼一定要弟弟呢?」

沒想到,女兒突然大哭:「因為 xx 姨嬷說,我一個人沒有小孩陪我玩,好可憐!」她繼續哭著說:「xx 姨嬷說,我好孤單,要我跟媽媽說趕快生一個弟弟陪我玩!」

我必須承認,當時我怒氣直衝腦門、血壓大概飆高到180,頭上冒出的蒸氣大概可以燒熱一整個水壺、推動一輛火車。我忍著氣、耐著性子對女兒說:「寶貝,妳不可憐」。

「妳很幸福。」我說,「妳有愛妳的爸爸媽媽,還有阿公阿嬤、外公外婆,在學校也有好多同學跟你一起玩,妳怎麼會可憐呢?」

「媽媽也不是生孩子的機器,要我生就生、要我不生就不生。媽媽也是人,我也有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也會怕痛、我也會感到難過。不是說妳覺得孤單、妳覺得可憐,我就要替妳生一個弟弟妹妹,只是為了陪你玩,不是這樣子的。」

我用著和一個成年人說話的口吻,和我三歲的女兒說出了我的真心話。她一邊點頭、一邊流著眼淚,很成熟的對著我說:「媽媽,我知道了,我不可憐了」。

我心頭一揪,一把把她抱進我的懷中,爬梳著她的頭髮。「寶貝,人生很長,你要面對一個人的機會很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買書給妳看、買玩具陪你玩、培養妳畫畫、教妳唱歌,因為你覺得無聊、覺得孤單的時候,妳除了有妳的家人朋友陪伴妳、妳也可以看書、可以玩玩具、可以畫畫、可以唱歌,有好多事情可以做。」

推薦閱讀:淡定的教養,一流的孩子:心靈成長比學前教育更重要

現在回想起那個晚上的這個插曲,心還是會緊緊抽痛一下。

夠了,你們這些大人,真是夠了。

你們這些無關緊要的大人們,為什麼要用你們大人的權威,教導我女兒什麼是孤單、什麼是可憐?你們憑什麼定義我女兒的幸福呢?

你們這些過度熱心的大人們,為什麼要憑著你們主觀的理解,灌輸我女兒身為獨生子女刻板印象該有的感受?你們憑什麼決定她的樣子?憑什麼決定她的快樂傷心?

你們這些思想老舊的大人們,為什麼要憑著你們個人的喜好,告訴我女兒她有權利指著她媽媽的肚子,叫她媽媽像母雞下蛋、母牛拉屎般「生個baby陪她玩」?又究竟憑什麼告訴她「要媽媽生弟弟」?因為「生了一個女的,就該生個男生嗎」?

因為極度愛小孩,結婚前,我就和先生達成共識,共組家庭後,想生個小孩,但生幾個並沒有絕對。婚後產後,在衡量工作負擔、心理壓力、家人後援、經濟環境和資源等情況下,我跟先生看法更趨一致。那就是,在想衝刺事業和維持生活品質的情況下,我們只想生一個。當然,如果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有了第二胎,我們也會很開心的當作上帝的恩賜。

但是,我不需要任何人告訴我,「妳應該生第二胎」。更不需要別人透過我心愛的女兒的嘴巴傳話,告訴我「妳不只應該生第二胎,還應該生男生」。

推薦閱讀:當女兒對我說:媽媽,我不想當女生

更何況,我的媽媽、我的婆婆都始終尊重我的選擇、相信我跟先生的判斷,那你們這些三姑六婆,又憑什麼來決定我的人生?

其實,我也明白,很多時候旁邊的長輩或是路人甲們提出這樣的建議,都是出自於善意、都是好心。他們根源自自己的經驗,認為家裡孩子多一點,成長的路上有兄弟姊妹陪伴、相互學習、陪伴、扶持,對社會化更有幫助,長大了也可以共同分擔照顧年邁雙親的責任。

然而,每個人家庭環境、心理狀況都不同,適合你家的不一定適合我家,沒有什麼事情是絕對的。被兄弟姊妹環繞,不代表就不會感到無聊、不代表就會有高 EQ、不代表就會比較處事圓融、融入群體;獨生子女也不代表就會驕縱、被寵壞、孤僻,不代表自私、不懂得分享,也不代表成長的路上就會感到孤單。

根據內政部的最新出生率統計,民國104年,我國的總生育率為1.175(指育齡婦女—一般是指15至49歲之間,依照目前的年齡別生育水準,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也就是說,在台灣,平均每位育齡婦女一生中只生了1.175個孩子!未來的台灣社會,每個家只有1.175個小孩,很快地,獨生子女將成為主流!(註一)

對「獨生子女」的污名化,其實非常常見。某次,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社區公辦保母計畫」的揭牌典禮上,竟然也以首都市長之姿,說出「小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沒有兄弟姊妹的,對人格發展不是很好」,這樣帶著偏見和刻板印象的話。(註二)

獨生子女最常被貼的標籤,就是自私、被寵壞、低EQ、不懂得分享、孤僻、人際關係不好。但,真的是這樣嗎?近年來,國內外都有大量的學術研究結果反駁這樣的指控。(註三)

以孤僻為例,美國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Texas)的學者Toni Falbo 和 Denise Polit 就曾針對「是否獨生子女比較孤獨?」為題做研究。結果發現,「獨處」和「孤獨」並不能劃上等號。獨生子女有較多獨處的機會, 但這不代表他們覺得「孤獨或無聊」,反而正因為他們有更多與自己相處的時間,他們更能「享受獨處」,也因此在漫漫人生面對一個人的時候,更有強健的心智、更不容易覺得孤單。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調查13,000個孩童,也發現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相比,擁有一樣多的朋友。其他的研究也發現,在包括領導力、成熟度、外向性、社交、受歡迎程度、慷慨、合作、彈性、情緒穩定和自我滿足等各項能力上,獨生子女的得分都和其他非獨生子女們無異。

我自己也是獨生子女,以我的切身經驗來說,在的成長過程裡,充滿相近年齡的堂表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可以讓我一起切磋、學習。也因為家中沒有手足,讓我更懂得珍惜友情、喜歡陪伴。雖然我喜歡和親朋好友一起熱鬧的感覺,我也很享受一個人的獨處時光,喜歡一個人思考、喜歡一個人吃飯、運動、看電影,而這種「不怕孤單」的獨立能力,正是獨生女背景所帶給我的訓練。

其實,會要我一定要多生幾個、或是跟我女兒說獨生女很孤單的親朋好友,通常自己也並非獨生子女、或生了不止一個孩子。所以,「獨生子女很孤單、很可憐、對人格發展不好」這樣的說法,也都是存在他們腦子裡的想像,和社會大眾既定的印象。

別再給獨生子女貼標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