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樂專欄,每週替我們選本好書,藉由書評讓我們重拾翻書的幸福。繼  之後,我們讀陳玠安的《在,我的秘密之地》,The Smiths, Morrissey, The Libertines 給自己一陣時光,聽聽好歌,看看精彩樂評。

音樂書寫這條路,蠻折磨人的。

如果你不是發自內心、近乎變態的對音樂如癡如醉。那麼,寫一篇樂評,可能會比寫一本博士論文還要來的痛苦。

這是因為,一篇好的樂評,除了要有豐厚的音樂聆聽經驗外,如何將這些灌入耳朵的音符,化作令人醉心的文字(最好是不要充斥著形而上、過度敘述性的無謂文字),是這些幾乎每天都要在音樂人與讀者間取得讚美與尊重的人,必須絞盡腦汁去發想的。

同場加映:【馬世芳專欄】女巫店,台灣獨立音樂的 20 年光景

從青少年時期(或者更早)就開始把音樂聆聽(最好還要自己組團,親身體驗音樂創作)當作興趣的人很多,會想把這些記憶裡感性的部分記錄下來的人也不少;但是,能夠讓這些文字走出日記與部落格、並能夠與人產生共鳴的人,可能就沒有那麼多了。

大概兩、三年前,我也開始在音樂網站「Roxy Rocker」(現在已經關閉,但資料都還在)嘗試著寫一些音樂文字。內容包含音樂專輯、樂團、樂手特色介紹;吉他技巧、音樂文化評析。一開始,我非常積極地蒐集資料、並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完整的記錄下來,一個月可以完成十篇稿子。但隨著靈感、題材的逐漸枯竭,我從每月十篇、慢慢的下降到七篇、五篇、三篇,到十個月後只能產出一篇的窘況。

所以,我敬佩那些,能夠持續不斷產出文章的音樂文字工作者。他們好似有著源源不絕的想法、深不可測的音樂學識一樣,每隔一段時間,又突然在網路上、書店裡,看見他們又突破了自己所設下的障礙,往前一步。

推薦給你:不要害怕打掉重練!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你該知道的事

2014年,我開始會在閒暇時間瀏覽一下關鍵評論網,注意到一篇評論當年「英國水星音樂獎」名單的文章。會注意到的原因很簡單,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國內有專文評論此獎(相關新聞倒是不少)的歷史、制度,乃至於入圍名單,是一篇非常全面、且深入的文章。也是那這個時候,我才認識陳玠安這個名字,並回過頭去讀了他的其他文字。

沒錯,正是這本《在,我的秘密之地》

我知道,在他完成這本著作之前,已經有太多值得介紹的創作。青少年時期便已提筆疾書的他,二十歲就已經寫成《那男孩攔下飛機》這本散文集,他的文字,容納所有他能夠觀察的事物,也擅長書寫我們身邊,那些看似平凡的瑣碎小事。

《在,我的秘密之地》,是他於2007年初秋所推出的第二本散文集。寫的是他最喜愛的音樂。訴說的,是他與音樂之間長時相處下來的複雜情愫。全書粗分為兩大部分:「Between the Lines」以及「In My Secret Places」,底下各以數篇短文支撐著。記述的,都是他青春人生的絕美旋律收藏。那些樂團、音樂人、廠牌、喜歡音樂的人,被他那時而平實、時而感性的絕妙文筆,勾勒的活靈活現。

我特別喜愛他描述 Morrissey、The Libertines 等人物、樂團的文字。他用彭湃卻又不失理性的方式介紹了 The Smiths 的主唱的生平、經歷與理念,彷彿就是一個跟隨在他身邊多年的好友般,那樣親密、仔細的觀察著;他也能夠轉換心情,用更奔放、侵略性的心情,跟你介紹 The Libertines 這支二十一世紀初橫空出世、不可一世卻也一切無視的龐克復興代表。

推薦閱讀:【台北電影節選片】魯蛇就是新龐克!《極道爆音龐克奧義》

我想,他能夠跟你講述所有你想聽的、已經聽過的或是壓根沒聽過的故事。也能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去串聯那些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這是他與生俱來的能力、還是長期浸淫於寫作環境所培養出來的呢?我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他一定還會持續寫出很棒的作品,並讓更多人,喜歡上他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