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喜歡什麼,我們好像更知道自己討厭什麼,但在生活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卻往往只強調你喜歡什麼。別人會問:「你喜歡什麼?」,卻很少問:「你討厭什麼?」。親愛的,其實討厭跟喜歡是一樣重要的,人生的旅程中,我們可以從討厭的感覺中,認識真正的自己,完整的自己,所以不要輕易放棄或忽略發覺「你正在討厭」的機會,因為那將幫助你看見自己。

所以—完整「是自己」!過你要的人生

假設,有人真的不顧一切對你進行「被討厭的勇氣」,來表達他只在乎自己的決心,而不願意與你好好在關係中溝通,面對生活的問題。那麼,我會這麼說:他既然有被討厭的勇氣,請你也要有勇氣,好好討厭他。討厭一個人若是真誠的感受,那就不要去抑制跟粉飾。這也是你做真實自己的表現。

延伸閱讀:「被討厭的勇氣」練習:學習與焦慮共處

只是,重要的不是聚焦在「討厭」的情緒上,讓情緒折磨自己。而是,在接納和承認自己的情緒之後,要誠實地回頭好好探究自己、面對自己。讓情緒告訴你一些聲音,關於你的想法,和你的感受。

真正認識清楚自己的底線,好好想清楚,你所認同的價值是什麼?對於你所面對的情況,你需要有所選擇,如何才是「好好做自己」?

如果,從這「討厭」的情緒裡,你能看見自己的內在陰影,也能辨識過去的制約對你的影響,那麼,你又因此認出自己更多的部分。不論你想鬆動那些制約,或卸下生存面具,只要能讓你實現真正想要的生活,遇見原本的自己,這一切的混淆和混亂,就值得了。這就是「討厭」所帶來的禮物。

同場加映:【馬欣專文】沒人像她一樣愛人《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


電影《腦筋急轉彎》

如果大家看過電影「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就知道,原始情緒包括:嫌惡(討厭)。就像討厭某些味道,某些情況,我們也會自然地討厭某種人。不需要刻意壓抑,但要在經歷的過程中,覺知自己。討厭,並不是要全盤否定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或許就是討厭他的某些行為,或是某些你很難接受的部分。

當你能承認真實的自己,不是帶著罪惡感,不是帶著自責,不是帶著批判,或是一堆不知從哪裡來的評價,拚命反駁自己、標籤自己時,你便已經可以開始好好做自己了。

美國《犯罪心理》影集中,某探員面對另一探員的某些行為時(他們關係很親近),總會說:「有時候,你真的很討厭。」而被說很討厭的探員,也只是聳聳肩、挑挑眉,沒有自尊受傷的反應。我想這就是健康的人際關係、健康的人我互動了。

每個人內在的真實感覺,不會被解釋為對另一個人的傷害,不會被指責:「你那樣說,很傷人。」而是確知,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經驗,有自己性格,也有自己某些習慣,和為人處事的方式。(同場加映:被討厭的勇氣之後,你有受傷的勇氣嗎?

如果我們沒有成熟的人格,足以尊重他人與我的不同,也無法尊重他人有自己生命的展現,我們就無法接納別人可以是「他自己」,當然也難以接受,我可以做自己。

最後,我要說的是,「做完整的自己」的課題及歷程,是真實的人生經驗。沒有標準作業手冊,而是由每個人真實去經驗,勇敢去創造的。

你的父母親,給你肉身,照顧你能夠存活並長大,但他們無法在你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你負責這個人生,是不是都如你想要擁有的。所以,你要透過自己的力量,創造生命的內容,以你整個人生旅程,創作屬於你的人生作品。

如果,你真的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成為真實的自己,那麼,我會說,去做、去試、去省思、去磨練,都好過原地不動。

就算有狂風一路呼嘯同行,那麼,請記得亞瑟.高登這段話:

逆境如強風。

扯去我們的外衣卻扯不走內心,所以我們才能看見真正的自己。

推薦閱讀:去做你害怕的事!當代藝術教母瑪莉娜 TED 演講:「你沒有改變,因為你只做喜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