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被票選為全球二十間最美麗的書店之後,它與自然環境和平共存、以讀者為中心的溫暖氛圍,形成它無人能複製的獨特美感。蔦屋書店不只是一家賣書的店舖,而是影響了代官山的地景,以及影響人群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成為了東京最美的閱讀角落。

公共藝術應該不限於雕塑繪畫類的美術作品與建築,足以影響一個地區生活方式的店家,應該也可以算是公共藝術吧?

被美國知名網站 Flavorwire 票選為全球二十間最美麗的書店之一後,位於代官山的蔦屋書店自此爆紅。但其實蔦屋書店早在一九八三年就已成立,第一家店位在大阪。有趣的是,不少人都以為「蔦屋」二字取材江戶時期,以推廣浮世繪印刷品著名的「耕書堂」老闆蔦屋重三郎的名字,認為蔦屋書店以此向日本出版產業致敬。但據創辦人增田宗昭說,真正原因沒那麼深奧,「蔦屋」是他祖父曾開過的藝伎館,他不過沿用家族事業店名,如此而已。

蔦屋書店於二○○三年與咖啡店做異業結合,希望能提升書店的附加價值,甚至為此拉長營業時間,希望創造更舒適的閱讀場所。這樣的書店型態,身為台灣人的我們其實不陌生,像是部分誠品書店二十四小時營業,金石堂書店也附設餐飲,讓書店多了更多可能性──在這點上,台灣書店業者並不亞於日本;但若想成為一個地區的生活重心,甚至左右都會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也許能再參考看看蔦屋書店的實例。

代官山蔦屋書店的建築與裝潢早已為許多人讚賞,但最特別的一點,是書店身在大都會區卻不隱身於大廈裡,而是獨立建築。在代官山蔦屋店內,依然能感受到周遭環境四季的更迭,窗外那原本就存在的一樹櫻花與草皮上的新綠,在春季恣意地搶奪店內風景,卻無人責怪它們的跋扈。

其次是書店員工的專業度,店內三十個專業職人在不同書籍領域上各有所長,通曉日語的旅人,可盡情詢問職人們關於書籍的任何問題──這樣的重責大任,絕非時薪工讀生所能負擔。另一個貼心之處,是蔦屋書店的書籍,大都不用塑膠封膜地任人翻閱,加上可飲食的舒適座位區,自在到讓人無法不久留。

同場加映:用心熬出頭!台灣的職人精神,美食真功夫阿吉師

很多人想盡辦法想取得蔦屋書店成功的祕方,想了解他們如何影響一個地區人們的行為,結果都無法得到答案。原因就是蔦屋書店反其道而行,雖然在代官山丘陵上蓋起系列建築,但他們盡可能不控制、不設計,不以外來植物形塑那原本不存在的風景,盡量維持在地原貌。只有當自己自然地成為在地之一,而非粗暴地介入,才能開始融入、影響。

你會喜歡:泡湯、紅葉、熱煎茶:充滿秋意的日本小旅行

閱讀之外,瀏覽三個代官山蔦屋書店之祕

既分開又集合的雜誌街

因代官山地區對建築高度有所限制,樓層不得超過三層,於是代官山蔦屋書店便由三棟兩層樓高的獨立建築所組成,再透過雜誌街(Magazine Street) 串連彼此。在平面圖上看來似乎是獨立的一條雜誌街,但實際進入,會認為每個館每個區都有雜誌。這與多數書店將雜誌獨立為一區的作法不同,蔦屋書店讓雜誌屬性跟著該區書籍走,也就是同一類型的雜誌與書籍都歸在一起,方便讀者尋找相同性質的出版品。

德川家的「巨石」

二○一一年代官山蔦屋書店動工時,在地基處挖出一批巨石,經查證極有可能為江戶時代水戶德川府豪宅庭園使用的造景石,書店決定將巨石們盡可能放回原處,繼續原有的造景任務。下次經過時,可好好欣賞,那曾身為德川家一份子的美麗風華。

T-Site 生活區

總說蔦屋書店打造了代官山的生活態度,絕非只是增加其他類型商品的專櫃而已。在三棟書店後方有另一商業店舖區,散落在四千坪綠樹之間,這區便是「T-Site」。想當然爾一定有咖啡廳、餐廳,但除此外還有相機店,獸醫、單車店、玩具店⋯⋯等休閒相關店舖,完全符合代官山居民的需求。想看書的人大可窩在有著三百二十個座位的書店區好好享受閱讀時光,而只想散步溜狗的居民,亦能在此「公園」閒晃。蔦屋書店就是這樣形成一個獨特自在的風景街區,也是創辦人增田宗昭打造「代官山森林度假村」的夢想體現。

地址/東京都涉谷區猿樂町 17-5
時間/營業時間 1F 07:00~02:00、2F 09:0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