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8 更新)婦女節的原文是 Woman's Day,但女人一定要是「婦女」嗎?為何至今,女人仍擺脫不了「婦」的包袱?

如果可以,希望有一天能跟「婦女節」告別,告別之前,依然要對婦女節的歷史致敬。

回想一百多年前,第一聲「婦女節」,直到 20 世紀初才喊了出來。

正值女權意識萌芽,女性從製衣紡織工廠逃逸,灰頭土臉的走上街頭,她們試著為自己大聲呼喊,就盼有人聽見她們的聲音,這樣的一刻,在歲月裡沈寂了千年。

延伸閱讀:婦女節由來:從抗議到歡慶,婦女血淚史如何演變至今?

婦女節起源於女性勞權

1908 年 3 月 8 日,15000 名女性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時、提高不平等工資、享有選舉權。

她們高呼,我們要「麵包與玫瑰」,我們要經濟保障也要生活質量。

1910 年,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德國婦女運動領袖 Clara Zetkin 倡議將 3 月 8 號列為國際婦女節,肯定女性在經濟、政治、社會上的重大貢獻。

半個世紀後,聯合國終於訂 1975 年為國際婦女年,並開始每年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婦女節的意涵:進步、反動、顛覆

那時候的婦女節,是時代的進步、反動與顛覆,是劃時代的告訴你,女性也可以參政、也有勞動生產力,女性不只能慶祝「母親節」或「情人節」了,女性要有自己的節日——「婦女節」。

但在這個時代,聽到「婦女節」三個字,卻有哪裡不痛快。婦女節的原文是「Woman's Day」,卻只能制式的翻成「婦女」節,可難道女性必然是婦女嗎?一定要乖乖遵守婚家價值嗎?

同場加映:性別觀察:寫給離婚的 Selina,無須為「賢妻一職」致歉

這個時代的女性,還脫離不了「婦」的聯想,無法理直氣壯的宣告不生兒育女,而不會被人批判太過自私、太過強勢,卻要被人揶揄一句:「還是說你是女同志,生不了小孩?」

多數時候,我不覺得幽默,我不覺得懂得笑就不會恨。

有問題的東西,就是有問題,要改變的地方,就應該改變。


圖片|Photo by Melanie Kanzler on Unsplash

性別議題存在長年問題

過去我們總會聽到「是你太敏感了」,時代演進下,如今變成一句揶揄「所以你是女性主義者囉?」

社會要我們把問題都吞回肚子裡,學著接受,在父權社會底下那樣,慣常的活。

(推薦閱讀:男女平等就夠了嗎?從女性主義課堂上的一個異男談起

女力不只是「我們也可以」的反動

難道我們只能宣告「男人可以,女性也可以」嗎?只能複印男人的身份想像,跟著去玩男人的遊戲嗎?只能選擇認同男性(male-identified)的陽剛氣質嗎?

還是,我們能反過來,珍惜女性身上柔軟的一塊,重新珍視長年被歷史漠視的陰性特質?


圖片|Robert Doisneau 攝影作品

我一直很喜歡法國攝影大師 Robert Doisneau 的這幅攝影作品《手風琴女孩》 Accordrian girl。我們要惡狠狠回眸,我們要盡情凝視,我們要皺眉懷疑,然後我們要繼續往前走。路還在前方,那是我們為自己選的。

延伸閱讀:DEI 策略間|耕耘十年功,炎上十秒鐘!讓女力耕耘被社會看見,企業可以這樣做

如果可以,我希望跟「婦女節」告別,我希望跟「女性『也』可以」的論述告別,我希望若有女性專屬的節日,我們能另闢陰性蹊徑,而不是只能說,男人有的,我們也有,男人要的,我們也要。

作為「女性主義者」,終極的目標是希望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用「女性主義」的語彙去與世界衝撞,女性主義的努力,是希望讓女性主義死亡。

那麼我能不能也渴望著,婦女節死亡的那天?